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冷忽熱“打擺子”科學認識“瘧疾”的真面目

瘧疾俗稱“打擺子”,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患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傳染性疾病。目前,非洲、東南亞等熱帶、亞熱帶地區是瘧疾的多發地。近幾年,我國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瘧疾在局部地區的發病呈上升趨勢。

那麼,瘧疾究竟是一種什麼疾病呢?又該如何對其進行防治?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瘧疾日,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瘧疾”的有關知識吧。

1.瘧疾是如何傳播的?

瘧疾是一種多發於夏秋季節的蟲媒傳染病,主要傳播途徑是蚊蟲叮咬皮膚,極少數病例可因輸入帶瘧原蟲的血液而發病。寄生於人體的瘧原蟲共有四種,分別是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瘧疾患者和帶瘧原蟲者是瘧疾的傳染源,傳播媒介為按蚊。

瘧疾本身不能直接通過人與人進行傳播,但人群對瘧疾普遍易感。對瘧疾免疫力較差或毫無免疫力的人群,如兒童、孕婦及來自非瘧疾流行地區的旅遊者,感染瘧疾後症狀往往較重,甚至導致死亡。高疫區新生兒可自母體經胎盤獲得抗體,3個月後抗體逐漸消失而易感,2歲以內發病率最高。感染瘧疾後雖然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並不持久;各型瘧疾之間也無交叉免疫性。

瘧疾主要流行在熱帶和亞熱帶,其次為溫帶。在我國,主要是間日瘧原蟲和惡性瘧原蟲,其他兩種瘧原蟲少見。近年來,隨著對外開放和人員交流的發展,我國內地發現不少由境外帶回的輸入性瘧疾病例。

2.瘧疾有哪些發病症狀?

臨床上,通常按病原對瘧疾進行分類,不同的瘧原蟲可分別引起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及卵圓瘧。其中,間日瘧、三日瘧和卵圓瘧發作較為相似,患者感染後,會出現突發的寒戰、高熱,並伴全身痠痛乏力,一般持續2~4小時,隨即體溫開始驟降且全身大汗;進入間歇期後,發病時間為48小時或72小時。

惡性瘧的發作無規律性,嚴重者可出現頭痛、嘔吐及意識障礙等腦部症狀。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反覆發作,可導致貧血、脾大、黃疸、腎衰竭、癲癇、昏迷和死亡。

3.如何對瘧疾進行預防?

瘧疾的預防主要包括個體預防和群體預防。其中,個體預防是指居住在疫區的居民,或者是由於旅行出差等原因短期進入疫區,為了防蚊叮咬,防止發病,或減輕臨床症狀而採取的防護措施。如果短暫進入疫區,可在進入前兩週開始服藥,持續到離開疫區六至八週;在瘧疾流行季節,要使用紗門、紗窗、蚊香等防蚊措施,避免蚊蟲叮咬;同時,也要注意加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群體預防則是指在高瘧區、爆發流行區,或大批進入瘧區較長時間居住的人群,除要加強個體預防外,還要防止傳播;並根據傳播途徑的薄弱環節,選擇經濟、有效且易為接受的防護措施,如蚊媒防治、整體性預防用藥、環境治理等。

4.有預防瘧疾的疫苗嗎?

目前,尚無可使用的瘧疾疫苗。

瘧原蟲是一種有著複雜生活史的寄生蟲,其抗原性經常改變,所以,開發抗瘧疫苗很困難。而且,到現在為止,科學家還沒有完全弄清楚人體對抗瘧疾的複雜免疫反應機制。

儘管至今尚無成熟的抗瘧疫苗進入市場,但一些候選疫苗已進入臨床試驗,併產生了非常有希望的結果。由於抗瘧的其他方法如藥物、殺蟲劑及含殺蟲劑的蚊帳仍無法消除瘧疾,因此,研製瘧疾疫苗仍然是控制瘧疾流行最有希望的方法。

5.瘧疾會有後遺症嗎?

一般瘧疾,如果治療及時的話,是不會出現明顯後遺症的。間日瘧、三日瘧與卵形瘧的首次發病者,預後一般良好;惡性瘧經足夠療程治療,預後也不會有後遺症。

但由惡性瘧原蟲,少數由間日瘧原蟲引起的腦部神經系統病變的腦型瘧疾,死亡率比較高,而且病後會出現多種後遺症,如偏癱、失語、斜視、失明、精神異常等,因此應儘早選用藥物治療。

6.瘧疾治癒後會復發嗎?

瘧疾在患者身上發作數次後,由於機體產生的免疫力或經徹底治療而停止發作,此時,血液中的虐原蟲也被徹底消滅。但是,遲髮型子孢子經過一段休眠期的虐原蟲增生後,會再次流入血液,並侵入紅細胞,引起瘧疾的再次發作,亦稱為復發。復發主要見於間日瘧和三日瘧,復發時間不同,間日瘧復發多在1年內;三日瘧在2年內,個別幾十年還可復發。

(內容提供:蒲公英醫學 內容審核: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醫師楊鐵生及蒲公英醫學團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