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情人》:從四個角度看“出格”少女的成長曆程

第一次看杜拉斯的《情人》,是在一個老師的推介之下。第一次讀到杜拉斯的這部小說,覺得好特別,甚至還在筆記本上把小說抄下來。

我也一直迷戀這部小說,覺得:若為女子,不可不讀,且可以反覆去讀。偶然的機會,看到梁家輝和一個小女孩演了這部電影,反覆看了多遍,依舊覺得意猶未盡。

電影《情人》:從四個角度看“出格”少女的成長曆程

少女

一、俗世中普通的少女,卻有著別樣的情韻

影片開頭:十五歲半的少女,湄公河上的渡輪。穿著母親的舊裙衫,磨損得近乎透明瞭,無袖,開領很低,腰上扎一條哥哥的皮帶,鑲金條帶的高跟鞋,戴一頂平簷男帽,玫瑰木色的,有黑色帶飾帶的呢帽,紅銅色的頭髮一大把垂在腰間。茶粉,櫻桃色的口紅。

這是一個怎樣的少女呢?其實她是法國西貢一所普通中學的學生,如果穿著學生裝,混跡在學生之間,是極其普通的一個。可是,這樣穿,雖然與她的年齡頗不相稱,卻格外顯眼。她的身上似有一種張愛玲的影子,從小就懂得如何裝扮自己,拿到的第一筆稿費為自己買了口紅。很小的時候,就試穿過母親的高跟鞋。

這樣顯眼的穿著,開始便在碼頭上成功吸引了一個開著法國流行的小汽車的中國男人的注意,這是一個風度翩翩,十分儒雅的中國男人。

約略長大的少女,心思細膩,內心敏感,她渴望一個情人的懷抱,獲得一種慰藉。其實,也是讓自己的美散發與被欣賞的絕佳之法。不是心計,卻是自然而然之事。似乎每一個稍懂風情的女孩,內心深處便會有這樣一種渴望。這是我少女時代的感受,只是許多少女都會壓抑自己,努力讓自己合乎規矩,成為世俗眼中的“好女孩”。卻不知,在不知不覺間,既壓抑了自己本身的個性,也未在適當的年齡散發出自我獨特的美麗。

電影《情人》:從四個角度看“出格”少女的成長曆程

而這樣一位少女,她懂得的不是讓自己如何“得體”,而是如何讓自己“閃現自我的光芒”,釋放自我的個性,如果我是一個站在碼頭的男子,我也會忍不住對這樣的女孩多看一眼。不一定出於喜歡,一定是覺得她好特別,好有個性。她的身上,有一種別樣的韻味,只屬於她的獨特韻味,恰好在正當的年紀綻放。

二、平凡的話語和神態中傳達出濃濃的愛意

“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吻在身體上,催人淚下。也許有人說那是慰藉。在家裡我是不哭的。那天,在那個房間裡,流淚哭泣竟對過去、對未來都是一種安慰。”

電影《情人》:從四個角度看“出格”少女的成長曆程

性愛的場景幾近瘋狂,男人與女人之間的角逐,勝負已經無所謂。對於這樣一個玩世不恭的少女,她要的,只是享受正當青春的美妙。而這個中國男人,卻是個情種,愛得那樣深沉。這份愛情有點像嚴歌苓筆下的扶桑,只不過是換了一個白人男孩,他痴迷於東方女子的神秘,動作,神態,小腳,甚至磕瓜子的動作中都含有某種情慾,這是屬於他的獨特的釋放荷爾蒙的所在。但是,對扶桑這個備受摧殘的妓女來說,這個男子,同其他所有的男子一樣,幾乎別無二致,從來也沒記得過。不對等卻還執著地愛著,直到文末,他打電話給她,他對她說,和過去一樣,他依然愛她,他根本不能不愛她,他說他愛她將一直愛到他死。

愛了便是愛了,沒有退路,不計得失。所有的情話都是最普通的對白,似有“豪華落盡見真淳”的恬淡,卻道出了內心深處最誠摯的想念。

三、對日常生活中細節的清晰刻畫

同樣的一個場景:如一個小女孩在湄公河上的場景,分成好幾個段落描繪出來,而且畫面會在不經意間插入。在她人生中最美妙的時刻,她穿的是幾近透明的,母親的舊裙衫,她的頭髮,她的臉龐,她的嘴唇,她的眉眼······

每一個細節都是那樣清晰,可是它又那樣鮮活地呈現在眼前。也許是年齡的緣故,也許因為是杜拉斯,她以這樣獨特的筆觸描繪了多年之前獨特的這一個“曼妙的少女”,有些叛逆,有些“出格”,卻是那樣明豔動人。慢慢地,勾畫出這個少女的輪廓,慢慢地,告訴我們她的故事,她周圍人的故事。

她描繪在碼頭邊遇見的那個風度翩翩的男人,開始只是一個形容詞,在她遇見他的那一刻起,她明白,這個人可以成為自己的情人。他吸著煙,對於初次見面的女孩有些膽怯,出於中國男人的羞怯,他膽怯地遞上煙,女孩拒絕了。於是,他們開始交談。女孩坐上他的車,他們一起離開了。對於這個男人的身份,在後面的場景中又慢慢地展現出來。反覆說他是一個有錢人家的少爺,很富裕,不滿足於家裡的包辦婚姻。他是一個吸食鴉片的男人,身體柔弱。他有些萎靡,過著近乎放蕩的生活······

所有的過往以一種絮叨的方式娓娓道來,很流暢自然,展現的是最真實的過往,不加修飾,真實袒露。她的真實,近乎有些張愛玲筆下的刻薄,興許是內心本就無所謂,所以電影對的描述幾近無謂。

電影《情人》:從四個角度看“出格”少女的成長曆程

四、歷經滄桑,卻依然有渴望

一個少女,從小面對的是重男輕女的母親,一個只管問家裡要錢,暴力的哥哥,一個瘦弱的無力反擊他人欺侮的弟弟,她的內心是該有多絕望。可是她沒有絕望,依舊以她想要的方式活著,而且活得那樣自我,那樣“豪放”。無拘無束,灑脫自然。

她知道,家裡沒有多餘的錢,她母親也默認她這樣的打扮,甚至是有些慫恿地讓她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外貌去向別人要錢。她的心中有恨嗎?有的。對於她的一生來說,這恨,似乎就是在服一場綿綿久遠的苦役。到最後,竟麻木了。她最後說:她只不過是站在那緊閉的門前等待罷了。以為在愛,卻從來不曾愛過。以為一直在寫,卻從來不曾寫過。

蒼涼與無力,瀰漫在影片間。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子,如果沒有愛與寄託,只好站在遠處,她依舊活著,懷著零星的一點渴望,在等待,也許不知道等待的是什麼。

俗世女子,在人間漂泊流離,卻依舊感覺她的內心還有一絲眷戀,雖然不知這到底是什麼。但是總覺得她內心深處還有微弱的熱氣,曾經她遇見的這個情人,我想,她會記得,她應該會記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