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改變人類歷史的疾病:冷熱交替—瘧疾(終章)

在所有疾病中,瘧疾也許是與人類歷史最微妙的相互作用之一。它長期影響著人類,並在現代人群中留下了遺傳的印記。地中海貧血、達芬抗原和其他幾種遺傳變異都歸因於該疾病。瘧疾這種疾病成為歐洲帝國主義發展的障礙,甚至也使世界上許多地區喪失生產力。因此,自遠古時代起,人們就深受瘧疾的影響,並飽受痛苦。

為了方便理解和閱讀,開頭先說一下寄生於人體的瘧原蟲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

有很多參考文獻提到,古代文獻中瘧疾的間歇性發燒,例如公元前四世紀和五世紀希臘的希波克拉底語料庫的作品,古代印度文本(但是難以判斷具體時間),以及公元前一千年的中國文獻中都有提到過瘧疾這種疾病。這些文獻也毫無疑問地表明,從希臘到舊世界,瘧疾這種疾病都是一直流行的。那麼,現在就讓我們詳細去了解瘧疾的歷史。

那些改變人類歷史的疾病:冷熱交替—瘧疾(終章)

中國古代醫學中描述了瘧疾的症狀。在公元前2700年,醫學經典Nei-Ching(作為一箇中國人,我竟然認不出這是啥,應該就是黃帝內經~)中描述了後來被稱為瘧疾的幾種特徵性症狀。Nei Ching是由黃帝編輯的。

到公元前四世紀,瘧疾在希臘得到廣泛認可,並且導致許多城邦人口的減少。希波克拉底注意到主要的瘧疾症狀。在梵語醫學論文Susruta中,描述了瘧疾熱的症狀,並將其歸因於某些昆蟲的叮咬。古代學者曾懷疑它是由沼澤地惡劣有害的空氣(瘴氣)引起的間歇性發燒。羅馬時代的學者認識到排幹積水,有時能控制其發病。印度古籍Susruta已提到了蚊子與瘧疾的關係。而中世紀意大利人則把該病歸咎於有害的空氣。

現代學者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判定不少名人曾遭瘧疾戕害,其中有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第一次攻佔羅馬這座“永恆之城”的蠻族西哥特人首領阿拉里克、文藝復興初期的意大利大詩人但丁、近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領袖克倫威爾、漢代抗擊匈奴的霍去病等。瘧疾曾長期在舊大陸各地區肆虐,如14世紀時曾發生了羅馬教廷避居意法邊境的“阿維農之囚”事件。現有研究表明,其中雖有親法教皇想就近得到法國支持的原因,但是擔心染上羅馬熱症、避開瘧疾流行區,也是其重要原因。

上面講到的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這裡也就多說兩句,相當於簡單給大家科普一下但丁的歷史。但丁的著作神曲三部曲中,講述了他從地獄到天堂所看到的一些場景。當然這些都是想象的,但是他寫這三部曲的主要意向是希望人們向善,並且歸於基督教,但是要劃清楚的是,這裡的基督教並不指當時的羅馬教會,因為在神曲中有大量抨擊羅馬教會迂腐的主要情節。但丁在神曲地獄篇中,也指明瞭當時教皇尼古拉三世在地獄的第八層。

那些改變人類歷史的疾病:冷熱交替—瘧疾(終章)

emm,不是這個

那些改變人類歷史的疾病:冷熱交替—瘧疾(終章)

是這個

好了回到正題,但丁神曲的地獄篇裡面可以看到很多慘無人道的酷刑,比如說往人的身上澆灌瀝青,用鐵刷刷人之類的。而地獄篇裡有一個特別的懲罰,猶如患三日瘧的人臨近寒戰發作時,指甲已經發白,只要一看陰涼兒就渾身打戰,我聽到他對我說話時就變得這樣,但是羞恥心向我發出他的威脅,這羞恥心使僕人在英明的主人面前變得勇敢。這裡需要補充一點,但丁的想象力並沒我們想象中的那麼豐富,可以想出這種滿清十大酷刑。在他的作品中他可以想出這種酷刑,都是基於他日常觀察得出的,就比如說剛才往人身上澆灌瀝青的懲罰,就是他在威尼斯經常可以看到船塢中的補船工人被瀝青燙傷。同理他能想出瘧疾這樣子的疾病進行折磨,也是因為他自己曾經患過瘧疾,甚至很有可能是死於瘧疾這種疾病。能讓但丁把其作為地獄篇折磨人的素材,除了他自身患病感知更深的原因以外,還有瘧疾帶來忽冷忽熱讓人無法忍受的病症。

那些改變人類歷史的疾病:冷熱交替—瘧疾(終章)

剛才講了瘧疾在文學作品裡面造成的影響,現在再來講一講更現實的就是,瘧疾給古代的社會格局造成了哪些巨大的變化。古希臘將瘧疾稱為“沼澤熱”,因為多在沼澤水源密集之處發病;羅馬帝國時期瘧疾也曾多次流行,特別是公元前1世紀的瘧疾大流行,對羅馬帝國國力造成了沉重打擊。

1988年至1992年之間,大衛索倫在羅馬意大利發現了最大的嬰兒墓地之一。在羅馬時代,嬰兒很少會得到適當的埋葬。這些發現的幾個特徵使考古學家得出結論,嬰兒的死亡可能是由一種流行病引起的。所有的墓葬都是在一年內的短時間內完成的。墓地內墓葬的空間分佈,表明在這一時期流行病的活動日益頻繁。植物遺骸表明,一年中的時間是夏天,這是過去瘧疾在意大利活躍的季節。造成這樣大規模的死亡需要一種流行疾病,這種疾病能夠席捲整個種群,同時感染幾乎所有的孕婦。此外,在47個挖掘出的嬰兒遺骸中,有22個是早產,而其他大多數是新生兒。因此,推出這種疾病不僅會導致高死亡率,而且還會導致孕婦流產或者早產。

那些改變人類歷史的疾病:冷熱交替—瘧疾(終章)

惡性瘧疾非常符合上述描述,而且在意大利,河谷是瘧疾的主要發生地,因為洪水退去後,留下積水小水池,經常會成為蚊子的滋生地。奧爾特附近距離盧格納諾幾公里,在臺伯河上,過去特別容易遭受洪水襲擊。1832年,當地醫生安傑洛·索戈尼描述了,盧格納諾附近農業工人存在間歇性發燒的有害症狀。這證實了盧格納諾當地的環境,確實對瘧疾非常有利。根據這些間接的論點,考古學家提出了一個假設,即盧格納諾嬰兒的死亡是由公元5世紀中葉某一年夏天的惡性瘧疾流行引起的,瘧疾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勞動力喪失,羅馬帝國可能因此而衰敗。

除了羅馬帝國的例子以外,瘧疾還使得蘇格蘭失去獨立,讓非洲免於過早的被歐洲侵犯,具體說的話故事其實特別多,這裡就不再贅述了(不多說了,就是懶)。

雖然瘧疾不斷吞噬著人類的生命,但人類也從未向瘧疾服輸低頭。從文明肇始之初起,人類就在尋求戰勝瘧疾的方法和武器。

大家都知道屠呦呦,醫學界傑出的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屠呦呦的團隊發現青蒿素之前,世上主流的治療瘧疾的藥物是奎寧,這種藥物對治療瘧疾的確有幫助,但是過度食用會引發很多副作用,所以在治療中奎寧的用量一直是很嚴謹。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得過瘧疾,而治療的藥物是兩名從法國到來的傳教士身上所帶來的金雞納霜。這個金雞納霜是從金雞納霜樹的樹皮中提取出來一種粉末,最早是由生活在秘魯的印第安人發現的,他們發現把樹皮扒下來泡到水裡面喝就可以治療瘧疾。17世紀時西班牙的殖民者發現了這種可以治療瘧疾的藥物,並把它帶回了歐洲。100年後,人們發現了金雞納霜中的有效成分奎寧,所以那時候起人們開始在東南亞地區大量種植金雞納霜樹。

那些改變人類歷史的疾病:冷熱交替—瘧疾(終章)

金雞納霜樹

二戰期間,日本攻佔了金雞納霜的產地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日軍想要通過限制抗瘧藥物的出口來控制敵軍。美國人也沒轍,但他們反向思考了一下,既然無法治療瘧疾,那就消滅蚊子。所以說他們在戰爭中大量的使用了殺蟲劑,把駐紮營地的地方的蚊子消滅掉,從而大大減少了瘧疾的產生。

奎寧作為抗疫藥物,讓人們使用了上百年,而瘧原蟲也不傻,也逐漸形成了抗藥性,直到青蒿素的出現,為治療瘧疾帶來了福音。所以說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才變得如此的偉大。人類在不斷與各種疾病的鬥爭中,也變得越來越強大。

我承認,關於瘧疾的這篇文章有點水,雖然說有很多人有可能聽說過瘧疾,卻沒聽說過梅毒(是我沒錯了),但確實瘧疾的醫學資料、歷史資料等,都是出奇的難找,光國內外查資料每天就佔我寫作時間的一半。。。。

這個應該是影響歷史疾病系列正傳的終章,全十篇。。。。

回頭來看這個系列,自己都沒想到會寫這麼多篇。這個假期,因為新冠狀病毒的影響,有感於流行病對人類的影響,我花了很多的精力去查資料,去潤色,在此過程中我瞭解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我會把自己的感悟與讀者分享。。。

後面估計還會更新一些番外。。。也就是與此有關的話題,如一些藥品,一些人物,一些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