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味与归经

中药性味与归经

中药性味与归经

1.药物的性味

四气——温、热、凉、寒、(平)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对于有些药物,温,热,寒,凉,大寒,大热,微温,微寒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区分。还有些平性药,寒热偏性不明显,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范围。四气(性)从本质而言,实际是寒热二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

药性四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简单的说,药性四性是古人通过临床应用总结出来的,那么反之,我们记住了药性四性是不是就差不多了解了功效与临床应用呢?可不是这么简单的

①药性与功效关系密切,但药性只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基本倾向,并不说明药物的具体作用。掌握药性寒热不能脱离其具体功效。

②药性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质,只反应药物作用的一个侧面,而非所有方面(药物作用还可从作用性质,范围,趋势,强度等方面认识)。必须从不同角度全面认识和掌握药性四性与作用。

中药性味与归经


五味——辛、甘(淡)、酸(涩)、苦、咸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最基本的滋味),还有淡,涩

味的确定主要根据药物的作用和其真实滋味来推定。

辛——能散、能行~发散、行气、行血

甘——能补、能和,能缓~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

淡——能渗、能利~渗湿、利水

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

涩——与酸相似却不尽相同

苦——能泄、能燥、能坚~通泄、降泄、清泄、燥湿、坚阴(泻火存阴)

咸——能软、能下~软坚散结、泻下、入肾补虚。

2.药物的归经

说到中药,一定会提到“归经”。那什么是“归经”呢?医药学家在使用中药材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某种中药材常常对于某个或数个脏腑或经络有特殊的功效,而对其他的脏腑或经络则不具有显著功效。医药学家根据这一发现对中药材进行了归经。

归经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反映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侧重。也是经过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归经主要指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不能简单等同于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中药性味与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例如,酸枣仁能安神治心悸失眠,归心经;麻黄止咳平喘,归肺经;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全蝎能解痉止痛,归肝经;龙胆草归胆经,说明它有治疗胆的病症的功效;藿香归脾、胃二经,说明它有治疗脾胃病症的功效。

有一些药物,可以同时归入数经,说明该药对数经病变均有治疗作用。如山药能补肾固精、健脾止泻、养肺益阴,归肾、脾、肺经。因此,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应用范围,药物的归经不同,治疗的范围也就不同。


中药性味与归经


简单说,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是中医界对中药与人体关系的经验总结。

药物归经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的。临床用药时,首先要审清证候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然后再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人参归肺、脾、心经,我们可理解为人参归肺、脾、心三条经络,或者说人参归肺、脾、心三脏。它可以大补元气,健脾补肺,生津止渴。

根据药物的归经理论,一种药物对一脏或一腑的治疗有显著作用。但是,在应用药物的时候,如果只掌握药物的归经,而忽略了药物的性味等性能,是不够全面的。因为某一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可能有的属虚,有的属实,有的属寒,有的属热。所以,我们在用药时不能只注意归经,而应综合考虑。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但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由于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往往不单纯使用某一经的药物。

另外还须注意,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再者,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中药性味与归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