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汙名化起自《烏合之眾》,勒龐故意突出負面,卻沒為群體正名

群體不全是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這本書被弗洛伊德,丘吉爾,戴高樂,榮格,熊彼特,推崇備至。被稱為研究群體心理學的奠基之作,然而正是這本書成為了群體汙名化的起源。

群體汙名化起自《烏合之眾》,勒龐故意突出負面,卻沒為群體正名


這本書的作者古斯塔夫·勒龐用“烏合之眾”命名,可是在書裡面,他自己也寫過群體心理是兩面性的,有正面,有負面,可是在對外推薦的時候,也就只推崇了負面 ,並且這本書非常容易引起對群體的一種誤解,許多自媒體,公知或者一些研究心理學的人總是稱呼群體為烏合之眾,很可能就是看這本書走火入魔引起的。

群體汙名化起自《烏合之眾》,勒龐故意突出負面,卻沒為群體正名


雖然負面信息更能引起人的注意,可是這樣時間久了,對群體對社會都是一種巨大的傷害,會誤導許多人生出錯誤的認知或者形成群體與群體之間的誤解與對立。

在談到群體情緒的誇張與天真這一章節是作者也說了,群體中的人際,不知道懷疑,也不知道確定與否,就像女人一樣,群體中的人會走向兩個極端已經宣佈這種懷疑就會轉變成無可爭議的證據,因而贊成或不贊成的情緒就會產生。

群體汙名化起自《烏合之眾》,勒龐故意突出負面,卻沒為群體正名


有一段原文是這麼說的:

在異質群體中,由於缺乏所有的責任感,群體的暴力感受也會隨之劇增,由於群體人數眾多,因此,人與人之間會變得更加團結,所以免責的確定性與人多勢眾概念在瞬時間的爆發。


群體,可具有獨立個體所不具備的情緒和行為,在群體中愚蠢無知和有嫉妒心的人,感受不到他們的毫無意義和無能為力,因為他們的這些感受,已經被殘忍的暫時性的強大力量所取代。就像女人一樣,總是走向兩個極端。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群體在受到巧妙影響的情況下,不能表現出英雄主義以及成為最高美德標準的證明,相較於個體,群體通常更能有能力表現出這些品質,當研究群裡道德這一問題的時候,我們很快會回到這一點來。


群體汙名化起自《烏合之眾》,勒龐故意突出負面,卻沒為群體正名

從原文裡邊能看到勒龐認為群體中是情緒是走向兩極的,就像女人的情緒一樣。但是這個比喻明顯是不客觀的,因為我們現生活中遇到的女生不會全部走向兩個極端,女人和男人一樣,理性與感性並存,然而勒龐給出的觀點是不客觀的,他有沒有厭女症暫且不探討,可是他這個觀點錯誤是必然的。

勒龐在書中的觀點要分析辯證去看,不能全信。勒龐在研究群體時,態度本身就不客觀,帶有一種優越感與輕視的態度,所以才會引起群體汙名化。

群體汙名化起自《烏合之眾》,勒龐故意突出負面,卻沒為群體正名


勒龐過度誇大群體的負面性

盡信書不如無書,有時候讀書就是在不斷學習,不斷懷疑的過程中進行辯證。

勒龐在進行群體分類的時候,分為兩大類別,第一個是異質群體,第二個是同質群體。異質群體分為無名稱群體,比如一些上街遊行的群體,還有一些有名稱的群體,比如英國議會,法庭的陪審團。

群體汙名化起自《烏合之眾》,勒龐故意突出負面,卻沒為群體正名


而同質群是根據派別衍生的,根據社會等級衍生的,根據階級衍生的。這很好區分,有的是宗教派別,有的是政治派別。社會等級群體,有的人是工薪階層,有的人是老闆階層。按照級別分更容易,無產階級農民階級中產階級工人階級等。

勒龐自己也說了,群體中也會出現表現出英雄主義及成為最高美德標準。證明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出現過多次,包括中國古代史上許多農民起義包括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這都是赤裸裸的現實的例子。

群體汙名化起自《烏合之眾》,勒龐故意突出負面,卻沒為群體正名


然而,勒龐全書的篇幅用了百分之九十的內容書寫群體的負面性。國外難道沒有性質優良的群體嗎?當然也有。

汙名化是個很嚴重的事情,可大可小,一旦汙名化成立,歧視會緊隨而來。部分單純的人意識不到人類歷史上多次悲劇的發端是起自汙名化。著名的事件有歐洲在近代史上一直汙名化猶太人,最終的悲劇是奧斯維辛集中營。

群體汙名化起自《烏合之眾》,勒龐故意突出負面,卻沒為群體正名


當我們尊重人是人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一個人的優點和缺點,客觀去看待。當我們不尊重人的時候,或者不尊重一些群體的時候,很可能就會像勒龐這樣子用最具有負面意義的詞去描述他們,但這些並不是客觀與真實的。

群體汙名化起自《烏合之眾》,勒龐故意突出負面,卻沒為群體正名


死讀書會演變成讀死書

接下來一個系列會具體分析《烏合之眾》寫一些讀書筆記,本文是一個序章,是為分析定基調。這本書的觀點是得客觀分析辯證去看,分析過程中遇到不合理的觀點會和大家一起探討,感興趣的留言或者發私信啊麼麼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