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末最後的武士,在戊辰戰爭中奮戰至最後,而化為傳奇的新選組

在日本的歷史中,武士是一個傳統的存在,可以說在日本歷史發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直至戊辰戰爭結束之後,傳統的武士階層才逐漸的走向消亡。不過在幕府末期,武士們還是留下了許多有關於他們自己的傳說,其中新選組無疑是最為出名的,在當時他們一度被認為是暴力團體,但在戊辰戰爭中卻成了幕府最忠實的武裝力量,也是佐幕派的一面旗幟。而到了今日,新選組儼然已經成為了日本的一種文化和歷史符號,並在日本成為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的主角。那麼歷史上的新選組,到底是怎麼樣的存在?又如何變成日本的文化和歷史符號呢?

一、壬生浪士組

在幕府末期,隨著黑船事件的爆發,日本這個封鎖多年的島國被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敲開了國門。落後於時代的德川幕府,被迫和西方國家簽訂了條約,開放港口並進行通商。然而對於思想保守的日本各藩國而言,西方人的進入對他們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就提出了攘夷的主張。

但是攘夷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日本國力貧弱,內部紛爭巨大的時候。而攘夷派又頻頻採取了刺殺外國人的方案,這不免讓幕府面對的來自西方國家的巨大壓力,這樣一來幕府就要採取了對攘夷派的打擊。

幕末最後的武士,在戊辰戰爭中奮戰至最後,而化為傳奇的新選組

攘夷派也為此做出回應,開始對幕府的高層官員展開刺殺,在這種情況下,即將上京的德川幕府將軍德川家茂的安全就成了問題,因為他也是攘夷派的刺殺目標。莊內藩藩士清河八郎建議招募浪人組建浪士組,保護德川家茂的安全。

當然清河八郎的本意是打算招兵買馬,組建一支能夠用於進行推翻幕府的武裝力量。但當時幕府並不知道這件事,也准許了清河八郎的要求。清河八郎遂發佈公告招募武藝高強的浪人,並宣佈每人將得到50兩津貼,一時間許多浪人都來報名,最後招募了超過250名浪人。

幕末最後的武士,在戊辰戰爭中奮戰至最後,而化為傳奇的新選組

因為這件事是有幕府的命令,所以說除去江戶之外的武士也紛紛趕來參加。人數的激增也導致了所需資金的增加,幕府自然不同意提供如此多的資金,於是擔任監督人的人鵜殿鳩翁只能宣稱沒有如此多的預算,很多浪人又離開了浪士組,不得已清河八郎又招募了一批流氓和農民湊數。

不管怎麼說,這支浪士組還是組建了起來,並在1863年以“護衛將軍德川家茂上京,前往京都維護治安”的名義,帶領浪士組前往了京都。此舉本意是打算在京都站穩腳跟,伺機採取倒幕行為,可以說清河八郎的小算盤也是打的很精了。

幕末最後的武士,在戊辰戰爭中奮戰至最後,而化為傳奇的新選組

但清河八郎沒有想到的是,幕府似乎反應過來了清河八郎這個人不可靠。於是在德川家茂抵達京都後,幕府以“關白”命令為由(關白相當於攝政),命令清河八郎率領浪士組返回江戶。清河八郎無奈,只能按照命令行事,帶著大多數浪人返回江戶。

但是以近藤勇所代表的試衛館派和以芹澤鴨為首的水戶浪人等二十四名浪人拒絕返回,於是便留在京都,併成立了“壬生浪士組”(這是因為在壬生村招募了十二名成員),也被稱為“精忠浪士組”。此後他們就留在了京都,伺機建立他們自己的功名,而“壬生浪士組”的故事,也同樣才剛剛開始。

二、京都的“壬生狼”

一開始“壬生浪士組”還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小組織,並不是很受重視,畢竟像他們這樣的浪人在京都一抓一大把。但是不同於其它的浪人,壬生浪士組的紀律性較強,相反對於維護治安還有所貢獻。

此時擔任“京都守護職”的松平容保注意到了壬生浪士組,遂將壬生浪士組招募至麾下,並委任其負責京都治安,以解決京都複雜的治安問題。

於是壬生浪士組搖身一變就成了京都的治安隊,其名望也有所上升。因在1863年的“八月十八日政變”中,因為護駕有功而被賜名為“新選組”,可以說此時的他們正式得到了認可。

幕末最後的武士,在戊辰戰爭中奮戰至最後,而化為傳奇的新選組

在立下功名之後,新選組的規模得以壯大,然而新選組的內部問題卻變得嚴重了起來。近藤勇與芹澤鴨和新見錦因為觀念上的衝突變得日漸嚴重,芹澤鴨本人也多次在外惹是生非,新見錦則經常敲詐商販。這引起了支持新選組的松平容保的不滿。在近藤勇無法說服芹澤鴨和新見錦的情況下,土方歲三便聯合了沖田總司等人,先是逼迫了新見錦切腹自盡,然後又暗殺了芹澤鴨,肅清了芹澤鴨的黨羽。此後近藤勇便成為了新選組的局長(統領),土方歲三則成為了副長(副統領),沖田總司等人則擔任了各隊隊長。

幕末最後的武士,在戊辰戰爭中奮戰至最後,而化為傳奇的新選組

此後為了加強新選組的紀律問題,土方歲三設立了“局中法度”,要求隊員嚴格遵守,對於違法犯紀和無故叛逃的隊士都十分嚴格,通常來說切腹就是唯一的處罰方式。在這種嚴苛的紀律之下,新選組的紀律迅速得到了加強。對於京都的治安也起到了維護作用。不過京都的民眾對新選組有些恐懼心理,因為新選組經常對不法浪人展開鎮壓,再加上因為維持治安的需要,新選組對外的形象非常嚴厲冷酷,故此讓京都的民眾對其頗感懼怕。

但這並不妨礙新選組進行巡邏活動,在1864年6月份左右,新選組懷疑真町經營炭柴生意的商人俞屋喜右衛門形跡可疑,因為他那間寒酸的屋子頻繁進出了客人,於是新選組在監視他一月後於7月8日早上將其逮捕。

幕末最後的武士,在戊辰戰爭中奮戰至最後,而化為傳奇的新選組

土方歲三親自審訊後得知,此人本名為古高俊太郎,是長州藩在京都的探子,在他的房子裡也搜出了火藥和武器。根據他的口供,來自長州藩的和土佐等藩的攘夷派浪人計劃在京都放火,並趁機擄走天皇至長州。新選組立刻做出判斷,兵分兩路展開搜索,其中近藤勇等十名武士在池田屋旅館發現了攘夷派浪人二十餘名,雙方遂展開混戰。一番激戰下來,雙方的刀劍遍佈缺口,新選組兩人負傷,而攘夷派浪人則有七人被殺,十一人負傷。

經此一戰,新選組聲名大振,並被稱之為“壬生狼”,新選組成員也再一次得到擴充,增加至兩百人左右。並在1864年的8月20日的“禁門之變”中,立下赫赫戰功,成為了當時京都的幕府軍勢力中最具戰鬥力的武裝力量。

三、新選組的終末

然而好景不長,幕府勢力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持續衰落,並在1867年的“王政復古大號令”中,陷入了成為朝敵的威脅。面對危局,幕府軍決定率兵上京問責朝廷,以期能夠改變局勢,這一事件最後演變為了1868年1月27日爆發於京都的鳥羽伏見之戰。

當時新選組也作為幕府軍的武裝力量,參與到了對由薩摩藩和長州藩組成的政府軍進攻當中。然而,因為幕府軍的準備不足,以及德川慶喜的佈陣失誤,進攻非常不順利,幕府軍被迫在街巷中迎著政府軍的步槍和炮火發動進攻。一時間,京都的街道變為了戰場,在彈雨中衝鋒的幕府軍士兵紛紛中彈倒下。

幕末最後的武士,在戊辰戰爭中奮戰至最後,而化為傳奇的新選組

新選組此時由副長土方歲三指揮,為了扭轉戰局,土方歲三計劃率新選組突擊政府軍設在御香宮的炮兵陣地,如果能夠拿下這裡,那麼不利的戰況就能得到改變。可惜新選組雖然奮勇作戰,甚至一度通過迂迴的方式突破了政府軍的數道防線,可是因為幕府軍援軍受阻,被迫隨幕府軍一起撤離了戰場。

這一戰成為了新選組的沒落開端,之後新選組在補員被改編為甲陽鎮撫隊,命其奪取甲斐城,但因為政府軍率先抵達,所以不足三百人新選組被迫和三千人的政府軍混戰。在這場甲州勝沼之戰中,新選組再次損失慘重,新選組局長近藤勇也在之後被擒斬首,副長土方歲三得以帶著殘部向會津藩方向突圍。

幕末最後的武士,在戊辰戰爭中奮戰至最後,而化為傳奇的新選組

此後新選組在土方歲三的帶領下,聚集在會津藩藩主松平容保的麾下與政府軍繼續作戰。早在鳥羽伏見之戰就意識到“刀劍的時代已經過去,今後的戰場將有槍炮主宰”的土方歲三,此時積極引進先進武器,並且採取了遠勝於政府軍的謀略和戰術,在局部戰鬥中屢屢取勝。

可是新選組的戰果在幕府軍更多庸將的戰損下不足一提,會津藩的主城若松城也即將面臨攻擊。危機之時松平容保命令土方歲三帶領新選組撤離若松城,前往仙台和舊幕府海軍統領榎本武揚匯合。雖然不忍離去,但在松平容保的嚴令之下土方歲三還是率隊前往。

幕末最後的武士,在戊辰戰爭中奮戰至最後,而化為傳奇的新選組

戰況發展到這一步,幕府軍殘餘力量只能撤往蝦夷島,也就是今日的北海道。在擊敗了駐守北海道的松前藩之後,幕府軍成立了蝦夷共和國與政府軍分庭抗禮。但短命的蝦夷共和國並未能存在太久,政府軍在1869年3月大舉進攻蝦夷共和國,土方歲三作為蝦夷共和國的“陸軍奉行並”(相當於陸軍副司令),率領部隊與政府軍展開了血戰。儘管土方歲三作為幕府軍為數不多的良將,一而再再而三的擊敗了政府軍。但在絕對的兵力優勢下,新選組也難以支撐太久,最終土方歲三在1869年6月20日抵抗政府軍的進攻中戰死,蝦夷共和國也在之後投降了政府軍,新選組也在這一刻徹底解散了。

四、成為歷史符號的新選組

在戊辰戰爭結束後,因為受到明治政府成王敗寇的觀念影響,所以新選組通常被視為反抗政府軍的“朝敵賊軍”。而由於主流史學對其有否定觀點,新選組的倖存隊士們也紛紛改名換姓,以免遭到打擊報復。

不過在西南戰爭中,如齋藤一這樣的前新選組成員也加入了為了對抗薩摩叛軍,而組建的警視廳拔刀隊之中,而立下了赫赫聲名。

警視廳和政府軍也組建了以舊會津藩武士和新選組隊士組成的“新選旅團”,對薩摩藩展開了打擊,這不免讓薩摩軍震驚於昔日的強敵又一次出現了。只不過,此時的“新選旅團”已經不是當年的“新選組”,而是封建軍國主義的明治政府的一個虛假工具罷了。

幕末最後的武士,在戊辰戰爭中奮戰至最後,而化為傳奇的新選組

當然,這不代表日本封建軍國主義政府,就放棄了對新選組的抹黑。在受其操控的文學家和史學家嘴裡,他們依舊是“朝敵賊軍”和“無法的殺人集團”。然而民間對新選組的看法,尤其是本州島東部和北海道,卻並非如其所希望的那樣。

其中會津藩和莊內藩為代表,舊日的藩士們仍舊在自家供奉著新選組英雄們的靈位。北海道的箱館人民也為了紀念曾經為他們仗義執言,免去了蝦夷共和國的“戰爭獻金”的土方歲三,甚至在明治政府的嚴令下,仍舊為土方歲三設立了衣冠冢和紀念碑。縱然日本封建軍國主義政府極力抹黑,卻仍舊無法抹掉新選組的聲望。

幕末最後的武士,在戊辰戰爭中奮戰至最後,而化為傳奇的新選組

而到了大正時代,新選組就被封建軍國主義者變成了忠勇無比,卻無力迴天的悲情英雄形象。歷史學家和官員也紛紛尋找當年的見證者,蒐集史料希望更多的還原新選組的歷史。這一切都是封建軍國主義者為了用新選組的聲望作為他們鼓吹封建軍國主義的工具,以便於其迷惑日本人民,使其成為其發動戰爭的幫兇。

這一行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進入了高潮階段,日本陸海軍中許多發動自殺攻擊的航空隊,也紛紛以新選組或是新選組著名隊士的名字命名。但如果新選組的英雄們泉下有知,一定會大罵這些封建軍國主義者,因為這根本不是新選組的宗旨,更不是他們在戊辰戰爭中奮鬥的理由。

幕末最後的武士,在戊辰戰爭中奮戰至最後,而化為傳奇的新選組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日本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得以更加客觀的看待戊辰戰爭這段歷史。而新選組的故事也被他們再一次挖掘和剖析,在反思歷史的同時,新選組的形象也被進一步的大眾化和英雄化。有關於新選組著名隊士的紀念碑和雕像也被樹立起來,以作為對這些悲情英雄的追憶和紀念。

新選組的故事也被日本廣大的文學家和電影編劇創作為各種影視作品和小說傳記,一度成為了日本最受歡迎的創作題材。而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的興起的動漫產業,也將新選組的故事作為了創作題材。這就讓新選組的故事在日本有更高的知名度,成為了日本歷史上不可抹蜜的歷史符號。

結語

縱觀新選組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他們並非是簡單的浪人團體。由始至終,他們也被認為是冒牌的武士,因為他們本身是浪人而非武士。但在保守的幕府軍中,也是新選組最先意識到變革的必要性,並率先做出改變,倘若沒有他們的話,或許戊辰戰爭早已結束。

而土方歲三對明治政府的評價——“挾維新之名,行利己之實”,更是一語中的。所謂新的日本政府,其實是貴族、大資本家和軍閥組封建軍國主義政府,並最終為了一己私慾,將日本帶入了萬劫不復的災難深淵。或許戰後對新選組的高度評價和英雄化,其本身既是對新選組的一種肯定,也是日本對過去歷史的一種反思。

參考文獻:《新選組大全史》

《新選組事典》

《戊辰戰爭全史》

《日本近代史》

《新選組再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