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一個被逐漸遺忘的“超級殺手”

第一次接觸瘧疾

大約在20年前某個盛夏,我的一個親戚從豫南某地來北方探親。到了不久,就出現了突發性寒戰、高熱和大量出汗,還伴有頭痛和全身痠痛。剛開始,以為是路途勞累加上感冒所致,就在村裡的衛生所按一般發熱治療,用上藥不久,就退了燒。從衛生所到家不久,症狀再次出現,發燒起來,大汗淋漓;寒戰起來,40多度的酷暑,蓋上兩條厚被子,仍直打哆嗦。

瘧疾:一個被逐漸遺忘的“超級殺手”

我在縣城一家醫院上班。當時,手機和電話還沒有普及,輾轉聯繫上我,當晚就送到了我們醫院。

第二天早上,針對他的症狀,醫院組織幾位臨床醫師會診。有位年長的醫師提出:這種病症怎麼跟七十年代頻發的瘧疾一模一樣,要不採個血看一下。

我們這個醫院始建於上世紀八十年初期,人員結構均以年輕人為主。當載玻片放到顯微鏡下,化驗室那幾個三十來歲的年輕檢驗員,竟然沒有人見過瘧源蟲,只是說血塗片裡有看不懂的東西。後來,一個化驗員請來了他退休多年的老師。那位老師在顯示鏡上只看了一眼,說:這是瘧原蟲!

由於我們當地已經至少二十多年沒有出現過瘧疾病人了,我們找遍了全縣城的醫院和醫藥公司,都沒有治療瘧疾的特效藥。當時,中國的疾病控制中心還沒有從衛生局獨立出來,傳染病直報還沒有形成系統。無奈之下,我們向當地的衛生局防疫站求助。防疫站一個老職工說,在我們防疫站廢棄的倉庫裡,有一堆七十年代遺留下的雜物和藥品,不知道里面有沒有治療瘧疾的藥。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翻找,終於在倉庫的一角,發現一個大大的廣口瓶,瓶身上面寫著:青蒿素片!

防疫站的老師說,這藥不知道失效了多少年,你們要是敢用,你們就拿走些,要是不敢用,就再通過其他途徑找找。

我們拿回來一些青蒿素片,服下不久,病症就大有好轉,一週之後就痊癒出院了。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瘧疾,就深深的感受到了它的危害!

瘧疾的歷史

瘧疾俗稱“打擺子”,是一種瘧原蟲的原生動物引起的疾病。主要是通過攜帶瘧原蟲的蚊蟲叮咬人體時,將瘧原蟲輸入人體,孢子隨血液迅速侵入肝臟,引起週期性或不定期高熱寒戰,併發生貧血和脾腫大。兇險型瘧疾起病急,還會出現昏迷和抽搐等症狀,如不及時治療,就會危及生命。

瘧疾:一個被逐漸遺忘的“超級殺手”

一般認為瘧疾源自人類的發源地非洲,早在50萬年前,瘧疾就在人間肆虐,並且迅速的傳遍了全世界,其危害史則與人類文明史一樣漫長。在古希臘,瘧疾被稱之為“沼澤的熱病”,而在中國,早在殷商時代,就有瘧疾流行的記載,有學者認為正是瘧疾的猖獗,商王盤庚才將國都遷到殷(今安陽小屯村)。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瘧疾似乎已經和日常生活沒有多大聯繫,但是歷史上,瘧疾則是最為流行而兇險的傳染病之一,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類歷史的前進方向。

季羨林先生在《賦得永久的悔》中曾有過這樣的描述:思茅是有名的地方。可是,在過去幾百年幾千年的歷史上,它是地地道道的蠻煙瘴雨之鄉。對內地的人來說,它是一個神秘莫測的地方;除非被充軍,是沒有人敢到這裡來的。來到這裡,也就不想再活著離開。“江南瘴癘地”,真令人談虎色變。......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八年,這裡爆發了兩次惡性瘧疾,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患病死亡的。即使在白天,也是陰風慘慘。縣大老爺的衙門裡,野草長到一人多高。

明朝金陵有一個人叫陳全發,他身患瘧疾,吃盡了苦頭,曾留下一首打油詩:冷來時冷得在冰激上臥,熱來時熱得在蒸籠裡坐,疼時節疼得天靈破,顫時節顫得牙關挫

雖然中國對瘧疾的記載很早:在《黃帝內經》就詳細論述了瘧疾的發病原因、分類及治療方法;東晉葛洪的《肘後方》和宋代的《丹溪心法》記載了大量治療瘧疾的方藥,其中就提到了青蒿對瘧疾的有效治療。但是,由於受當時條件的限制,這些方藥還不能真正根治瘧疾。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地之前,美洲大陸還是一片茂密原始森林。當地流行一種“怪病”,人們發病時會出現反覆的發熱和寒戰,進而出現神志不清,不治而亡。有一天,一個患病的印地安人,在發熱後口渴的利害,就走到密林深處的一處水塘邊,喝了許多涼水。出乎意料的是,不久以後,他發病和寒戰的症狀就消失了。他還發現,水塘裡的水略帶一點苦味,原來,池塘邊長著許多金雞納樹,其中有幾棵樹被大風颳倒在了水中。

瘧疾:一個被逐漸遺忘的“超級殺手”

發現這個秘密的印地安人,就試著將金雞納樹皮剝下來,晾乾後研成粉末,用來治療瘧疾,取得良好的效果。為了防止這個秘密外洩,印地安人規定,如果誰把這種藥的秘密透露給外人,將會被處死。

1638年,西班牙伯爵欽康被任命為秘魯總督,上任不久,他的夫人埃娜就感染上了瘧疾。一位護理埃娜的印地安姑娘,不忍心看到埃娜備受疾病的折磨,就悄悄用金雞納粉為她治病。恰被總督欽康發現,以為印地安姑娘要害他的夫人,要懲處她。印地安姑娘只好說出了金雞納粉可以治療瘧疾的秘密。

就這樣,金雞納可以治療瘧疾在全世界流傳開來。

1693年,康熙皇帝得了瘧疾,病情危重之際,法國傳教士洪若翰進獻了由金雞納樹皮提煉的金雞納霜,從而治癒了康熙皇帝的瘧疾。

1820年,法國化學家佩爾蒂埃和卡文圖從金雞納樹皮中提純出一種活性物質,這就是“奎寧”。“奎寧”這個詞在秘魯文字中是就是樹皮的意思。

奎寧出現後,人類在對瘧疾的鬥爭佔了上風,在後來一百多年裡,奎寧一直就是治療瘧疾的特效藥。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瘧原蟲對奎寧類藥物已經產生了抗藥性,嚴重影響到治療效果。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中醫研究院藥學專家屠呦呦臨危受命,接受抗瘧新藥的研究任務。屠呦呦先從本草研究入手,收集整理了640首方藥的《瘧疾單秘驗方集》等資料,並先後進行300餘次篩選實驗,確定了以中藥青蒿為主的研究方向。在中醫古籍《肘後備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兩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治療寒熱諸瘧的啟迪下,成功地從中草藥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並研製出系列青蒿素類藥品,這一成就

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屆數百萬人的生命,在世界抗瘧史上上具有里程牌意義,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的中國人。

瘧疾:一個被逐漸遺忘的“超級殺手”

目前,在非洲、東南亞、中北美洲等地區,瘧疾仍然是危害人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傳染病,特別是在非洲,每1分鐘就有1名兒童患瘧疾而死亡,每年有3.5億-5億人感染瘧疾,110萬人因瘧疾死亡,人類徹底消滅瘧疾仍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