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紅線爭議背後 中國經濟,五個“沒有改變”

“適當地提高赤字率是有空間的。”近日,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在回答2020年有關於赤字率的安排時表示。財政赤字意味著政府"花"的錢超過了"掙"的錢。財政赤字與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就是赤字率,這既是財政擴張力度的指標,也是衡量財政風險的一個重要指標。

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主要國家都以《歐洲聯盟條約》(又稱《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的赤字標準作為參考:赤字率不超過3%,負債率不超過60%即是所謂的“國際安全線”。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赤字率始終保持在3%以下,只在2016年和2017年預算赤字率達到3%的水平,2019年預算赤字率為2.8%。時隔兩年,我國赤字率有可能再次觸及3%的警戒線,這也引發了學界業界關於財政風險的討論。

中國的財政赤字率要不要破3%?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溫來成表示,“這取決於宏觀經濟的需要,如果我們之後要面對的是一個世界性的經濟衰退的話,該突破的還是要突破。”

2019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週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經濟下行的壓力進一步凸顯。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1-2月中國固定資產投資下降24.5%,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20.5%,出口下降15.9%,工業增加值下降13.5%,服務生產指數下降13%。而多數計量模型的測算已經表明當前世界經濟增速也已經步入負增長區間,中國經濟也將受到影響。

在此背景下,一個共識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因此,赤字率的設定和財政赤字的執行情況成了關注的焦點。

武漢大學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劉窮志傾向於突破3%,他表示,在我國去槓桿的大背景下,貨幣政策的空間正在縮小,對經濟的提振效果也在不斷減弱。而財政政策直接作用於實體經濟,傳導路徑短、見效快、力度較強,能更有效支撐經濟增長。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中國財政政策空間充足。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我國政府債務率(債務餘額/GDP)為37%,明顯低於國際通行的的警戒標準。毛盛勇表示,綜合來看,中國政府債務總體水平還比較低,特別是債務形成的資產中有一些資產還有比較好的盈利能力。

至於3%的警戒線,支持者普遍認為擔心是多餘的。馬斯特裡赫特條約3%的標準是一個經驗數據或大致預測值,並無經濟學理論作為支持。近年來受世界經濟週期性波動的影響,主要發達國家的赤字率時有突破3%,如2014年美國的赤字率為4.1%、英國為5.7%,日本為8.8%。

雖如此,溫來成表示,3%的確是個經驗數據,但通行國際這麼多年,大家都對這個數據很敏感,一朝突破,有可能引發國際社會對中國財政問題的關注以及中國經濟健康的擔憂。

中國財政存在四本預算: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目前中國公佈的赤字率是一般公共預算赤字率。

2015年新預算法實施後,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餘額管理,在限額內當年到期債務可以借新還舊,不再在計入赤字的當年發債額中扣抵,這也意味著新預算法實施後,地方政府通過發債獲得可用財力,要大於計入赤字的規模。

同時,政府性基金預算中有一項專項債券屬於地方政府債券,但並未納入赤字統計。

赤字率之爭談到最後,就是穩增長和防風險之間的矛盾。劉窮志認為,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想運用工具進行逆週期調節,熨平經濟波動,一定會在兩者間有所取捨和權衡。“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是服務於經濟發展的,最終還是靠經濟體制、競爭體制的改革,只有深化改革,去激活存量市場,優化整個資源的配置,我們的經濟才能持續向好。”

溫來成認為,現在全球的經濟形勢對中國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果調控得當,穩住了宏觀經濟,逐步補上暴露出來的短板問題,再加上中國的制度優勢,這會是我們國家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機會,而他對此充滿信心。

在3月16日的發佈會上,毛盛勇用了五個“沒有改變”來形容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第一,生產需求體量可觀,超大規模經濟的優勢沒有改變;第二,基礎工業和防疫物資保障有力,強大的經濟發展韌性沒有改變;第三,生活必需品和公用事業品供應充足,供求關係總體平衡沒有改變;第四,互聯網經濟發展良好,新動能較快成長的態勢沒有改變;第五,宏觀調控對沖政策有力有為,完成全年目標的信心沒有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