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來後,學霸女孩給爸媽寫了一封信,讓無數父母深感“後悔”

冷暖自知,其實孩子才是更清楚父母在教育中哪裡做得好、哪裡讓自己的成長有所缺憾的人。


在疫情出現後,被迫宅家的我,與父母有了更多的相處時間,也給了我許多與父母相處的感觸。


今天,我想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和廣大父母們分享我的成長過程中關於我的父母教育的一些經驗。


希望我的故事,能幫助各位父母,讓更多的孩子快樂成長。


疫情來後,學霸女孩給爸媽寫了一封信,讓無數父母深感“後悔”

爸媽,請您關心學習,而非逼迫


沒有孩子願意被逼迫,即便是被逼著玩耍。


但沒有孩子不渴望被關心,哪怕是被關心學習。


我曾經觀察過我身邊學習好的同學的父母,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父母中至少有一方十分關心孩子的學習,是關心,不是逼迫。


我的父母從來都不逼著我寫作業,甚至小學時老師讓家長簽字的作業,父母都讓我自己籤,我的爸爸還特意告訴我他簽字時會在末尾點一個點。


他們從來都不逼著我學習,但他們會讓我明白學習對我人生的意義。


媽媽有天特意從單位打印了一段龍應臺的話帶給我,讓我印象深刻:“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


媽媽知道我們高中語文課要寫時事評論的作文,她便給我做剪報、打印一些評論員的文章,我作文中很多新穎的素材都來自媽媽的助攻。


好學生的父母,他們不一定會時時刻刻守著孩子寫作業,也不一定會勤勤懇懇地檢查孩子作業中是否有紕漏。


但他們會細心留意到孩子在學習中的不足之處,比如馬虎、粗心、偏科、注意力不集中。


他們會靜靜思考彌補孩子不足之處的方法,而非嚴厲地批評指責。


他們對孩子的成績瞭然於胸,但從不給孩子壓力,而是鼓勵。


他們從不逼迫孩子學習,因為他們知道,學習的動力只能來自於孩子自己。


逼迫只能讓孩子反感,關心才能激發孩子的動力。


疫情來後,學霸女孩給爸媽寫了一封信,讓無數父母深感“後悔”

爸媽,請給我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對於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相當重要,至少,一個家裡要做到安靜。


我的父母從不在我學習時頻繁出現,我的媽媽從來不會在我看書時給我送水果飲料。


我的爸爸在看電視時發現我在學習,都會主動把聲音調到最小,並且輕輕地把我臥室的門關上,留意到這些,我的心底總會湧起陣陣暖意。


幼時我常去我表妹家玩,我經常發現表妹在寫作業時客廳裡大人們在高談闊論,晚上睡覺時關著門也能聽見客廳電視機的聲音。


處在這樣的環境裡,我也就能輕易理解為什麼表妹在寫作業時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沒幾分鐘便要摳一摳別的東西了。


可見,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孩子集中注意力、專注學習必不可少的因素。


當然,濃厚的學習氛圍也很重要。


您的家中是否有一個塞滿書籍的書櫃?


您是否是一位愛看書並且經常在家閱讀的父母?


您是否經常和孩子就一本書分享自己的觀點、討論書中的情節?


如果上述問題您都能回答“是”,那恭喜,您家裡的學習氛圍已經相當濃厚了。


疫情來後,學霸女孩給爸媽寫了一封信,讓無數父母深感“後悔”

有規矩,成習慣,顯教養


我對於父母給我小時候立的一些規矩記得十分清晰。


但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規矩是我爸爸從我上小學後就常對我說的:“寫完作業你想幹嘛就幹嘛”。


正因為父母對我的信任,也因為父母的說話算話,我養成了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衝到課桌前寫作業的習慣,並且注意力高度集中。


我會告訴自己快點寫完就可以玩了,當然,媽媽也提醒我質量不能丟。


因為有規矩,所以成習慣,最後顯教養。


女子端莊賢淑、談吐得體,那是規矩教會她們:為人處世要落落大方、與長輩交談要耐心誠懇、聽他人講話不可隨意打斷……


男兒功成名就、頂天立地,那是規矩告訴他們:接人待物要彬彬有禮、遭遇失敗要敢於擔當、心懷小家也要胸懷天下……


當然,規矩越早立越好,畢竟很多好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好的教養風度也是從小就要滲進骨子裡的。


疫情來後,學霸女孩給爸媽寫了一封信,讓無數父母深感“後悔”

無溝通、淡親情、難快樂


作為一名剛經歷高三沒多久的學生,我以自身的血淚教訓告誡廣大父母們:一定要多和孩子溝通交流!特別是處於初高中階段或寄宿學校的孩子。


我的高中地處郊區,模仿的是衡水中學的那種軍事化管理、封閉式教育制度,每週只能回家半天。


高中的學習本來壓力就很大,高一高二忍忍堅持,但高三真的不行,排山倒海的壓力能將任何一個孩子壓垮。


那時候,心中憋悶壓抑,但又沒人傾訴,同學們都在奮筆疾書,也不好意思佔用別人時間聽自己訴苦。


時間長了,我就變得越來越壓抑,甚至開始暴瘦。


畢業後媽媽告訴我,每次回家他們都能清晰地感覺到我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卻無能為力。


記得在那段黑暗的高三時光裡,我曾好幾次冒出自殺的念頭,但父親的告誡又響在耳邊,掙扎又痛苦。


最後因為一次莫名其妙的成績大退步,我徹底崩潰了,那晚上我請了假,哭著讓父母接我回家,我哭了一路,哭了一晚上。


從那以後,我媽便給我買了一臺只能打電話的老年機,讓我偷偷帶回學校,我每天晚上都躲在宿舍的角落裡,偷偷掏出老年機,絮絮叨叨地給媽媽訴說我一天的雜事煩憂。


父母的開導讓我漸漸從抑鬱中走出,挺過了高考,開啟了大學新篇章。


發現了嗎?因為缺乏溝通,當您的孩子在痛苦無助的時候,您卻一無所知,更別提挺身而出、拔刀相護。


多與孩子溝通,直截了當地瞭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煩憂,查找病因,對症下藥,效果才能立竿見影。


而有時溝通交流,不為解決麻煩,只為傾吐、只為減輕壓力、只為拉近距離。


但為什麼有些孩子拒絕與父母溝通?


因為距離。


而拉近距離的第一步,就是接下來要說的——建立平等的親子關係。


疫情來後,學霸女孩給爸媽寫了一封信,讓無數父母深感“後悔”

爸媽,讓我們慢慢建立

對等的親子關係


處於現代社會,父母們千萬要拋棄封建教育那一套,特別是那種“因為我是你爸媽,你就得聽我的”諸如此類的說法。


因為孩子們現在在學校學習的都是從西方傳來的“自由平等”的思想,初中的歷史書上都印著“平等”、“人權”、“自由”、“民主”,封建等級的那一套早就被湮滅在歷史的洪流中了,想以父母的身份壓人?孩子們根本不care!


因此,最遲從初中開始,父母們就要開始嘗試著以一種和孩子對等的身份與孩子交流。


比如:用“你可以”代替“你必須”,給孩子幾種選擇讓其挑選,而不是家長先權衡完所有利弊讓孩子無路可選。


其實孩子也不傻,只要你把利弊得失細細分析給孩子聽,他會選出你最想讓他選擇的答案。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能夠學會自主做決定,還能慢慢地學會如何分析、如何權衡。


有的父母會說,孩子還小,沒辦法把他當一個成年人來對等相處。


其實,孩子能不能給出一個成熟的看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是否把他當成一個平等的人來尊重。


因為平等,孩子才更願意、或更敢於和父母溝通交流。


與父母的平等對話,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輕視、自己能夠參與、自己掌握權利、能為自己做主,因此而敢表達、敢選擇、敢想象,從而更有利於孩子成長。


當父母開始平等的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孩子是可以感覺到的。


而他,也會開始慢慢抽枝發芽,慢慢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