我讀《道德經》

有人說知而不言,言則無知,我覺得這話小器的緊。言為求知,不言亦不可謂全知。今天我這半瓶子也斗膽晃一晃,求個成全。

我讀《道德經》


多年前也記不得是在什麼刊物或書籍上,看到了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瞬間就被震了。尋找出處,找到了這本《道德經》。我對古文並沒有什麼功底, 只能算半個文學愛好者,喜歡讀些人文社科類讀物。初讀《道德經》只覺得似懂非懂,但隱約感到自己拿到了一把鑰匙,一把打開眾妙之門通往無限天地的鑰匙。後來的日子,我愈發肯定,這個無限的天地,就在自己的思海里。

讀《道德經》後有段時間,我對道教開始感興趣,便在QQ聊天軟件裡搜索有關道教的交流群加入其中。後來我慢慢發現《道德經》和普世價值觀裡的道教並沒有多少直接的聯繫。從我個人對《道德經》的理解來看,它的作者李耳是反對造神反對聖人崇拜的。他就是想通過《道德經》傳遞一種更高級的價值觀,讓每個人都一雙慧眼,穿越虛偽的迷霧看到事物本質。莊子也說過“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想傳遞的也是這種信息。木心先生的《文學回憶錄》中對李耳有評價——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哲學家,也許有人覺得木心太過主觀臆斷,但我覺得木心才是李耳在歷史漫漫長河中的知音。李耳被尊稱為老子,被神化為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受萬世供奉。但這大概恰恰不是老子本人願意看到的。木心先生讀《道德經》視老子為知己,直呼其名李耳。正因為他讀懂了《道德經》,所以他尊敬,但平視所有的這些“先賢大聖” ,與他們跨越時空坐而論道,真是瀟灑氣魄。


我讀《道德經》


《道德經》於我個人來說,絕非是虛無的理論。隨著年齡的增長,愈發覺出《道德經》 在我現實生活中一直潛移默化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切實的解決著我人生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有的人心裡有一道門,一扇門隔著兩個世界,《道德經》就是一把開門的鑰匙。打開這道門兩個世界就相通了,相互觀照。當然也有很多人,心裡沒有那道門,這把鑰匙自然也就沒什麼用處了。

舉幾個相互觀照的例子。如失業,很多人會把失業看成壞事苦事。其實相互觀照後發現,失業不能算好事,但也不算什麼壞事。失業事件本身只是一種體驗,人生所有的體驗都是相輔相成且相對的,沒有失去的體驗,也就沒有了得到的意義。

再聊聊什麼是“有用”,很多人都喜歡用“有用”或者“沒用”來作為衡量事物價值的工具。假如提問,什麼是“有用”?這些人可能會說有價值的就是有用的。繼續追問,何為價值?回答大概離不開財富,金錢等等。那麼再進一步追問財富可以為我們帶來什麼?答案是幸福和快樂嗎?如果確定幸福快樂才是我們追求的最終價值。那麼何為“有用”,何為“無用”就要重新思考和定義了。

以上就是我讀《道德經》之後的一點心得感悟,講出來一是為了拋磚引玉,能獲人指點一二而有所得實屬幸事。二是這些年能困心神的事越來越少,但也越來越覺得有些孤清,自顧自講些瘋話聊以自慰吧。


我讀《道德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