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轉轉:窯洞裡的愛

窯洞裡的愛

陝北窯洞因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構造為世人所熟知,又因冬暖夏涼而被人們所喜愛。窯洞通常講究坐北朝南,大都依山而建。我們祖上最早的窯洞又矮又破,好像很隨意地找個地方打個洞就安了家。沒有窗,門也是相當簡陋,更別提院子了,裡面的光線不是一般的差。

王轉轉:窯洞裡的愛

到爺爺的父親那一輩開始有所改觀。窯洞地勢相對要平坦,門窗雖然簡陋,但也分明,可以有效地採集光線,而且好一些的窯洞已經採用泥巴糊牆了。為了牢固,還要在窯洞裡撐上一根又長又粗的木頭。

到了爺爺這一輩,窯洞已經變為更為堅實的石窯洞。這個成本相對要高,尤其是浪費人力,需要先找人把石頭打好運回來,再找石匠把石頭打磨的有稜有角。這樣的窯洞外觀已經變得美觀,窯洞裡面的牆上,貼著花花綠綠報紙和書頁,目的是為了遮蓋縫隙。院子也由之前的泥巴牆變成了石頭牆(箍窯洞剩下的碎石砌成)。

到父親這一輩進入窯洞發展的一個新階段。磚頭砌的窯洞將石窯洞取而代之,一來成本低,二來美觀。裡面用白灰粉刷以後,更加明亮,門窗也做得更為精緻。再後來,又流行在窯洞裡貼瓷磚,如此,裝修好的窯洞裡面便與樓房一般。院子的面積也越建越大,而且也都鋪了磚或者水泥,牆上也貼了琉璃瓦,加上豪華氣派的大門,典型的陝北農家小院便坐落而成了!

王轉轉:窯洞裡的愛

窯洞只是人們的一個棲息場所,真正有意思的是那些發生在窯洞里老百姓們的喜怒哀樂。

老家的窯洞不知可以追溯到哪年哪月。只記得從我爺爺那輩起我們就一直居住在延川的一個小山溝裡。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從窯洞裡生活過一輩子的人,柴米油鹽醬醋茶對他們來說,放在窯洞裡某一固定的角落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他們與自己的父母與孩子在窯洞裡度過的不僅是歲月,而且留下了太多的回憶,以至於對自己之前居住過的窯洞有種無以言表的深切情感。

我的父親是個木匠,與窯洞打交道更為親密。父親出師以後,專門從事修門窗的營生。我小時候,看到過那些各式各樣用木頭製作出來的圖案,真是美妙絕倫。我覺得能把一根再平常不過的木頭變成各種圖案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兒,但並不能理解父親修門窗時花費的心血。如今,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迫於生計,外出打工,放棄了自己的本職工作,我的父親也不例外。我只能在家裡的箱底,翻出他之前用過的一個畫有門窗圖案的本子,去尋找過去的影子。但我會一直記得,父親是修門窗的一把好手。

我的母親是一個老實本分的農民。她這輩子教給我做人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忍”。窯洞裡有母親為我們縫縫補補,洗衣做飯,織毛衣納鞋底的身影。我們童年的日子過得並不富足,身上穿得棉衣棉褲是母親親手做的,腳上穿的鞋也是母親一針一線納的,上學用的書包還是母親親手縫的……小到生活用品,大到待人接物,母親在窯洞裡教會了我們做人與做事的道理。至今還記得小時候在窯洞裡煤油燈下,母親洗洗涮涮的情形;還記得白天裡母親在縫紉機上縫縫補補的樣子;還記得窯洞裡和母親一起養蠶的情形;還記得窯洞裡和母親第一次看電視時的喜悅;還記得昏暗的燈光下母親從山裡歸來時疲憊的身影……

王轉轉:窯洞裡的愛

哦,窯洞,你陪著我的祖輩們走過了無數個春夏秋冬,又陪伴我走過艱辛卻溫暖的時光。可否讓我繼續徜徉在你的胸懷,回味親人的溫暖?

(原刊於《山花》2017第3期總第235期)


作者簡介:王轉轉,延川人,在延川《山花》發表作品多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