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能看得懂的道德经译文--写给行者的道歌4

《写给行者的道歌——道德经译》

陈道玄


一本能看得懂的道德经译文--写给行者的道歌4


第六十篇 其鬼不神

=

治理内与外的邦国,

有如烹调美味的鱼鲜,

过度的翻炒,

反而搅扰了那平静的国度。

/

行“道”的圣者,

以自然之“道”治理于邦国,

那是内与外的国度。

平静和谐的国度,

那狡诈的诡计终将无法得逞。

/

非恶人之诡计不阴险与毒辣,

而是在大“道”的邦国中,

阴谋与诡计无法伤害行“道”的国民。

/

非但诡计施展者无法伤害国民,

行“道”的圣者也不会去伤害那施展阴谋者。

/

大“道”的天下,

柔化调和于一切,

正与邪也将和合于自然之“道”,

身心再无相互伤害的矛盾。

大“道”的功德,

能将一切相交融,

归于平静与安祥。

=

第六十一篇 大国为下

=

真正强大的邦国,

应该处谦卑包容之境,

慈柔于诸国。

成为“天下”邦国发展孕育之荟聚,

滋育于“天下”。

/

“天下”诸国,

交界之所,

互惠互利滋育发展,

永远比那刚硬争斗之外交要好的多。

/

是以大“道”的行者,

以其平和安定的方式,

让自我处于谦卑柔和之境。

/

以其大国之谦卑,

包容柔和于诸国,

成为众国之盟邦。

/

而“天下”诸国,

也以其和顺友善之态,

交结互通于大国。

/

所以谦卑柔和之态,

可通于诸小国,

亦可通于诸大国。

/

故那真正强大的国度,

只不过是想积聚沟通更多的国家。

而那众小国也只不过是想能参与强国之发展。

/

大“道”的行者,

皆成其所愿,

成就其互利共赢,

共同发展的包容之境。

/

所以那真正的修“道”者,

要如强大的邦国一样,

心存谦卑与柔和,

心态放于下位。

=

第六十二篇 人之不善

=

“道”者,

万事万物聚集连接之所在。

/

善于行大“道”者,

视大“道”为妙用之法宝。

而那不行“道”之俗人,

大“道”亦是他们之所依靠。

/

那世俗的追名逐利者,

以华丽的赞美来交易世间的利益。

而虚伪的道貌岸然者,

以谦卑尊重的礼仪胜取世人的赞许。

/

那世俗间,

人们多少都会沾染着上面所言的不善之行为。

但然道因此而抛弃这种种世俗之人吗?

/

那尘世间,

正因这种种的言行,

而有了“天子”,

而有了那满朝的大臣,

他们追寻着玉璧与华丽的车马。

但修“道”的行者,

却静静的坐着,

观修进入那大“道”的境界。

/

从古到今,

人们都看重那真正的大“道”的境界,

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不追求那名与利,

同时不计较那俗世种种不善之行为。

故中和的“道”成为了“天下”最贵重的事物。

=

第六十三篇 无为行世

=

修“道”者,

于一切中,

都让自我处于那“无为”的境界。

在这尘世中,

他能以平静“无事”的方式,

对待世间的一切事物。

以“清淡无味”的无欲状态,

行于世间。

/

不会去在意,

尘世间那所谓的大小多少,

对那所谓的讥讽、怨恨都以平静无为的德性而处之。

/

对于世间诸困难之事,

都会从那容易之处而入手,

想成就世间大事业,

他也会从那细微之处而做起。

/

所以,

“天下”一切的困难与庞大,

都应从容易细微之处渐渐累积而成,

以无为的平常心处之。

/

是以,

修“道”的行者,

不会去妄自尊大,

他以无为之心累积那无欲的所得,

成就自然之“道”的大功绩。

/

而俗世凡人,

轻视那自我的言行,

必将失去世间应有的诚信。

/

同时,

他也轻视那容易与卑微的小事,

而为自己树立起一座座困难的大山。

/

是故,

行“道”的圣人,

成就世间诸困难之大功绩,

而终不觉其难,

正因如上之心境。

=

第六十四篇 谋划于先

=

世间的一切,

生于安定与祥和之中,

才能保持持久稳定。

而一切事物,

处于无征兆的零点时,

才能谋划于未来。

起初的脆嫩,

容易被世俗所折断。

起初的微小,

容易被无情的打散。

/

而修“道”的行者,

成其事业,

是在其事物尚未运转之前,

已安排好种种的一切。

治理于诸事,

亦是于一切混乱之前,

已摆平了种种。

/

那苍天粗壮的大树,

生于幼嫩的小苗。

那层层叠加的高塔,

出于一筐筐土石。

那站立于峰顶的行者,

脚步踏遍了层层的山石。

/

那只在乎成功与目的的有为者,

终将因微小处而失败。

那执着于目的的急功近利者,

失败亦在眼前。

/

而行者以无为之心作该做之事,

顺应自然而不败。

不去执着于结果,

以平常心处之,

故而无所失。

/

而世俗的凡人,

于一切事中,

沉迷于结果的胜利,

反而因心不稳而失败。

/

圣者成就世间大功绩,

而不执着贪求种种所得。

他不看重那名利、金钱与权利,

他以平谈之“道”应对于世俗。

/

领悟正确之“道”,

而摒弃世俗的错误。

倾覆世间众人的种种过失,

而成就心中的自然之“道”。

/

平常自然之境,

才能辅佐于万物,

辅佐于自我。

而不是那急功妄为的有为之心。

=

第六十五篇 去除诡诈

=

修“道”的行者,

治理于内在的民众,

非是教导民众学会那智巧的诡诈,

而是让意识的民众,

回归那朴实与憨厚。

/

那内与外的国度,

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

正是因为多了那诡诈的心机。

/

是故,

以心机谋略治理于邦国,

国家将出现更多的盗贼。

而修“道”的行者,

去除那心机与诡计,

还清静白净于邦国,

国家将显现大“道”的德性。

/

修“道”的行者,

常久的认识到两者的利与害,

他尊“道”而行,

遵循清静淳朴之“道”。

而感应大“道”之玄妙,

同证自然之功德。

/

“道”之玄妙之功德,

在那幽深之处,

在那渺茫之处,

与世人所追寻的欲望恰恰相反。

/

他顺“道”而行,

证入清静之境。

=

第六十六篇 圣者不争

=

长江、黄河、大海,

他们是千万河流的归属之所,

他们处于群山万河之低谷,

正因为处于最下处,

所以成为众河之归所。

/

而修行的圣者,

欲超脱于世俗,

成就众人无法触及之境界,

必须能处于世人不喜之低下处。

欲超然于众意识之外,

必须先将其身放于世俗众人之后。

/

正因为做到如上之境界,

所以圣人居那超然之境,

而俗世凡人既不害怕他,

也不会去攻击于他。

圣人已超脱于众人,

众人却感受不到超然于世的压力,

反而乐于与之交往,

乐而不厌。

/

圣者不与众人相争,

行自然之“道”,

故而成就天下无人能与之相争之境界。

=

第六十七篇 安逸国度

=

清静国境,

无需多大的疆域,

朴实恬淡之百姓生活在其中。

/

其国有百般护国之武器,

而无需使用。

/

其境百姓深知生死之意,

而轻送丧之形。

/

其境有可乘车马之官宦,

但诸官宦早以遗弃那象征阶级的车马。

/

其国有穿着战甲的兵将,

但他们早已无向外扩展厮杀的战场,

只为保国之清净。

/

那国之百姓如人之心境,

愿复归于本源的清净虚灵。

/

甘甜的食物,

漂亮的衣服,

友善的风俗,

这就是安逸的国度。

/

清静邦国,

邻国之间再无犹如鸡犬追咬之战事,

国之百姓从生到死,

已无相互厮杀之战争。

/

诚实之言语,

可能不够华美,

而华美之言辞,

可能失去了诚信与真实。

/

那智慧之圣者,

不会去炫耀自己的智见。

而爱卖弄聪明者,

可能没有真实的智慧。

/

而善于行事者,

不会去跟众人攀比,

爱攀比者,

不法成为善于行事之圣者。

=


一本能看得懂的道德经译文--写给行者的道歌4


第六十八篇 给予他人

=

圣者,

不会去长久的堆积一切,

他会将堆积之事物给予他人,

给予他人的同时,

反而成就了自我。

给予他人的同时,

反而自我得到了更多。

/

故自然之天“道”在于,

利益万物,

而不伤害于一切。

同理,

作人之“道”在于,

作自己该做之事,

而不与人相争。

=

第六十九篇 行者三宝

=

世间凡俗,

皆以“我”为中心,

皆认“我”为最大,

而圣者不认同。

/

俗人意识,

唯“我”为最大,

一切以“我”的意识去运转。

故圣者不认同。

/

若要认同,

除非,

他可以柔化世间一切乃至极至微尘,

可以天长地久。

/

我修“道”之行者,

恒常持三种法宝,

一者慈柔,

二者收敛俭朴,

三者不敢为“天下”先。

/

正因慈柔,

能和合柔化于一切,

故能勇敢面对于一切。

正因收敛俭朴,

能处别人难处之地,

故能身心广扩无限。

正因不敢为“天下”先,

能谦虚谨慎不妄为,

所以能成就长久的功绩。

/

而俗世凡人,

舍弃那慈柔,

而取其鲁莽之勇。

舍弃那谦虚谨慎,

而取其争强好胜之先。

这必走向死亡之地,

叹啊。

/

而掌握慈柔者,

若去争取某一事物,

他必胜。

而想守护某一事物,

他也可固若金汤。

/

上天,

想让某人建立大功绩,

那就会让其用慈柔建起强大的墙基。

=

第七十篇 处世之法

=

出色的将领,

不会是只懂得功夫的莽夫。

善于把握战局者,

可冷静看待于一切,

而不恼怒。

善于成功战胜敌人者,

不会与之直接僵持冲突。

善于成为领引众人者,

可以导归众人之专长,

而谦卑于下。

/

这就是修行者不于众人相争之德性,

这就是修行者于众人相处之法,

这就是自然之“道”。

/

从古到今,

这就是恒长的法则。

=

第七十一篇 勿失觉性

=

成就大功绩的行者常言,

我不敢以主观的意识去思考一切,

一切皆当局者迷,

只会以客观者的意识去看清于一切。

更不敢以刚硬的方式前行一寸,

而会以柔性的方法化解每一尺。

/

无形而随机应变的行事方法,

超越那固有的模式。

挥动无形,

柔化世事,

放弃那有形的铁臂。

掌握那有形的战场,

而不动用铁血的战将,

这才是无敌的境界。

/

灾祸没有比失去方向,

不知所措更可怕的了。

失去方向的觉性,

等于走入了死亡,

无形不等于失去觉性,

修行者在于保持那“道”的觉悟。

/

故世事相抗衡之战事,

能柔化且无形者胜。

第七十二篇 参悟于我

我所说之话语,

本来就很容易理解,

也容易实施于行动,

但世俗凡人,

心有挂碍,

反而不能理会那真心的语言,

更无法付诸于行动。

/

那出于真心的话语,

有其核心真意,

那谈论的事情,

有其宗旨内涵。

/

而世俗凡人,

不能了悟,

正因不能悟其意,

而不能参悟于“我”,

/

参悟于“我”者,

修“道”之行者也,

方可知“我”之珍贵,

“我”,

“道”也。

/

是以,

圣人外着粗布黑衣,

其内境界却是晶莹玉璧。

=

第七十三篇 无知祸根

=

觉性,

知觉于自我的未知事物,

那是超越于“我”的开始。

不知不觉于自我的未知事物,

局限于迷茫,

终将枯竭于无知。

/

是以圣人知所以能不迷茫,

正是因为圣者觉知于那不知的病痛,

觉知于未知,

而从病根深处悟其奥义,

故不病。

/

而凡俗之人,

不畏惧于种种未知,

不知不觉,

无知渐变成祸根,

大祸将至,

叹也。

=

第七十四篇 自大无知

=

不要以上流人士之态,

藐视治理于众生。

不要无止境的压榨于众生,

让其了无生计。

/

唯有无压榨,

无藐视,

才能无憎恨,

让你我回归于和谐与安祥之中。

/

是以修“道”之行者,

能觉知于自我,

了悟高贵与轻视的可笑,

而不显现那无知。

将仁爱与和谐归于自我,

而遗弃那自大的高贵。

/

只有这样才能回归于“道”,

而不是迷茫于无知。

=

第七十五篇 勇敢之道

=

人生需要勇气与胆量,

但狂妄自大与无知者无畏的勇猛,

只会失去原本的生命。

/

真正勇气是,

敢于否定那妄为的意识,

对不可为之事物说“我不敢”,

这种不敢为之意识才能让生命伴随着安全感。

/

人生要懂得勇敢的真正含义,

利与害由你自己去选择。

/

天之“道”在于去除狂妄与无所畏的意识,

让自我熟知那柔和与虚静。

/

天之“道”在于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一切,

以不争而取胜。

不多言不多语,

以真我感化周边。

不召唤周遭,

而以本我让事物归顺。

不去挖空心思,

而能妥善安排好一切。

/

天之“道”,

犹如无形之大网,

一切必定遵循自然之“道”而行事,皆不法遁出“道”之法则。

=

第七十六篇 厮杀杂识

=

人有太多的烦恼、妄想、浮躁与不安。

它们将成为国之疆域中迷茫的暴徒。

他们在疯狂中忘却了死亡。

/

对他们施以杀怒死亡,

他们真的会害怕恐惧么?

/

死亡亦成为他们的武器,

又有谁敢去面对死亡的武器?

/

若那心中的烦恼、妄想、等等杂念,

害怕你内心中的捍卫者,

捍卫者将承载着厮杀一切杂念的任务,

那厮杀者将恒久存在。

/

内心若想灭尽一切的妄想杂念,

命令厮杀者拿起手中的长剑,

但杂念同时也会举起手中的钢斧,

心与识的拼杀由此尔开始。

/

当心去厮杀一切杂念时,

我想内心早已失去了柔和虚灵。

=

第七十七篇 饥饿世人

=

人的饥饿在那里?

在对物质与精神的贪执里。

对金钱、名利、地位等的无休止的渴望,

身心浸透于追逐中,

永不满足。

太有为的心,

使人永远的饥饿。

/

百姓为什么害怕、不安、浮躁?

那是因为上层的统治者们,

太过有想法、追求、目的,

你们的心太有为了,

百姓被你无休止的追逐所烦恼,

内心中的百姓因此而反抗。

/

国中的百姓,

为什么轻视那可怕的死神?

是因为统治者使他害怕、不安、浮躁,

他已凌乱,

他只想追逐那眼前的一切,

那怕只是曾经拥有,

那怕下一秒要面对死神的屠刀。

/

生命添加了太多的追逐,

国家有太多的有为,

当这些消失时,

生命才能显现自己的珍贵,

才能显现生命的“道”。

=

第七十八篇 生死之道

=

生与死,

生犹如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与第一次吸食母乳,

是那样的柔弱。

死是那生命以进入终点的老者,

肉体带着僵硬和枯朽。

/

万事万物,

有形与无形都如同草木一样,

初生的枝叶带着柔和与娇嫩,

步入死亡的枝叶带着干枯与强直。

/

所以得“道”的圣人将僵硬与強直归属于死亡的门徒。

将柔和与细嫩归属于生与成长的门人。

/

世间一切的军队,

若只寻求锐势的强攻,

那只会走进战败的坟墓。

好比树木过于强直,

就很难成长,

犹如恒久不再生长。

/

得“道”的智者,

将僵硬强直归类于万事万物的下策,

将柔和与弱嫩归类于万事万物的上策。

“生”柔和而细微。

“道”亦然。

=

第七十九篇 寻道弓箭

=

自然之“道”,

你是寻“道”者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你犹如寻“道”者心中的靶心,

那弓箭追寻这永恒的主题。

/

寻“道”者调整着心中的弓箭,

心过高则降低内在的心灵,

心过低则提升内在的自我,

那弓箭绷着过紧则适当的放松,

那弓箭拉着无力则增加手中的力量。

/

这就是寻“道”者的修行。

内在力量施于过多,

则减少,

内在力量施于过少,

则增加。

“道”者在那恰当之中,

/

而世间的俗人,

总是在力量过小处再度减小,

而力量过剩处却无度的增加,

让一切失去了应有的平衡与中和。

/

谁能将那多余施于不足之处,

透彻于适当,

谁能奉行自然之“道”,

我想唯有寻“道”的行者。

/

得“道”的行者,

用心去作世间种种事业,

而不会过多沉迷其中。

成就种种功绩

而不自居自傲。

/

能于万物中,

不增不减寻找到“道”的平衡,

成为真正的大“道”行者。

=

第八十篇 水的柔弱

=

尘世间最柔弱的东西是什么?

我想是水吧,

水是天下至柔。

/

但至柔的水却能柔化那些刚强的事物,

水柔化了刚强,

而刚强未能胜水。

/

水没有坚硬的刃角,

没有强硬的身躯,

刃角终会磨钝,

强硬终会磨损。

而如水一般的事物,

她蕴含着柔和与温婉,

她以柔和化解一切刚強,

柔化于万物。

/

世人都知到滴水能穿石、细绳能断木、刀无法断水,

甚至世人都知到柔美的女子可以让王者的英雄为爱而屈服,

这都是柔弱胜坚强的寓言。

/

但现实中又有谁能运用这种柔弱,

少之又少。

/

得“道”的圣人常说,

能够在一国之中以水的柔弱去化解国中所有的负面暗面的人,

才能成为一国之主。

那柔弱可以滴穿阴暗,

可以把一切阴暗降服。

/

得“道”的圣人常说,

能够以水的性质去柔化国中阴暗面所施加的灾难与困难的人,

才能成为国之大帝。

带有水的性质的人,

才是圣者心中的王者。

/

这一切的寓言皆是圣者的比喻,

只为引导徒儿的“道”心。

=

第八十一篇 摇摆亲疏

=

在这世间你我有多少怨恨与不满?

让那和善之心,

教会我们宽容平和。

让那无尽的怨恨得以锐减消散。

但为什么我心中还有少许的怨,

少许的恨。

/

为什么不能彻底的去除?

我该如何去作?

去面对这少许的怨恨。

/

我向圣者祈求,

让我有面对怨恨的智慧。

求“道”的人呀!

请不要让那少许的怨恨占据你的内心,

请将它置于你内心的边缘,

让它永远远离你内心的主导,

这就是你所要作的,

不去理睬思所于它。

更不要将这锐减消散后的少许怨恨发泄责难于他人,

那样只会将它从新燃起。

/

有德行的修行者,

将那怨恨边缘于内心主导之外,

将内心归于“道”的正位。

/

但无德之俗人,

怨恨将主导你的思维,

无尽的发泄,

燃起你更多怨恨的火花。

/

自然大“道”,

永恒的处于中和虚静之中,

永远不会左右摇摆不定,

摇摆亲疏只属于被怨恨主导的人心。

而修“道”之行者,

灵静祥和与“道”合真。


一本能看得懂的道德经译文--写给行者的道歌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