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好戏,是否已为宋朝最终灭于元兵埋下伏笔?

牧思孤骑


这两者之间可是没有一点关系的。


“黄袍加身”建立宋朝的赵匡胤为了避免自己的王朝被黄袍加身,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这是一步好棋,也是一步妙棋。他有底气也有实力去驾驭住那些兵权,去推行崇文抑武的国策,来改变五代十国以来武人乱权的局面。真正败坏宋朝根基的是赵光义。

赵匡胤死的突然,也死的蹊跷。这导致赵光义上位根基不稳,他急需去做出一些功绩来展示其能力。

他将目光注意到了开疆拓土之上,御驾亲征灭了北汉。膨胀至极的赵光义打算携灭汉之势,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可惜被打的丢盔弃甲。二次北伐的时候,为了揽功甚至玩出了远程指挥的骚操作,三路大军溃败而归。至此赵光义在武功方面已经彻底失败,军中的威信降至冰点。于是他就开始卖力压制武人,该崇文抑武为重文抑武,甚至将各种失败的原因甩锅给武将,开始任用自己的小厮担任大将,导致后来庸人居正位,有能力的军人只能蜗居旗下,不得重用。

自赵光义之后的历任皇帝更是一个不如一个,宋朝兵事自此糜烂不堪。明明是当时经济发达的第一大经济体,却被周边各国当场提款机一样任取任求,花钱买平安。


小木与阿P


个人认为不是。

我认为分析一件事,要把这件事放在当时的环境中,条分缕析他的前因后果,然后才能得出公平的结论。抛开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去分析,我认为这就是在学术上耍流氓。

宋太祖赵匡胤是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的江山,无论如何巧舌如簧,谋反篡逆的事实是永远无法抹去的,于礼不符,于法不容。所以,黄袍加身的老赵,坐在龙椅上忧思重重,他主要担心两件事,一个是如何不被别人的唾沫星子淹死,另一个就是这个龙椅怎样才能不被别人抢走。

老赵是个聪明人,他很快想到了解决办法,于是刚被他赶走的孤儿寡母又被叫了回来,他满面堆笑的握着老柴家的未亡人的芊芊玉手,双目中满是似水柔情,只听他深情款款道:“治理天下很累的,这么累的活就让我代劳吧”。一个封号,一块封地,他堵住了天下人的悠悠众口,至少表面上做到了。

但是,第二件事才是他真正的眼中钉肉中刺,一天没能解决,便是如鲠在喉。所以他辗转反侧,终于发出了一声闷吼: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老赵花花肠子里不光有坏水,也还有些墨水的,虽然不多,但也足够让他看懂这个龙椅的前世今生了。

  • 这个龙椅本来属于一个很美丽的名字,叫做唐。唐的主人姓李,老李也曾是个激情四射的汉子,只是后来他老了。
  • 一个叫黄巢的曹州人来到了这把龙椅前,老李看这个人不顺眼,这个人看老李也不顺眼,于是俩人厮打了起来。俩人打了半天,不分胜负,战争陷入了僵局。老李毕竟财大气粗,而男人从来都是可以叛变的物种,只要诱惑足够大。于是,老黄的小马仔闻到了铜臭味。于是,老黄消失了。
  • 闻到老李铜臭味而叛变的小马仔姓朱,这个人现在跟老李混了。不过,他很快发现老李的身体不行了,于是他也打起了这把龙椅的主意。在一个寒蝉凄切的傍晚,老朱把老李带到了一个荒草丛生的乱葬岗上,那儿有一个刚挖好的坑,那个坑是老朱专门挖给老李的。不费吹灰之力,老朱很轻松地把老李推进了深坑,老李轰然倒进了深坑,不是轰然一响,而是唏嘘一声。填上深坑的最后一抔土的时候,西边太空最后的一道晚霞终于消失了,世界陷入了无远弗届的黑暗。
  • 黑暗降临,龙椅仍然在。

老朱给龙椅重新起了个名字,叫做梁。

  • 既然老朱能抢老李家的龙椅,那别人也能抢老朱家的龙椅,于是,在无边无垠的黑夜里,龙椅争夺战开始了。
  • 举着火把坐在龙椅上的老朱并没能享受片刻的安宁,因为他突然发现有个沙陀人在盯着他,这个沙陀人爱用梨花盏喝酒,还有十三个干儿子。必须要干掉他!老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老沙陀被干掉了,他儿子继承了他的家产。小沙陀很猛,老朱很弱,龙椅很快就易主了。

小沙陀给这个龙椅也起了个名字,叫做唐,因为他也姓李。但是,为了区分这个黑夜中的唐和以前活在光明里的唐,后人给这个唐前面见了一个“后”,是谓后唐

  • 这个小沙陀不爱用梨花盏喝酒,也没有十三太保,但喜欢听戏。龙椅有个奇怪的魔咒,它的主人只能对它保持无限的热恋,移情别恋的后果就是死无葬身之地,这个魔咒在黑夜里尤其灵验。另一个沙陀人开始打起了龙椅的主意,这个沙陀人姓石,这是个无耻到丧心病狂的糟老头,他本是小沙陀家养的一条狗,这条狗现在开始咬人了。
  • 这个糟老头掂量了一下自己的份量,觉得只靠自己是打不过小沙陀的。于是,黑夜里最无耻的一幕出现了,糟老头向比他小十一岁的邻居跪下了,并厚颜无耻地腆着脸喊了一声“爹”,同时向邻居献上了一份大礼,祈求邻居帮他一起对付小沙陀。
  • 这个邻居叫辽,主人姓耶律。糟老头献出的大礼,叫燕云十六州,是他们家防止小耶律来偷窃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份大礼送出以后的结果是,此后三百年,中原大地无险可守。小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姓石的糟老头终于如愿以偿了,他也给龙椅换了个名字,叫做晋。

  • 姓石的糟老头也不是单打独斗,他也有一帮追随者,其中有个姓刘的小兄弟实在忍受不了他的无耻了,在黑夜中一声怒吼,拿着砍刀冲向了石老头。无耻的石老头终于得到了该有的报应。龙椅姓刘了。

老刘也给龙椅起了个名字,叫做汉。

  • 江山轮流坐,明年到我家。黑暗中的人都看清楚了,龙椅本就是无主之物,谁的拳头硬就是谁的。大家都无法逃避龙椅散发出来的魔力,都想坐上去尝尝滋味。那滋味一定很美,黑夜的里人在舔着舌头。于是,那个不宁静的夜晚越来越热闹了,有的人在摩拳擦掌,有的人在磨刀霍霍,打骂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终于,一个姓郭的上位了。说来也巧,这个郭曾经竟然是刘的小跟班。

老郭给龙椅换了个名字,叫做周。

  • 老郭没有子嗣,死后就把龙椅留个了干儿子。他干儿子姓柴,叫柴荣,是个不世出的英雄人物。他本要“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可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只留下孤儿寡母在寒风中萧瑟。壮志未酬,天亦悲之,黑夜中刚泛起的一丝曙光又被乌云遮住了。

想到这儿,龙椅的前世今生已然明朗:老朱和沙陀本来是给老李家打工的,老朱干掉老李,沙陀干掉老朱。沙陀家的看门狗老石咬死了沙陀,老石家的老刘挺身而出干了老刘,老刘家的老郭又弄死了老刘,老郭死了传位给老柴,老柴死了留下了孤儿寡母,孤儿寡母现在被我老赵解决了。

那么困扰老赵的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将来谁来弄死我老赵?谁来抢我的龙椅?!

谁有刀,谁就有可能弄我老赵!谁就会来抢我的龙椅!

所以,刀子必须要握在自己手里!否则,这个漫长的夜晚不会结束,天不会亮!

老赵想明白了,接下来就是做事了。

于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发生了。

没有撕破脸,没有打破头,刀子就紧紧握在了老赵手里!而且,只握在老赵手里!

个人认为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分析,“杯酒释兵权”的做法毫无疑问是英明的,甚至是英明到伟大的。

后来的历史证明了,杯酒释兵权是很成功的策略,它一扫中原万里阴云,平息了中原大地半个多世纪的烽火狼烟,百姓得休养,天下归太平。

虽然仍有外患,但中原得到了休养生息,开始慢慢的繁荣,甚至繁荣程度不亚于黑夜降临前的盛唐。

后来宋朝亡了,但那不管赵匡胤的事,怪只怪后辈儿孙不争气!刘邦治国用的是无为而治,刘彻坐在龙椅上发现世事变了,不就因势顺导的改成独尊儒术了嘛。人得变通,不能太迂腐。

什么季节穿什么衣服,老赵家的后人都应该知道这个道理吧。穿衣服都知道变通,办事怎么就那么死心眼呢?偏偏要搞出一个叫“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貌似政治正确的说法,害人害己!

所以,我的观点是:宋朝灭亡跟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无关。

亡国,只是因为老赵家的后人没本事。自己没能耐,就别怪祖坟不冒烟。三百年的老黄历,早就随风消散在历史烟尘中,别翻出来给自己顶缸了。


七碗茶1990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杯酒释兵权?这事可相当出名,至于题主说的为大宋王朝挖了一坑?

这多少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也不能全怪这事。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你大晚上睡不着觉,还能怪罪造床这师傅手艺差?不能够呀!只是你的方法不对路,闭着眼睛数上几百上千只羊,数着数着不就睡着了吗?

宋朝被元朝所灭,只能说明统治者的无能,触底反弹的机会不是没有给他,只是他没有抓住而已,这口大黑锅不能背到赵匡胤的身上。

好了,咱闲篇也不扯了,先从这杯酒释兵权走起。

估计在大家伙的印象中,宋太祖赵匡胤,拿着一杯酒,和自己手底下的将官们,“咔咔”感慨一顿。

这顿说辞,直接就把这帮子骄兵悍将给说的痛哭流涕,回头就把兵权交了出去。

那么这事是这样的吗?

拉到吧!您呀,看到的仅仅是这事的表面,这里边深层次的东西可有的说。

最简单的道理,这世界上大部分人压根就抵挡不住权利这东西散发的诱惑性,那么赵匡胤手底下的这帮子骄兵悍将能抵挡的住?

俺可以很肯定的回答您,真心挡不住,要不然他们也不会干给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戏码?

他们是真心的认为赵匡胤合适当皇帝吗?显然不是,他们也许想到的是从龙之功而已。

所以一杯酒就把人家赖以生存的兵权给撤了,您没点前期的铺垫压根就不可能实现。

那么赵匡胤在这之前做了咋样的铺垫?他为什么就起了这样的心思?

接下来咱就把这个问题回答一下,顺道也能解决一下题主那问题。

背景

大家伙都知道,咱大华夏最为强大的帝国大唐王朝走下历史的大舞台的时候,大华夏就迎来了一段五代十国的分裂期,大约经历了七十多年。

貌似时间很短,但这段时间带来的伤害也是很大的,那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主要是大唐王朝后半段出现的藩镇闹腾的,后期这些个藩镇,有四十到五十个,就这数量听着就可怕。

唐末黄巢起义,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些数目庞大的藩镇,形成了一个个的地方割据势力。

唐王朝结束之后的五代,这都是实力比较强悍的中原政权,但他们面对的是没有有效的手段去控制这帮子藩镇。

而这些藩镇有自立为王的和你中原政权对着干的,还有闷头有搞发展的,抽冷子就起兵造反夺权篡位。

按照宋太祖赵匡胤的说法,短短的数十年间光帝王就换了八个姓十二个人,这战争瞅着这模样似乎就没个头。

那么赵匡胤就很害怕自己建立的王朝,成为第六个在短时间内被干掉的政权,所以他就有心思想要把这天下兵灾给灭了,不要让天下再起波澜。

所以他在公元960年,宋朝建立的那一年,并且是在平叛了李重进的叛乱之后,就找来了自己的谋臣赵普。

赵普这人说来也有意思,读书很少。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乐了:“谋臣?读书很少?这啥逻辑!”

哎!您别小瞧,这人那可是有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改革兵制,法度这都是出自人家之手,这位是以儒学治国的大人物。

好了,咱接着说正事。

那么宋太祖赵匡胤见到赵普就把自己的疑问说了出来。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赵匡胤有,之前那些个被灭掉的八个政权,无一不是存在这样的疑虑,只是他们都失败了而已。

所以赵普就总结了几点,藩镇太重了,形成了君弱臣强的局面,想要治理其实很简单,削他的兵权,收他的精兵,这天下就没有战事了。

说完这几点,赵普其实还想往下说,结果赵匡胤大手一挥:“够了,朕明白了!”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赵匡胤早就有,他只是需要一个引导,一个确认而已。

接下来的布局

杯酒释兵权这就上演了吗?

哈哈!早着呢?这得需要谋划,不可能上嘴唇一碰下嘴唇,这事就能办了的。

首先赵匡胤将掌管亲军的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给罢免了,换了一个山南东道节度使给他。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好奇,赵匡胤为嘛先向这个位置下手呢?

很简单,因为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他担任的就是这官,要命啊!

顺道他还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给罢免了,给他换了一个成德节度使。

瞅见没,这一家伙就把俩将官中的紧要职位的人给弄出了京城,撵到了地方当将军去了。

而那个殿前都点检这位置直接就被轮空了,打这里起就不再设置。

赵匡胤让石守信接替了那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那么为什么会是石守信呢?很简单石守信您可以看成是赵匡胤的铁粉,赵匡胤说啥这位绝无二话。

好了就这局势,赵匡胤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做了起来。

直到第二年也就是公元961年的时候,赵匡胤把一帮子禁军的高级将领留了下来。

请大家伙记住了,是禁军而且是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

这顿老酒喝的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说了:“朕有今天,完全是靠着你们这帮老人出力,你们的功劳朕都记得,但这皇帝真的很难做,还不如做个节度使来的爽快,朕是一宿一宿的睡不着啊!毕竟皇帝谁不想做?”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们的功劳都记得,就你们的这些个功劳,至少都得是个节度使,但朕睡不着,你们说咋办?

石守信这波人一听,就吓的一哆嗦,连忙解释。

这还解释啥,赵匡胤摇了摇手继续说:“你们是没有那个心思,可你们的部下呢?黄袍加身这事不是你们不想就成的,身不由己也是会有的。”

好吧,话都到这份上了,大家伙就向赵匡胤讨一条可生之路。

“你们不如把兵权丢掉,到了地方做个富家翁岂不美哉!”

得咧!这话都说成了大白话了,您还要咋问?

一帮人就回去了,第二天就辞官了,当然赵匡胤也没有咋样,让他们到地方做节度使去了,至于禁军这块赵匡胤牢牢的拿到了手中,而石守信那个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职位,打这里起也消失在了宋朝的官员体系当中,不在设立。

那么石守信他们为什么这么老实呢?很简单,这一年下来,赵匡胤没干别的,禁军的基层小官员,他可设立了不少,他们可不会听石守信这帮人的话的。

所以当时参加这酒宴的就只有一帮子高级将领。

收尾

那么此后赵匡胤就将禁军一分为三,形成了三衙统领,而地方上的军队由枢密院来管理。

那么地方上的节度使,赵匡胤开始了一步步的削弱。

首先是地方上的什么知州,知县的,由中央统一任命,而且还是三年一换,和你这节度使压根就不是一个体系的,有啥事,人家直接就报了朝廷,就不经过你这节度使。

而在知州这位置上,又设立通判这职务,让知州和通判形成相互制约的局,所以一个地方的事,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的。

经过这么一折腾,地方的财权也慢慢的收归到了朝廷,想要钱按照朝廷给你的比例从地方上扣下来,剩下的大头这全得交上去。

好,这权和钱可就收了起来,剩下的就是收兵了。

咋说呢?地方上你不能无兵,因为没有兵压制,治安他也不会好,而且要是遇到外敌入侵,那人家就会势如破竹就进来了。

所以赵匡胤就来了个收精兵的策略,他把藩镇里边的打仗英勇的人,全拉到了禁军里边,这还不算,他还从这波人中挑选出强壮的,送到地方上。

“瞅见没!就像他一样符合标准的,挑出来,送到京城里边当禁军!”

得咧,这事办下来,地方上所谓的节度使手里边的兵,可没几成像样的了。

禁军就成为了,赵匡胤手里边,乃至全宋最为强大的军队,而且这些军队还掌握到了赵匡胤的手里边。

那么这些军队有多少呢?和天下其他的兵马一半对一半,所以您想造反,这最起码就得联合所有的掌握军队的将官才成,不然在数量和质量上是完全碾压的态势。

而这些个事,都是杯酒释兵权之后所发生的。

所以杯酒释兵权仅仅是这件事的一个高潮而已,他的前期铺垫很重要,而后期收尾虽然不精彩,还繁重,却是不可或缺的,不然杯酒释兵权带来的还是老问题。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应该说“杯酒释兵权”和宋灭于元军没有直接的联系,也谈不上埋下伏笔,“杯酒释兵权”只是赵匡胤解除武将兵权的手段,仅此而已,而宋太祖“重文轻武”的国策才为最终元灭宋埋下了伏笔。下面就来分析一下我的观点。

一、历朝历代,开国统治者都会解除位高权重的功臣权力

一般一个新的王朝诞生,开国皇帝为了自身的皇权不受旁落,都会对功臣进行清洗,像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在他们坐稳皇位以后,就开始对那些开国功臣们下手了,像西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等,明朝的名将蓝玉、李善长等,这些人都是跟随皇帝出生入死。

在他们未称帝之前,大家在一起称兄道弟,你好我好,但是一旦当了皇帝,身份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要如何保证皇帝这个位子不被抢走,那么防患于未然,防止有人谋逆是每个开国皇帝的头等大事,而往往有实力犯上作乱的恰恰是这些功臣武将们。而且一些功臣自持功高,开始变得骄横跋扈起来,这些都是皇帝不能容忍的,为了自己的皇位,更为了自己的千秋万代以后,江山稳如泰山,必定会对手握兵权或者朝政大权的功臣们下手。

而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只是一种比较的和谐的方式,杯酒之间,轻松卸下高级武将的兵权,消除了赵匡胤对他们的猜忌。

二、五代十国,武将手握重权,轻松改朝换代,宋太祖吸取教训,实行“重文轻武”的策略

唐末以来,手握兵权的朱温废掉唐昭帝,建立后梁,自此五代十国以来的政权频繁更替,无不都是武将逼迫皇帝让位,梁、唐、晋、汉、周皆是如此,就连宋太祖赵匡胤也是后周殿前都点检,手握重兵,武力胁迫后周幼主让位,自己黄袍加身当上皇帝。

鉴于武将夺权在五代时期经常发生,宋太祖骨子里对武将不信任,反而认为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们不会造反,以文抑武,防止叛乱,成为宋太祖心目中理想的策略。从宋代立国以后,基本都是沿用宋太祖的“重文轻武”,文臣压制武将防止武将篡位,这样做虽然确保了皇权,但也造成了军队由不懂兵法的文臣统领,这些书生纸上谈兵可以,真刀实枪却打不赢。

三、南宋的灭亡除了“重文轻武”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其一,南宋统治者过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不思进取,生活腐化,统治者的无能,给对方有可乘之机。

其二、奸臣当道,贪污盛行,吏治败坏,国家钱粮都被这些蠹虫掏空,国内经济几近崩溃,积极防御成了空谈。

其三、南宋军队战斗立十分薄弱,反而蒙古军队实力太强,自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以后,军事实力大增,他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对南宋形成了巨大的军事威胁。

结论

宋太祖的“重文轻武”虽然成功解决了皇权旁落,然而也造成了整个宋朝(含北宋和南宋)国家积弱积贫,当遭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挑衅,只能被动防御,一击即溃。1279年,崖山海役宋军战败,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跳海而死,宣告南宋灭亡。


一切都付笑谈中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是否已经为宋朝最终的灭亡埋下伏笔?事实上杯酒释兵权的策略不被破坏,宋朝的统治时间也许会更长,因为手握兵权已经对当时朝代的更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谁手握了兵权,随时都有可能称王称帝。宋太祖对此深有体会,所以他地位稳固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掳夺兵权。

一,杯酒释兵权的前生。

(1)郭威黄旗加身建立大周。乾祐三年(950年)。后汉主刘承祐为了铲除前朝势力,下密诏,令马军指挥使郭崇杀王峻、郭威等旧朝将官,不料走漏风声,引起群情激愤,众将推举郭威举兵讨伐,刘承祐见郭威起兵造反,就把郭伟留在京城的家属全部杀死。后汉军队和郭威在七里坡大战,汉军大败,刘承佑匆忙逃跑,途中被郭允明所杀,郭威带兵进入汴京,仍然假意拥护刘氏宗室吴宁节度使刘瓒为帝。不久契丹南下来犯,郭威奉命率军北上抵御。途经澶州时,军队哗变,拥立郭威为帝黄旗披身。951年正式称帝,国号大周。

(2)宋太祖效仿郭威陈桥兵变。郭威称帝的整个过程,宋太祖赵匡胤当时作为郭威账下将官全程都参与了,个中手段自然十分娴熟。后周显德七年柴荣新丧,年仅七岁的恭帝即位,符太后垂帘听政,辽国借机进犯后周。赵匡胤以兵少将寡为由迟迟不肯出征。符太后和丞相范质商议后,升任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享最高军权,统领全国的兵马大元帅。大军发到陈桥,又生兵变,诸将愿拥立匡胤为天子。当即班师回朝,汴京守将石守信本就是契弟,大开城门迎入城中。一个新的朝代就这样兵不血刃地诞生了。

二,杯酒释兵权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1)加强中央军事集权的紧迫感。自唐末五代以来,几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共十二位君主,宋太祖从自身的奋斗历程中悟出来一个硬道理,那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他深深地感到,只要谁手中握有军事权力,就有可能随时推倒自己刚刚建立不久的王朝,从自己亲眼所见到的后汉更替,再到自己亲身经历的后周灭亡,压力和紧迫感无时不在。

建隆二年七月,杯酒释兵权发生。《宋史.石守信传》【原文】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次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集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弟,赏赉甚厚。

(2)行兵将疏离政策,以期皇帝牢牢掌控兵权。杯酒释兵权以后,太祖开始施行轮流戍边制,也就是边境和京师或重镇驻军对调轮防,将官亦是如此,名义上是出于对兵员的怜悯和公平,实际上是要制造一种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常态。以杜绝黄袍加身事件的重演。

(3)以文代武,制约钱粮。各地州郡文武分治,知州,知县等职位一律由文官出任,中央每三年调换一次,地方事务直接上报朝廷不再受节度使制约,这样形成的两权制约不致于一人独大的局面。同时又令各地粮草财帛集中到京师或指定国库,使用和调度由中央统一分配,这些策略从根本上防止地方偏离统治轨道。

三、 杯酒释兵权的后世和影响。

(1)杯酒释兵权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统治手段,宋太祖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对内部的平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内部的稳定才是统治阶层稳步延续的重要根基。此安内治国良策影响深远,深受后世历代帝王青睐。

(2)不同声音认为杯酒释兵权产生了过多的消极作用,造成武官不务正业,花天酒地。兵员上行效仿,战斗力低下,一旦遇到战事,兵将顿成一盘散沙,文官又不具备军事才能,所以认定宋灭亡是其影响的根本原因。但事实上这是错误的,杯酒释兵权的精髓是内稳,出现上述一系列弊端还能称为内稳吗?

(3)杯酒释兵权没有得到延续和巩固才是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杯酒释兵权作为宋开国基本方针没有得到加强和巩固,钦宗临政时,金人完颜宗望第一次攻打汴京不成,议和后退兵,种师中帅三万精锐来援,钦宗又加派十万人马相助,准备在金人渡河过半时追杀剿灭,最后被吴敏,耿南仲之辈阻拦,最后导致第二年靖康之耻发生,这完全就是执政者的软弱,导致奸谗当道的问题。

结论。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赵匡胤结合自身的经历,目睹朝代更替的频繁诱因,审时度势感悟出来的军事思想。他用最小的代价换取了难能可贵的国家平稳,并能在自己过世后保证帝位的顺利过度。以杯酒释兵权为宋的灭亡埋下隐患,这种说法难免过于牵强。常言道“创业容易,守业难。”宋太祖作为一个帝国的开创者功不可没,身后帝业子孙后代能不能守得住,他也不会有先见之明。子孙的福报全在他们自己的手中,靖康之乱又为什么被称为靖康之耻?难道耻辱的帽子要让杯酒释兵权来戴吗?


斤斗山下


首先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对宋朝的亡国是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有很大的影响。

先看宋太祖为什么要“杯酒释兵权”。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减少领兵将领对皇权的威胁,都会限制或夺取大将的兵权。赵匡胤此举相对其它朝代的开国皇帝还是很温和的。像刘邦建国没不久,就夺了韩信等将领的兵权,韩信也从齐王变成了淮阴侯,甚至最后还是不免一死;明朝朱元璋建国后,手下带兵将领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纷纷被处死,到建文帝时开国将领没剩下多少人。夺取领兵将领的兵权,主要是将兵权收归皇帝所有,减少他们对皇权的威胁。

其次,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看,宋太祖也不得不“杯酒释兵权”,取消领兵将领兵权。在宋朝之前的时代是五代十国时期。在当时的中国,短短几十年,先后出现五个朝代,此外还有大大小小十几个国家。其中这五个朝代的建立者,大多为前一个朝代的领兵大将,掌握着朝中的军权。甚至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是后周的领兵大将,所以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为避免重蹈前朝覆辙必须要取消手下将领的兵权。

最后说说,“杯酒释兵权”确实对宋朝的灭亡有一定的影响。“杯酒释兵权”之后的宋朝重文轻武,即使同为一品大员,文官地位也要高于武官,文官看不起武官,压制武官,从而造成国防力量的衰弱。

宋朝的灭亡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重文轻武是一方面,此外还有国家经济在朝代末期的衰弱;国内各种矛盾激化;包括皇帝在内的各级官吏腐化堕落;外敌强大等等原因。



眼高手低


北岸木子话文史,纵横古今,纵览世界


非常感谢能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非常出色的行政艺术,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位开国皇帝,他没有将曾经和自己并肩作战的兄弟赶尽杀绝,而是采用了“杯酒释兵权”,一种温和的方式让他们交出了兵权。而后赵匡胤“以文治国”设计出了精密的文官制度,在最大程度上削弱了武官的权力。


文人治国是双刃剑

文人治国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就宋朝辉煌的历史文化,但另一方面宋朝军事力量非常薄弱,对于西方的夏,北方的辽没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只能够采取和谈、贸易等方式来取得暂时的安宁。靖康之耻之后,宋朝南渡,在中国的南方偏安一隅,这根本原因无不指向军事力量的薄弱。

赵匡胤打造的文官体系之利弊

但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打造一个以文官为核心的统治体系。首先扩大了科举考试的规模;第二,改革了军事制度;第三,进一步实行中央集权。这一系列的措施避免了帝国内部的分裂,但是他没有能力消除边疆地区的威胁。所以赵匡胤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从而面临着异族的威胁。

“杯酒释兵权”不是错棋

但我并不认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他下的一步错棋,并非从起初就奠定了宋朝最后的结局。我们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背景开始谈起,从唐末到五代十国期间,王朝更迭原因多指向于藩镇割据。实际上“杯酒释兵权”是一次人事变动。

在镇压完李筠的反抗后,宋太祖论功行赏,将张光翰、赵彦徽派到地方做节度使,这是人事职务变动:张、赵二人表面上看起来地位提高了,但实际上赵匡胤的威胁变小了。这是赵匡胤对于他们军事权力和地位的调整。

这是这一次削权的行动,让北宋得以统一和稳定。可以试想,如果没有杯酒释兵权,宋朝是否可能会经历再一次的动乱?宋朝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够将所有的责任归咎到赵匡胤身上的,他是开国皇帝,宋朝还有之后的君主在经营。

总结

赵匡胤是仁慈的,他不像刘邦一样“狡兔死,走狗烹”,也不像朱元璋那样,心狠手辣。他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通过削夺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一种行政艺术。虽然说赵匡胤打造了以文官为核心的统治体系,但是这不能说是为元灭宋埋下的伏笔。


北岸木子在这里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共同讨论这一话题。


北岸木子话文史


答案为“是”,如果这是一道“是”与“否”的选择题。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功臣的兵权,让皇帝得以高枕无忧,君臣得以善终。前有汉高祖刘邦屠戮功臣,后有明太祖朱元璋火烧元老,处在中间节点的赵匡胤,对待一起出生入死的老兄弟,其处理方式非常人性化,算得上是尽善尽美了。

但是,不得不说,“杯酒释兵权”的事后余波,震荡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设计者和执行者的初衷和想象力。

“杯酒释兵权”的负面影响力在于,用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军事能力去买皇帝的安心觉,牺牲公共利益满足赵宋皇室一家的私利。

“杯酒释兵权”没有表面上看到美好。它短期内负面影响,在赵匡胤时期就显现出来了。

“杯酒释兵权”是皇帝赵匡胤和功臣集团的一场博弈。博弈的结果是,功臣集团失去军权,军权归于皇帝。皇帝用来交换的筹码是富贵和享乐。

赵匡胤在宴会上如此明示众多武将:“人生苦短,白驹过隙。众爱卿不如多积金宝,广置良田美宅,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如此,君臣之间再无嫌猜,可以两全。”

了解到皇帝本意的功臣很配合,纷纷交出兵权。他们敏感的神经告诉他们,想要为家族和自己换一个太平结局,必须让皇帝放心。对于功臣来说,让皇帝放心的常见手法是自污声名,追求财富。

于是宋太祖时期武将有一个群体特点那就是群体腐败。比如石守信在放下兵权之前,作战勇猛,并不看重钱财,但是“杯酒释兵权”后,对钱财一下子贪婪起来,积财百万。有一次他放松了警惕,在酒宴上听到宋太祖要起用老友的儿子梁周翰来当自己的贴身文书时,非常高兴,就提前向梁周翰透露了口风。梁周翰年轻没有历练,高兴之余忙不迭向宋太祖上书表忠心。结果宋太祖大怒,立即把梁周翰赶出京城。石守信自己也吓得一身冷汗,以后更加乖觉。

史书上评价石守信的行为是“然守信之货殖钜万,怀德之驰逐败度,岂非亦因以自晦者邪。”认为他是为了自保,取悦于皇帝,才不得不出此下策的。

这其实是宋太祖时期,武将们的大致做法。糟糕的是,在初期武将们还有一些被逼演戏的成分,起码是违背自己的本意。但是随着人性中的恶被放出来后,他们对贪污腐败弄权也就习以为常了。

这就导致后期武将欺压百姓的劣迹越演越烈。赵匡胤对待功臣的态度很“厚道”。在必须处理的时候,尽量留有余地。

比如,武将李汉超强娶民女为妾。人家不服气,告到京城。赵匡胤认为李汉超是自己的大臣,娶对方女儿为妾,对方不亏。他对李汉超的处理就是训斥一顿,让他以后注意影响即可。

在宋太祖的强化下,抑制武将的政策成为北宋的家法,赵家子孙可以安然坐在皇位上。武将功臣永远只能臣服在皇帝脚下。但整个帝国陷入慢性自杀,付出的代价在南宋灭亡时达到了顶峰。

长期影响在于两宋时期,整个国家的军事制度都是围绕如何巩固皇权上,而不是抵抗外敌维护国家安宁上,以致于整个国家饱受外族欺凌。

对于两宋有一个传统认识就是两宋军事能力太弱了。其实这种认识并不完全正确。北宋在军事长期挨打,并不是军事能力弱,而是制度之恶。

南宋末年,钓鱼城能够抵抗蒙古大军长达三十多年。这个例子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南宋真正的军事实力并不弱。问题就在于军事制度出了不可逆转的问题。

钓鱼城能够抵抗蒙古人这么长时间,不仅在于它特殊的地理条件,比如有矿可以冶炼武器,有粮食生产基地满足食物供给,还在于钓鱼城在危机时期,让朝廷不得不放手让将领把人事权、财务权和军事权力集中在一起。将领有了相对独立的决策权,才能提高作战效率。

“杯酒释兵权”后,朝廷成功解除武将的兵权,在地方上用文臣来管理军事。武将的行政权和兵权分离。皇帝是军队的领导人。

在军制上两宋实行分立政策。枢密院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包括掌管兵符和兵籍,但枢密院只能发布命令,没有统兵权;统兵权在三衙,他们负责日常训练等具体事宜。皇帝居中统治。三方互相牵制,皇帝则高枕无忧。

这种互相掣肘的局面,使得军人无法对皇室构成绝对的威胁。但是打仗效果可想而知,没有决策权力的将领,即使知道正确打法,也没有腾挪的空间。

宋太祖赵匡胤作为开国之君,他定下的基调成为后来者不敢打破的铁律。重文抑武的氛围之下,宋朝以文为贵,文臣强势,武将弱势。北宋名将狄青的际遇很具有代表性。他军事成绩耀眼,却因此遭到文臣的猜忌和攻击,抑郁而终。在这样的氛围中,优秀人才不会选择进入军营,成为保家卫国的一份子。军营反而成为两宋的收纳盒子,在灾荒之年纷纷招募流民成为士兵,士兵的素养可想而知。而两宋时期国土沦丧,游牧民族时常骚扰边境,边境上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压力很大。朝廷并没有因此更新制度,反而用钱财买平安,结果是冲突不断,战场上占不到半点便宜。

所以,一旦强敌来袭,两宋要么给钱,要么灭亡。唯二而已。


熊沾沾


杯酒释兵权的目的是节制地方军事力量,实现中央集中军事权;从而大力提拔亲族宗亲势力,目的是实现赵家集权体制。至于对后世的影响,肯定是造成了深刻影响。使得广大各阶层人民从事习武、修军等谋求晋升的途径被阻塞,影响了民众的从军积极性。反而,刺激了宋词、画等文学、文艺事业的大繁荣。


野径峡


杯酒释兵权,并不是宋朝对外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任何一个王朝建立之后,都会限制开国大将的权利,这应该说是正常的行为。

在宋朝创立之初,赵匡胤就实行集权制,募兵等军事活动由皇帝一手包办,削弱武将的权力,以达成文臣御武将的目的,而在军事结构上枢密院是属于策划战术,能调动军队,而三司却是可以掌控军队,无法调动军队,将两种权力分开相互制约。

宋太祖赵匡胤之后再也没有人举兵造反,但是这也让宋朝的军队的锐气减少、战力不如从前。

但是在总体上来说宋朝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由于文官多,导致宋朝的经济和社会一直都很稳定,而且在军事上很多出色的科技武器都被发明了出来,虽然火药在很早时就创造了出来,但是只有在宋朝的时候才被真正大规模使用在军队上,甚至直接组建了大规模的火箭军。在宋朝时期之所以让人觉得宋朝军事很弱,是因为宋朝的对外政策是以柔和为主,不需要向外扩张来获得经济,自身的经济发展足够迅速,当时宋朝的经济可以说在世界都数一数二。

另一方面,宋朝军事实力不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燕云十六州的失去,燕云十六州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战略基地,所在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并且是宋朝的重要的战马来源地。

在战略上,皇上制定作战方案,而用宦官去充当监军,或者直接用文臣去领兵打仗,从上传到下,中间就有很多波折,而且战场的机会又是转瞬即逝的,这种战略当然是极其不合理的,所以宋朝一直是内强外弱。

最后是他们遇到的元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