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戰爭給俄國造成了多大影響?

司文郎中


這場戰爭對於俄國的影響非常大。

這場戰爭的實質是俄國同英法爭取土耳其的戰爭。如果俄國獲勝,它不僅會奪得覬覦已久的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同時會大大加強它國際憲兵的地位。在國內則可以進一步鞏固沙皇專制,延長封建農奴制壽命。不過這個如意算盤打空了。

在這場戰爭中,俄國始終都是孤軍奮戰,沒有任何盟國,陸軍100萬人,海軍9萬人(艦船380餘艘)。而另一方的英國、法國和土耳其等,總兵力100餘萬,艦船近500艘。

1853年6月26日,俄國渡過普魯特河,開聲稱保衛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兩個公國,揭開了戰爭的序幕。最初,主要是俄國與土耳其之間的較量,戰場涉及巴爾幹、高加索和黑海。在最初的作戰中,俄國取得了錫諾普海戰的勝利。這場海戰是俄國海軍取得的最後一個勝利,使俄國獲得了戰爭初期的黑海制海權,然而卻並不能決定整個戰爭的結局。

1854年3月,英法對俄宣戰。從此以後,戰爭不僅在黑海、巴爾幹和高加索進行,而且擴大到波羅的海、白海和遠東。俄國在外交上陷於完全孤立,軍事上則面臨優勢敵軍從各個方向的進攻。

1854年秋,英法改變了其參戰初期兵力分散的戰略態勢,將注意力轉向克里木,準備攻佔克里木半島,奪取黑海制海權,進攻矛頭首先指向黑海艦隊主基地塞瓦斯托波爾。

1854年9月-1855年9月,經過319天作戰,英法終於奪取塞瓦斯托波爾,不過佔領這個不是當時俄國中心位置的地區,而且耗費如此多的兵力和時間,從戰略上來說不值得。

在別的戰場,俄軍在高加索戰場攻佔卡斯。而在波羅的海、白海和遠東,由於沒有制海權,英法艦隊四處出擊,而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堅持雷炮戰,不與對方艦隊海戰。

1856年3月,交戰各方簽訂了巴黎和約。和約規定俄國無權在黑海保持艦隊,同時必須撤出比薩拉比亞部分地區和多瑙河河口,將卡斯城交換土耳其,放棄對摩爾多瓦、瓦拉幾亞和塞爾維亞的“保護”。不得在波羅的海阿蘭群島設防。這場戰爭使得俄國長期以來在巴爾幹和黑海的擴張擴張成果幾乎前功盡棄,甚至在波羅的海的霸權也受到限制。這是俄國對外政策遭到空前沉重的挫折。


榮華之武器堂



永遠是學者


關於克里米亞戰爭對俄國有哪些影響,在101教育ppt裡是這樣做出解釋的: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的失敗:充分暴露了俄國農奴制和沙皇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俄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加劇了俄國國內的階級矛盾;俄國統治者從政治昏睡中清醒過來。這些歷史的題目都可以在101教育ppt裡面尋找到,裡面有每一課時的課件資料,對於課後理解貫通都有很大幫助。


手機用戶99223743869


小小的克里米亞事件成功吸引了俄國、烏克蘭與美國歐洲的注意,導致想扼制中國崛起流產或推後,俄國成為世界的焦點


用戶4853512643277


克里米亞戰爭是世界史中“第一次現代化戰爭”,“工業革命”後實力大幅增強的英、法徹底擊敗了俄羅斯帝國,曾經的“歐洲壓路機”威名掃地。這場戰爭從軍事上、政治上改變了歐洲列強之間的地位和關係,在19世紀的歐洲歷史中,它與隨後的《巴黎條約》是繼1815年維也納會議之後的第二大重要外交事件。

附圖,弗朗茨·魯鮑德筆下的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1904年)

克里米亞戰爭——縮小版的世界戰爭

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以“保護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徒”為由,要求在奧斯曼境內的“聖地”巴勒斯坦建立俄羅斯的保護地,俄羅斯在被拒絕後決定採取軍事行動。1853年7月,俄軍出兵多瑙河流域,並進攻奧斯曼土耳其的兩個屬國: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1854年3月底,英國、法國與奧斯曼土耳其結盟,對俄羅斯宣戰。

1854年9月,聯軍在克里米亞半島登陸並圍攻俄羅斯黑海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俄軍戰敗並向聯軍投降。1856年3月30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俄羅斯、撒丁王國、法國、英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巴黎條約》,主要內容如下:

  1. 同盟國歸還所佔俄國之地,但俄國不得在塞瓦斯托波爾設立防禦工事;
  2. 各交戰國撤軍,黑海劃為中立地區,禁止建立任何軍事設施;
  3. 重申1841年簽訂的《海峽公約》,即和平時期,達達尼爾海峽與博斯普魯斯海峽不得允許外國戰艦通過;
  4. 重新保證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確保的多瑙河向國際開放,自由航行的權利;
  5. 俄國放棄對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兩地的控制權,南比薩拉比亞割讓給摩爾達維亞。

附圖,錫諾普海戰

俄國的農奴制與軍事改革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著手國內改革,它的改革主要為實行解放農奴政策(二一九法令),設立地方自治議會,修改司法制度,大力發展初等教育,改革軍制,以謀求俄國的近代化革命。

克里米亞戰爭的慘敗大大刺激了沙俄軍隊,普遍由農奴組成的俄軍與自由民組成的英軍、法軍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俄軍的訓練、裝備等也嚴重落後於英,法,這促使俄國對農奴制與軍事進行改革。

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佈農奴解放宣言,這使超過2300農奴獲得自由。農奴被授予自由公民的所有權利:包括無需獲得許可就可結婚的權利,擁有財產的權利,擁有自己事業的權利。

阿拉斯加購地案

1741年,俄羅斯探險家白令第一次發現阿拉斯加,阿拉斯加隨後成為俄屬北美殖民地。1853年到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被英國、法國聯軍擊敗,國庫空虛。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沙俄堪察加半島上的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遭到英法聯軍圍攻,俄國人擔心英國會向阿拉斯加發動進攻,因此有意拉攏美國以牽制英國的擴張。綜合考慮國家安全以及戰略考慮,俄國遂於1859年首次向美國提議賣出阿拉斯加,當時正值美國南北戰爭而無果。

附圖,沙皇批准出售阿拉斯加文件

美國內戰結束後,沙俄再次與美國談判。談判在1867年3月初開始,並最終於1867年3月30日凌晨四時成交。美國以700萬美元外加20萬美元的手續費購買阿拉斯加,平均每英畝土塊僅值兩美分。

克里米亞戰爭所造成的更深遠後果是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之間的神聖同盟終止。普魯士在戰爭中保持中立,戰後與俄羅斯交好。戰爭中,奧地利軍隊進入摩爾達維亞與瓦拉幾亞,從而迫使俄軍從上述兩地撤軍,戰後俄奧關係惡化。為壓制奧地利,英國與法國在戰後開始與俄羅斯修好,奧地利日趨孤立。

此為個人見解!!歡迎交流與討論!!!


我沒忘記home


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對戰敗的俄國產生了深遠影響,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政策都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一.政治上:沙皇統治危機加深,俄國開始改革農奴制

戰爭的失敗讓俄國認識到由農奴組成的俄軍和由自由民組成的英法軍隊的巨大差距,這實際上也是農奴制俄國和資本主義英法在制度和國力上的差距,農奴制經此一役已經被證明無法適應這個發展迅速的世界。

同時,戰敗使沙皇制度為俄國丟了臉,俄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尼古拉一世不堪其辱而自盡,繼任的亞歷山大二世面對的是一個外有戰爭壓力、內有因不滿沙皇而蠢蠢欲動的反對者的俄國。為鞏固統治、挽救陷入內外交困的沙皇專制制度,俄國也必須進行農奴制改革,以使俄國看上去更像一個現代化國家,從而延續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

(亞歷山大二世)

1861年2月19日頒佈的《1861年2月19日宣言》標誌著農奴制改革的開始。改革內容包括賦予農奴人身自由、允許其自由選擇職業、允許農奴通過贖買的方式獲得一塊土地等。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增強了俄國社會的活力,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並進一步推動俄國工業革命的開展。



但由於這是封建統治階級進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其根本目的在於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並帶有很大的封建殘餘,是一次不徹底的改革。它在提高俄國國力的同時,還使一些人看清了沙皇的虛偽,從而堅定了推翻沙皇制度的決心。亞歷山大二世本人後來也遇刺身亡。

二.經濟上:俄國資本主義得以快速發展

這實際上得益於俄國進行農奴制改革,它為資本主義生產提供了勞動力、資金和市場。

在農奴制改革前,農奴被牢牢束縛在土地上。改革使農民可以自由選擇職業,獲得人身自由,大量農奴如當年英國圈地運動中失去土地的英國農民一般湧入工廠做工。同時,城市人口的增加和農民受地主禁錮程度的減弱擴大了俄國國內市場,消費需求增加。

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障礙經這場引發了改革的戰敗得以減少,也促進了俄國由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轉變。

三.軍事上:俄國軍事迎來大變革

克里米亞戰爭改變了軍事學家對戰爭的認識,人數對戰爭的影響變小,軍事技術(尤其是陸軍)對戰爭的重要影響在這場戰爭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俄國騾馬運輸面對英法鐵路運輸、俄國滑膛槍面對英軍來復槍、俄國木製戰艦面對英法鐵甲戰艦都有巨大的技術劣勢。同時俄軍士兵的低戰術素養也是俄國失敗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戰爭結束後,俄國除了改變軍人構成外(農奴制改革),還大量更換落後的裝備,使俄軍的現代化程度較站前大大提高了。



四.外交政策隨之改變

一方面,俄國面對財政危機和英國(加拿大)的威脅,不得不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試圖用美國牽制英國勢力。另一方面,戰敗使俄國無法在歐洲擴張,因此加大了對遠東的入侵步伐。馬克思就指出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從中國割佔領土就是對英法的報復。而東西方一方受阻就在另一方擴張也是俄國一貫的風格。


司文郎中


克里米亞戰爭對俄羅斯的影響是很大的,克里米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還有兩個海峽就是土耳其海峽和刻赤海峽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這兩個海峽就是決定俄羅斯生死存亡的的咽喉要道。俄羅斯地處地球的高緯度地區,處在這一地區的人都有一個習性,總是看到低緯度的人居住的地方好,氣候溫和,物產豐富,適用於人類生活的環境。高緯度的人,多年來,都是以遊牧和狩獵為主,故生性強悍、善於搶竊掠奪。故稱之為馬背上善戰的民族。中國從古到今都是以預北為主,就是這樣,我國北方的大片土地、資源被北方民族強奪佔領。

俄羅斯人為了生存,千方百計向外擴張掠奪,俄羅斯的北方是北冰洋,有多半年的冰封期,他的艦隊不能北出,要進入大西洋,必須經過兩個海峽,即刻赤海峽和土耳其海峽。要拿到刻赤海峽,必先與之得到克里米亞半島,巧取克里米亞之後,又修了克里米亞大橋。進一步佔領了亞速海,即將烏克蘭致以死地。又在烏克蘭東部地區挑起事端。這樣就可以將亞速海變成俄羅斯的內海。

俄羅斯雖然佔領了克里米亞,但是國際社會並不承認,克里米亞半島是俄羅斯的領土。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成員國。絕不會讓俄羅斯的計劃得成,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軍事圍堵,到處挑起事端,與俄羅斯打消耗戰,極力的消耗俄羅斯的國力與財力。使俄羅斯的經濟建設處於停滯狀態,民怨四起,怨聲載道。連年不斷在敘利亞作戰,以使國力大損,在外交上,處於孤立狀態,交友極奸,以我獨尊,到處樹敵,已在國際上成為一個孤家寡人,普京說過,他的朋友就是核武器。

俄羅斯的這種狀態,以使國際聲譽大損,沒有幾個國家是自己的盟友。


xychen87781


俄國的歷史一直都是領土擴展史,即便是當今的俄羅斯也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俄國絕大部分領土都在遠東但是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口都居住西方的莫斯科。如果沒有打通連接到黑海的領土,其實還是屬於意義上的內陸國家。所以黑海周邊的領土一直以來都吸引著俄國。

克里米亞直插黑海,擁有克里米亞也就間接擁有了黑海,所以知道今天俄羅斯還一直牢牢的控制著克里米亞。但是當年的克里米亞戰爭給俄國帶來的影響不是戰爭的後遺症,而是暴露了國內的腐敗無能,使其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君主專制制度在國內外都名譽掃地,也促使了農奴制走向崩潰。





看我風情萬種


克里米亞戰爭,是指在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大陸爆發的一場戰爭,是拿破崙帝國崩潰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羅斯帝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才結束。

對於俄國來講,這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失敗,可以說是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全方位的失敗,俄國看到了農奴組成的軍隊與英國、法國自由民組成的軍隊之間的差異,此戰暴露出了俄國農奴制的弊端;俄羅斯軍隊的訓練與武器與英法也有很大差距,這促使俄羅斯進行農奴制與軍事改革。

這場戰爭中,俄國損失了52.2萬人,消耗了8億盧布,極大消耗了國力,但是最終結果卻令人沮喪,俄軍不僅傷亡慘重,還耗費了大量物力和財力,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農民起義不斷,最終迫使俄羅斯進行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鉅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又積累了大量資金。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但是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殘餘,對俄國社會後來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既得利益群體並未受太大影響,農奴的地位和條件並未得到提高,為革命埋下伏筆。

在國際上,儘管戰後簽署的《巴黎和約》俄羅斯收復克里米亞半島被佔領土,把多瑙河口和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摩爾達維亞,高加索的卡爾斯歸還給土耳其,並放棄對土耳其境內的東正教的保護權;黑海中立化,禁止各國軍艦通過兩海峽,禁止俄羅斯在黑海沿岸建立或保有兵工廠;塞爾維亞、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的宗主權仍歸土耳其,由列強共同保護。

這一條約極大損害了俄國的利益,俄羅斯迫切需要的在地中海的出海口被封閉,嚴重降低了俄國的國際地位,歐洲憲兵的地位陡然無存,原本俄羅斯在拿破崙帝國崩潰之後獲利最大,到處在歐洲揮舞大棒干涉他國內政,但是此戰之後俄羅斯再也不能繼續揮舞大棒,因為這一戰讓歐洲各國看清了俄羅斯的家底兒,誰還鳥你。

而且因為克里米亞戰敗,俄羅斯意識到往西南尋找出海口的企圖已經破產,還廉價甩賣了阿拉斯加,讓美國人撿了個大便宜,因此將戰略重心轉向遠東,開始與列強爭奪遠東的利益,並且與日本爆發戰爭,加速了俄羅斯的滅亡。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歐洲列強奉行均衡,(英國尤其如此,大陸均衡政策是英國的基本國策之一),誰強,其他國家就會聯合起來搞它。克里米亞戰爭表現了沙俄的強勢,同時也引來了英法等國的干涉軍,最終空耗國力,也沒有得到夢寐以求的地中海不凍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