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麼強大,為什麼總是被吐蕃、南詔這些國家打得丟盔棄甲?

唐伯虎點蚊香5599


一個大國對付一個小國和兩個大國之間的戰爭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強大的唐朝被小國打敗呢?我來舉個例子說明,很好理解。

美國強不強大,恐怕沒人否認現在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在二戰後,美國失敗了多少次?

朝鮮戰爭,美國沒有勝利,那時候的中國和朝鮮可並不強大。

其後的越南戰爭,美國也沒勝利,越南同樣是個小國。

此外還有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敘利亞戰爭、巴拿馬戰爭,等等。非常之多。這些戰爭中,美國有的勝利了,有的失敗了。

以美國的強大,所有戰爭都應該勝利,為什麼會失敗了那麼多次呢?

要知道,一個強大國家與一個弱小國家的戰爭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國與國的戰爭,弱小國家被入侵當然是全民皆兵,舉全國之力來抵抗入侵,但是強國卻不會舉全國之力侵略小國,戰爭只是強國不算大的事,最起碼不會佔用社會資源,不會像一戰二戰那樣進入戰時體制。

簡單來說,強國沒有盡全力。

這就給了小國機會。

在古代,強國與弱國的兵力、技術差距有多大呢?唐朝不也是靠著兩條腿行軍嗎?強大的唐朝也沒有機械化裝備,戰爭也是主要靠人命去堆。

所以說,古代的強國與弱國的差距比現在小多了。美國與小國的戰爭,制空權制海權從來都是在美國手裡,這是多麼大的優勢,即使是這樣也沒有保證美國次次贏,更別說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了。

在唐朝沒有舉全國之力對付一個國家的情況下,小國的勝率還是挺高的。

還有一個原因,對於邊境地區,朝廷實行的是羈縻政策,其實並不是十分關心,只要這些小國不鬧事,就好生招待,鬧事,也不會大舉進兵。打一場仗代價那麼高,還沒有什麼回報,中央怎麼會上心呢?不論是南詔還是吐蕃,都是荒涼之地,沒什麼油水,打仗也只是意思一下,朝廷也不太在乎勝負。他們給朝廷的壓力比起北方遊牧民族來差多了。


糊塗橙


如果真正強大,那麼局勢應該逆轉過來,唐朝打得吐蕃和南詔丟盔棄甲。輪到唐朝丟盔棄甲時,已經進入衰退期。

一般認為,盛唐是指立朝到唐玄宗“安史之亂”之間的這段時期。那時的唐朝處於鼎盛,不僅沒人敢惹,還到處開疆拓土,牛到什麼地步?太宗時不用說,天下皆服號稱“天可汗”,這意味著唐朝穩居天下老大,而且周邊各國都是發自內心的臣服。他們知道,頑抗到底只會讓自己滅亡。



在唐高宗李治時,因為朝鮮半島的百濟欺負大唐的小弟新羅,被警告後仍然我行我素,李治一怒之下派蘇定方滅了百濟,把國王、太子一行58人獻俘於洛陽則天門(後避諱武則天改為應天門)。唐皇李治威風凜凜的站在高大雄偉的城樓上,怒斥百濟的倒行逆施,然後非常大度的釋放,當然了這是在百濟國王認錯賠罪的前提下。



然而在安史之亂後,唐朝遭受重創,連玄宗李隆基都被迫下野,此時唐朝已非昔日盛唐。在動亂期間,吐蕃甚至一度攻入長安。

在大唐西南部是南詔國,這個國家也是在唐玄宗支持下建立起來的。該地區原本六詔(王),位於最南邊的是蒙舍詔。因為其他五詔老是被吐蕃威脅欺壓,不得已經常叛唐歸附吐蕃,相比之下蒙舍詔立場鮮明,一直擁護大唐,因此得到玄宗青睞。



738年,玄宗封蒙舍詔頭領皮邏閣為雲南王,允許其合併六詔為南詔國。

南詔雖已立國,但還是有唐朝官員開府監督的,當時的雲南太守張虔陀胡作非為,對南詔太子閣邏鳳勒索並且言語侮辱,而且上表汙衊,致使閣邏鳳被迫反水,殺了張虔陀還搶了大唐在雲南的地盤。



天威震怒,派了八萬大軍討伐,當時閣邏鳳也很後悔,答應賠罪並歸還土地。不過領軍大將鮮于仲通不允,結果唐軍戰敗八萬死了六萬。第二次又派了七萬大軍攻打南詔,全軍覆沒。沒等後續軍事行動展開,安史之亂爆發,忙於平亂的唐朝再也無力管南詔的事了。



閣邏鳳叛唐實非出於本心,把大唐得罪狠了,只能投靠吐蕃,並被吐蕃冊封為兄弟之國。閣邏鳳就此事立“南詔德化碑”表明心跡,記載事情原委,並對手下說道:“他日若有唐使前來,一定讓使者看到,我雖附吐蕃,可是心仍在大唐啊!”



不過千錯萬錯上了賊船不好下,到了唐中期代宗時期,名將李晟大破南詔吐蕃聯軍,吃了敗仗的吐蕃惱羞成怒,把氣都撒給了南詔,將其由兄弟之國降級為臣屬之國。

南詔的日子也不好過,跟著吐蕃對抗唐朝,亦使自身國力大損,到了十幾歲男子當兵女人下地耕種的程度,還要遭受吐蕃重稅的剝削,以至逐步衰落下去。



因此唐朝並非總是被吐蕃、南詔打得丟盔棄甲那麼不堪,而是互有勝負的對峙狀況。在應對鄰邦的戰績上,大唐總體表現還是相當過關的。


史海尋蹤


755年,唐朝爆發安史之亂,南詔聯合吐蕃趁機作亂,多次進攻唐朝,侵佔了西川的大片土地。安史之亂後,由於唐朝開始衰落,另一大強國吐蕃也開始走下坡路,所以南詔逐漸崛起,不斷向外擴張掠奪。南詔不僅大敗唐軍,而且西服尋甸、裸形諸族,南敗驃國,佔據了雲貴川以及緬甸、老撾等國家的大片領土,成為西南地區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強國。779年,南詔和吐蕃再次合兵攻打唐朝,但被唐軍擊敗。兩國戰敗後,吐蕃遷怒於南詔,取消了和南詔的“兄弟之國”地位,要求南詔臣服於吐蕃,並承擔更多的義務。南詔自然不會乖乖就範,所以就和吐蕃鬧翻,重新倒向了唐朝。吐蕃得知南詔倒向唐朝,勃然大怒,起傾國之兵攻打南詔。但此時的南詔已經今非昔比,不是曾經的小角色,正規軍加上鄉兵和蠻兵有數十萬的兵力,而且有大唐相助,所以根本不怕吐蕃。經過一番大戰,吐蕃大敗,從此一蹶不振。吐蕃衰落後,唐朝也已經日薄西山,所以南詔稱雄西南,儼然成為西南地區乃至東南亞的第一強國。隨著勢力的膨脹,南詔野心越來越大,不僅屢屢進攻周邊鄰國,而且還向唐朝發起了挑戰,一度從大唐手中奪取了安南都護府所在地交州(在今越南河內),後來還圍攻了成都。不過儘管南詔強盛一時,雄霸西南,但頻繁的戰爭使得南詔國力消耗巨大,南詔逐漸走向衰落。公元902年,南詔滅亡,被“大長和”取代。




國家網文化


打不過吐蕃南詔的是安史之亂之後的大唐帝國。而安史之亂之後的吐蕃是國力巔峰的吐蕃和衰敗的大唐,河西走廊盡失長安都成了邊關這也是北宋為什麼定都開封府的原因。而南詔大唐也無力對付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中央政府沒有有效的抗擊敵軍的兵力,只能依靠邊關節度使自己抵禦。


小峰哥98


一個王朝都有強盛和衰退的時候,吐蕃和南詔強盛的時候卻是唐朝處於衰退期。但是很快吐蕃和南詔就不行了。吐蕃是部落聯盟性質的國家,也就是主體部落雅隆部不行了,贊普沒了子嗣,其他部落首領看到這種情況紛紛自立,吐蕃就此崩潰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