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趙對話考生與家長|高考華僑生,一次用身份賭前途的冒險

最近,可能由於疫情的關係,孩子們不能正常上學,而對於網上教學這樣新式的學習方法很多家長都表現出了對於孩子教育的擔心。學業壓力,升學壓力都在2020年的年初表現的尤為尖銳。正因為這樣的原因,很多家長都開始在後臺向老趙諮詢起了“華僑生聯考”政策,看看能否在這個不平凡的年份裡找到一條幫助小孩順利升學的捷徑。

因此,老趙特意採訪了我的好朋友老王以及他的女兒王萌萌(化名),在2018年年中,萌萌就以華僑生身份成功走入了她夢寐以求的大學。

老趙對話考生與家長|高考華僑生,一次用身份賭前途的冒險

“國內學生出國讀兩年書就搖身一變成了“華僑生”,就是在“撿國家的漏洞”。

但這樣的漏洞“不撿白不撿”。“ 老王說。

花了50萬,在菲律賓宿務島蟄伏了3年,頂著“菲律賓華僑”身份的福建女孩王萌萌(化名)終於在2018年的夏天“揚眉吐氣”。近一個月的焦急等待後,她拿到了港澳臺華僑生聯考成績單。不到500分,卻足以將她送入心儀的廈門名校。這意味著,她兩年多提心吊膽的海外生涯終於畫上了句號。

廣告中宣稱的“換個國籍直通清華北大”也許有點誇張,但“三年鋪就您輝煌的人生路,三年成就您改變人生的大夢想”,在原本只能讀中專的王萌萌身上真的實現了。

用廣告上的話說,這叫“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通過這條鮮為人知的捷徑,許多“新華僑生”拿到了通往重點大學的敲門磚。

“但是外界好像對這種行為都蠻嗤之以鼻的。“我說道,

“外界的批評無法澆滅我的喜悅,我從不否認有付出才有回報,我難道沒有付出麼?相對於其他人,我只是努力尋找了一條捷徑罷了”她反問我,“人人想要好前程,我按照合法方式走捷徑又有什麼錯呢?”

在搜索引擎輸入“華僑聯考”,1秒鐘內就出現137萬個結果,排在前列的是名目花哨的中介網站,它們不約而同在網頁最醒目的位置用加粗的大字凸顯著華僑港澳臺聯考“誘人”的錄取分數線:“二本線300分,一本線400分”。

華僑港澳臺聯考存在已有約30年,在前互聯網時代,除了真正的港澳臺同胞和華僑子女,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01

神秘的“華僑生聯考”

“學習差沒關係,只要不是那種抽菸喝酒、拉幫結派的‘壞孩子’,都能保證上一本。” 老王在我旁邊一邊抽著煙,一邊揉著肚子對我說。在萌萌經歷過三年的“華僑”變身計劃後,老王儼然成了這方面的專家。

“主要是因為考試太簡單了。”並且他將“太”拉著長聲強調了兩秒鐘,感慨如果他高考時是這樣的卷子,也能考上北大。事實上,他畢業於河南大學。

這個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高等院校聯合招收華僑及港澳臺地區學生考試”的考試被中介直接稱為“華僑生聯考”,因為移居港澳週期長,成本大,門檻高,相比之下“華僑生”的身份有更大的操作空間。

考試採用的是2000年高考改革之前的舊模式:除了語數外,文科考歷史、地理,理科考物理、化學,每科150分,考點主要來自初中和高一。“比任何一個省份的試卷都簡單。”老王說。

老趙對話考生與家長|高考華僑生,一次用身份賭前途的冒險

躍躍欲試者逐年增加——原本成績不好的學生想上大學,而成績不錯的考生則想走捷徑進名校。

家長的熱情背後是聯考比高考高得多的錄取率。教育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有940萬考生參加高考,985重點大學錄取率2.3%。而根據中國僑網的數據,最近3年全國聯招一本率29%,二本率36%。招收華僑生的316所高校,涵蓋大部分“985”、“211”名校。

02

漏洞“不撿白不撿”

在被“發掘”前,華僑港澳臺聯考曾低調地存在過許多年。最初,許多擁有這個身份的人都不知道如何運用這種權益。

老趙對話考生與家長|高考華僑生,一次用身份賭前途的冒險

老王第一次接觸聯考,就是“撞”上的。2004年,老王只是工作在教育口的普通人,有一天下班回家,鄰居帶著一個18歲的美國華僑男孩兩臉迷茫地敲開了他家的門。

老王的鄰居說,知道老王是從事教育的,這是她家遠房親戚家的兒子,聽說在國內上大學有個什麼華僑政策,就來問問老王。當時,聯考對老王來說完全陌生,他到北京教育考試院挨個科室打聽,跑了七八個科,折騰了三四個月,他弄明白華僑生考中國大學的流程。

那年,在北京報名參加聯考的考生不足100人,考試在北京大學的一個階梯教室進行,“就跟大學期末考試一樣。”

因為考生少,“過400分就能上中央財經,人民大學400多分,北大清華稍微要高一些,也不到500分。”說到激動處,老王指尖緊湊,像敲門一樣點著桌面。

華僑男孩如願進了北大,第二年鄰居又介紹了有同樣需求的朋友來找老王。 “官方什麼都不公佈,像真題啊,錄取線啊,錄取人數啊,”老王說,“真的是一片空白。”

但空白很快被從中嗅到捷徑和紅利的考生和中介機構填滿了。

華僑生數量的不正常增長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注意。2006年,教育部修改了招生簡章,規定華僑生必須取得外國長期或永久居留權,並在國外居住滿兩年,才能報名華僑生聯考。那一年,北京地區有數千名學生報考全國聯招,但只有200人取得了准考證。數百名“新華僑生”在報名階段被主管部門刷下,中介拿著錢消失得無影無蹤。

2017年4月,《中國教育報》一篇報道,再次將華僑生聯考推上了風口浪尖,業內人稱“4.25事件”。

在那篇轟動的報道中,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表示,激增的海外高考移民已經使華僑港澳臺聯考出現了“擠出效應”,因為真正在海外接受教育的華僑子女根本考不過大陸考生,“這些真華僑名額被海外移民擠佔了”。

“4.25事件”後,教育部迅速表態,將嚴查專為考大學“量身打造”的華僑生,“發現一起查一起”。近5年聯考中除掉港澳臺學生,華僑生人數約為每年50人,“凡是超出就是異常,非常態人數增加必然嚴查到底”。

老趙對話考生與家長|高考華僑生,一次用身份賭前途的冒險

“對華僑生的福利政策是國家給的,它不可能短期消失,但是收緊和嚴查是肯定的。”老王說,“什麼是捷徑?那就是審時度勢,快速下手,獲得利益。機會都是時不我待的。”

2018年5月20日下午,聯考最後一科結束後,老王長出了一口氣。他在宿務與女兒萌萌這三年的“潛伏”終於不再充滿變數,塵埃落定。萌萌順利參加了聯考,老王不停地在感嘆“今年萬幸政策沒有變。”

一個月後,教育部聯合外局部、公安部和僑辦下發了聯合通知,將2019年參加聯考的華僑生身份限制得更加嚴格。要求考生本人和父母一方取得住在國長期或永久居留權,並已在住在國連續居留兩年,兩年內累積居留不少於18個月;考生本人或其父母一方未取得住在國長久居留權,但已取得住在國連續5年以上(含5年)會發居留資格、5年內在住在國累積居留不少於30個月,也可參加報名。

“真正的華僑僑居到國外,一般父母都在國外。而鑽空子投機的一般只是孩子本身在國外。”老王認為新政“

限父母”是 “戳中軟肋了”,“是非常非常精準的”。

我不知道這個政策還會怎麼改,但是我相信政策的紅利會越來越薄,在我們國家從孩子一出生,做家長的都在為教育發愁,”老王說,“學區房,擇校費,越來越多的決策要跟孩子的教育掛鉤。經常錢沒少花,心沒少操,18年後也換不來一個好學校。”

“對於一個家庭中等,人脈平平的中國家庭而言,孩子的教育程度就是他以後生活質量最重要的敲門磚了。這一筆投資,我覺得值得,對於風險,我甘願與她(王萌萌)一起冒險”老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