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与贵族的世纪博弈:古代日本为何会衍生出“官人出身法”?

从祖国的黄海东海向海平线望去,是我们的邻居、美丽的岛国—日本。几千年的历史中,日本总是与中国息息相关:其中有友好和平的往来,也有残酷激烈的对抗与战争。

这次就来说说日本经过著名的“大化改新”从唐朝学习借鉴,进而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律令制国家后,其官员选拔任用的制度,即:“官人出身法”。

一.“大化改新”与日本氏族的“终结”

日本律令制官僚体系的形成背景

1. 律令制改革的探索

公元6世纪末,由于豪族势力的壮大,日本国内统治阶级间矛盾重重,豪族苏我马子杀死天皇,掌握了朝廷实权,日本皇权因此落入低谷。此时中国隋朝刚刚建立,称霸东亚大陆。日本军队在外受挫,国内政治动荡,在隋朝不断扩张的震慑下岌岌可危。

皇权与贵族的世纪博弈:古代日本为何会衍生出“官人出身法”?

苏我氏推有姻亲的皇室女性额田部即位天皇,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推古天皇。隋朝中央集权的繁盛,使得日本统治阶级认识到加强皇权、集中国家力量对外的必要性。于是推古天皇指示圣德太子组织派遣隋使前往隋朝学习,重启了中断一个世纪的中日交流。

公元593年圣德太子推行推古朝改革,引入中国儒家思想,振兴佛教,仿照隋朝官僚制度制定了冠位12阶制,试图通过儒家忠君思想和宗教信仰削弱豪族势力,加强天皇集权。

然而推古朝改革并未解决豪族矛盾,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最后以失败告终。长远来看,推古朝改革对后世还是产生了积极影响:首次引入儒家理论思想、官僚体制的初步形成,都极大推动了日本建立律令制国家的进程。

2.律令时代的到来:全面引入唐制

公元618年,唐朝取代隋朝统治中国大陆,建立了比隋朝更为强盛的中央集权国家。日本不断派出留学生与朝贡使者前往唐朝,以学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公元645年,中大兄皇子杀死苏我入鹿,

消灭苏我氏势力,拥立孝德天皇即位。

以中大兄皇子为首的革新派宣布改革,全面引进唐朝制度,仿照唐朝设立年号为“大化“,改革开始于大化二年(公元646年),由此史称这场改革为”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以唐朝律令为蓝本,将土地所有权收归皇室,效仿唐朝实行了班田收授制、租庸调制,国家将田地进行分配给平民并定期收税,保证了税收,将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豪族,防止豪族进行土地扩张、扩大势力范围。

皇权与贵族的世纪博弈:古代日本为何会衍生出“官人出身法”?

废除了世袭氏姓贵族奴隶主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使得地方政治归中央管辖,豪族不能世袭要职掌握大权。大化改新严重削弱了旧贵族的权力,受到了保守派的反对和抵制,朝廷内保守派与守旧派不断有矛盾。大化改新没有完全将日本改革为律令制国家,但标志着日本真正进入了律令时代。

3.律令制度的完善和成型

大化改新后,日本向唐朝学习改革还持续在的进行下去。公元668年,中大兄皇子即位,称天智天皇。天智朝颁布了日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近江令》,并按照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设立了太政官及属下的六省和弁官,这就是日本后来“二官八省一台五卫府”官僚体系的雏形。

天武朝废除了原有的以血缘氏族为单位的户籍制度,制作了以家长制家庭的乡户为单位的“庚寅年籍”,从而使百姓从原本的氏族划分到当地行政管理中去,减弱了大小氏族的影响力,形成了

“一君万民”的国家形态。

更改原有的冠位制,变为30位阶,并依照位阶授予官职,由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得到等级化、序列化,不同位阶间尊卑明确,天皇真正的统领百官,皇权得到强化。经过几代天皇的推进,日本法令逐步编纂颁布,古代日本的律令制度趋于完善,律令制国家最终建立。

皇权与贵族的世纪博弈:古代日本为何会衍生出“官人出身法”?

二.全面学习,却是貌合神离

日本贵族特权如何在官僚选拔制度中实现

律令制加强了皇权,相应的也就弱化了氏族的势力,因此在律令制建立的过程中,势必会遭到保守派的反对。

为了让改革能继续进行,日本皇室对贵族阶级做出了妥协,最终使双方都让出了一部分权利,使得贵族在律令之下仍然具有特权。这里就来讨论在加强皇权和保留贵族特权背景下形成的官人选拔任用制度。

1.荫位制

与唐制相似,贵族的子孙可以继承继承父辈的阶位。古代日本的阶位制共分为30个阶位,最高的是正一位,最低的是少初位下,其中五位以上可以称为贵族。贵族组成主要是皇室的姻亲、改革前的旧贵族以及改革中的功臣,其中前三位的子、孙和四、五位的子,都享受荫位的待遇,称为荫子(孙)。

荫子孙只需年满二十一岁,就可以根据父辈祖辈授予阶位。

“凡授位者,皆限年二十五以上,唯以荫出身,皆限年二十一以上”。

日本的官位与阶位是相称的,称为“官位相当制”,三位以上的荫子,直接任用为内舍人;三位以上的孙和四、五位的子,“性识聪敏、仪容可取者”可任内舍人,其余可以“充任大舍人、三宫舍人……”以及“申太政官”。

这些都是中央官僚,在后续的考核、晋升中,可以较为轻易的升为判官级以上官职,取得五位以上的位阶,从而继续让子孙受荫。可以看出,贵族的子孙在选拔任用上有极大的方便。

皇权与贵族的世纪博弈:古代日本为何会衍生出“官人出身法”?

除了五位以上的荫子孙,六位以下八位以下官人的嫡子或庶子成为“位子“。相比于贵族,六至八位的官人主要是朝廷中下级的官吏,他们的儿子在任用时同样受到优待。满二十一岁的位子,可以直接充任舍人,进而晋升为中下级官吏,但是能够晋升至判官级的则是极少数。

由此可见,荫位制使贵族、中下级官员阶层相对稳固,贵族虽然不能世袭要职,却能通过授予子孙位阶,世代维持极高的政治地位。

因此相较于中国唐代集权于皇帝一人,日本律令制下的集权则是集中于以天皇为首的旧贵族阶层中,荫位制使得高等级官员基本被贵族垄断,普通官僚也大都由原来的地方豪族充任。

2.学制

日本效仿唐朝贡举制,设立大学。相比唐朝学校,日本的大学规模要小得多。五位以上贵族的荫子孙,可以优先入学。

位子和以文笔为职业的氏族子弟可以选择入学,平民则无法进入大学学习。与唐朝贡举制不同,日本大学运作的主要目的并不是选拔人才,而是传播儒学、培养礼教,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因此不能称作“选拔官吏”的机构,而是作为“培养官吏”的机构。大学开办的几百年内,通过贡举而获得位阶的学生是极少数。尽管荫子孙、位子都可以通过贡举出身,但是绝大多数都选择年满二十一以舍人出身。

皇权与贵族的世纪博弈:古代日本为何会衍生出“官人出身法”?

3.庶人白丁的出身

在古代日本,庶民希望出身入仕,往往只能选择给亲王、贵族做言官、下属、随从侍卫等,经过几十年的考核,才能授予少初位下的阶位从而获取出身。从记载看,这些人中最后能出身的只有十之二三,谋得一个低等小官职位。

三.“新制度”与“旧氏族”的相互妥协:和平下的剑拔弩张

日本律令体系的矛盾

1.氏族的保留

日本自古就是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的国家,同时日本也是氏族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家。从上文对官人出身法的阐述中不难发现,律令制下的政治仍然受到氏族的主导,国家政治、经济权力集中掌握在天皇、亲王、贵族等少数人手中。

尽管改革有意解除以氏族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氏族依然是日本社会的重要纽带。最终形成的是来自中国的律令制度与日本传统的氏族思想相互融合的社会结构,

二者相互依存,却又格格不入。

因此日本的官僚体系表面上效仿唐朝,却没有完全唐化,氏族依然是政治的根基,带有大量的日本本国传统保守的成分。相应的,其官人选拔任用制度也有带有浓厚的氏族色彩。

2.幕府时代的到来

在唐制与氏族传统相融合统治下的日本,必然存在矛盾与隐患。镰仓幕府建立后,皇权被武士控制,日本进入武家政治时代。幕府统治日本自12世纪开始,持续到19世纪结束,长达数百年之久。

在幕府统治时期,天皇更多的扮演一种神化的君主形象,少数的拥有政治、经济实力与军队的贵族,才是国家的真正统治者,类似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

皇权与贵族的世纪博弈:古代日本为何会衍生出“官人出身法”?

并非巧合的是:日本律令制的“老师”唐朝,最终也因藩镇割据而走向灭亡。这表明:日本的国家实权并没有高度集中于天皇。直到明治维新,天皇才短暂的重获国家控制权,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四、结语

今天的日本,依然保留了天皇这一角色,作为国家人民整体的象征存在。氏族文化也在当今的日本社会默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可以说,古代的日本是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近现代的日本是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在多种文明的交融下,日本传统有所保留,同时有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内化,最终形成了多面多彩的独特的日本文化。

中国近现代以来,五四运动、改革开放等时代浪潮,都将庞大且陌生的外来思想文化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古老传统的中华土地上。我们如何对待这些“舶来品”,是现代中国社会的重大议题。而日本历史上成功的学习改革经验,无疑值得当代中国去分析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