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阻礙進貨路 跨境電商渡“生死劫

時代週報記者 張夢琳 發自廣州

在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接連暴發情況下,跨境電商迎來“生死”大考。

“從國內疫情開始,就多少有些影響了。”3月20日,海外購物平臺洋碼頭相關負責人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終端消費需求影響並不大,困難主要在物流方面,目前許多國際航班運行受阻。

國際航班相繼停運後,跨境電商的備貨速度開始放緩。

3月19日,京東相關負責人告訴時代週報記者,近期海外疫情發展,部分國家和地區備貨週期延長。

據公開信息統計,亞馬遜、Wish、Shopee、Lazada等平臺也對海外倉及國內倉進行了調整,包括出入庫品類、開放範圍、物流配送等,涉及歐洲、美國、東南亞多個市場。

多名業內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如果商品不能及時入庫,跨境電商的正常銷售思路將會被打亂。

“跨境電商目前情況很嚴峻,不但會錯過特殊情況下的線上銷售紅利期,甚至會因流動資金受阻而面臨行業洗牌。”3月19日,經營跨境電商企業近十年的李先生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庫存告急

隨著疫情到來,線上購物成為消費者居家消遣的主要方式之一,線上產品需求量順勢上漲,跨境電商也不例外。

“今年年初,洋碼頭線上銷售並沒有比平時下降,反而銷售增長不少。”洋碼頭相關負責人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按跨境電商正常備貨節奏,應對短暫需求擴增沒有問題,但疫情突然全球蔓延的情況打亂了這一節奏。

“太意外了,本以為疫情差不多穩定下來,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開展工作,但現在又出現這樣的情況(疫情境外爆發)。” 3月20日,從事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業務的行雲全球匯負責人向時代週報記者說道。

雨果網在1月31日的調研顯示,76%以上的賣家面臨存貨不足問題,其中49%的賣家還有10天至20天的存貨,而51%的賣家已經完全斷貨,其中,中小賣家尤為嚴重。

李先生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如果跨境電商此前有預判,提前做準備,情況就不會這麼糟糕。

“當時完全沒有想到,所以我們是根據往年的經驗和數據來做的決定,在國內疫情暴發時就沒有做激進的貨品填充動作。”行雲全球匯負責人坦言。

與行雲全球匯相比,洋碼頭的情況稍好一些。

上述洋碼頭負責人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國內疫情剛暴發時,公司就有預判,疫情可能會全球蔓延,因此彼時已準備相應措施,聯合全球買手加大海外商品的備貨。

運力不足

想解決庫存不足問題,跨境電商需通過兩重考驗。一方面是存在停工、停產可能的供應商;另一方面是運能大幅削減的國際航空物流。

3 月 18 日,據外媒報道,香奈兒決定在短期內暫停生產,將在接下來兩週內關閉其位於法國、瑞士和意大利的工廠。

在此之前,古馳、愛馬仕也宣佈暫時關閉旗下工廠的相關消息。

eBay全球副總裁鄭長青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根據eBay調查顯示,庫存不夠,供應跟不上已成為疫情當下賣家最擔心的問題之一。

對跨境電商來說,尋找新供應商已迫在眉睫。

“在加大上游品牌的接觸力度,以及整個全球探員的採購佈局方面,公司都在調整。”行雲全球匯負責人說道,公司也在不斷洽談,希望獲得更多國外品牌直接授權,這樣可以更有效率,提高產品入庫的穩定性和時效性。

然而,與品牌供應商直接交接,合作難度徒增。

行雲全球匯負責人表示,國外品牌商對量和賬期的要求比較嚴苛,一般會擬定30-50天為一個賬期,這本來是下游分銷商承擔,而公司直接跟品牌商合作,公司就要自己承擔。

除供應商外,跨境物流的挑戰也十分嚴峻。

李先生所在的跨境電商公司時常與國外物流合作。近期一單從美國發到國內的物流,讓李先生等了將近一個半月。

李先生表示,下單後,美國供應商把所有的貨都運到香港,這期間花費了一個多月。進入內地後,商品不到4天就入庫,運輸時效性差別明顯。

無獨有偶,京東的海外訂單同樣受國際航空運力不足影響。京東品牌負責人坦言,目前海運方式更有保證。

但在李先生看來,這並沒有解決商品運輸時間過長的根本問題,商品送達時間的不確定也會降低消費者購買體驗感。

資金流承壓

在上述諸多壓力下,跨境電商現金流壓力也隨之日益凸顯。

“在這場疫情下,很多中小企業已經吃不消了。”李先生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平時跨境電商比拼價格或者服務,但遇到突發性事件,企業的專業性和資源整合能力就會成為生存標準。

在杭州某家跨境電商企業工作的王剛(化名)近期準備辭職。3月20日,他向時代週報記者吐槽,公司馬上就要撐不住了。去年公司員工有60人左右,今年基本全部砍掉,僅剩幾個人,工資也發不出來。

“公司成立才一年多,只和幾家品牌供應商合作,而且有一半以上都是歐洲,物流也是通過其他物流公司解決。但現在所有問題都積壓,公司流動資金確實沒有了。”王剛無奈感嘆,一個月下來,老闆頭髮似乎都白了一半。

重重壓力下,跨境電商不得不對發展規劃進行更多思考。

“經過疫情後,各家企業應該更深刻地認識到對於自身優勢商品領域的構建。” 3月23日,上海財經大學信息管理與工程學院電子商務研究所執行所長崔麗麗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她認為,如果沒有綜合性平臺那麼龐大的資金和市場控制能力,那麼企業是否可以考慮專注在一個較為細分的領域構建自身獨特的競爭力,以減少大盤波動帶來的影響。

記者注意到,疫情期間母嬰、防護、保健等品類產品銷量大漲。

全球倉CEO Benny在3月1日公開表示,在疫情之後,跨境電商企業可以去關注並且建立自身的私域產品。

“跟品牌的供應鏈進行深度合作,這樣才有可能真正抗衡現在所面臨的不確定性。”Benny說道。但他也表示,進口產品建立需要一定時間,從尋找產品到完成產品備案,再到進口的手續環節以及物流管理,這些都需要花費較長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