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腿”、“玩避孕套”、“偷窥洗澡”,父母莫让性教育来得太晚

韩女士的儿子涛涛是个好奇心重的宝宝。这不,这次旅行住在酒店,谁也没想到孩子居然把桌子上的避孕套拿来当气球玩了,尽管有些尴尬但是韩女士只能一边解释着缘由一边付钱,这样尴尬的情况还不止一次。


“夹腿”、“玩避孕套”、“偷窥洗澡”,父母莫让性教育来得太晚


六岁的涛涛依然对性别的界定十分的模糊,对异性的身体十分的好奇,晚上泡温泉的时候,偷偷的瞒着爸爸跑到女汤的那一边。同行的姑姑实在看不下去建议韩女士给儿子开展性教育。


现实中对性教育忽视的家长还真不少,有的家长甚至性保护意识淡薄,等到孩子遭受了伤害的时候才后悔莫及。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性教育都是严重缺失的,人们对性教育甚至存在非常多的误区。其中最普遍的误区就是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懂得性知识。


什么是性教育?事实上,性教育应该包括性的发生发展、生殖保健卫生、人与人之间的性关系、性活动、性角色等等。


性教育有狭义的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性教育是指传播关于性生理、性心理、性的社会文化内涵以及维护性健康、预防性疾病等方面的知识。而广义的性教育还包括传授关于性别意识、性别社会化与性别平等的知识,关于爱情、择偶、婚前准备与婚姻调适以及家庭生活等全面而系统的人生科学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性教育启蒙是指对0∼12岁的儿童进行的教育。须知儿童性唤起能力在出生时即存在,性教育应从0岁开始。


“夹腿”、“玩避孕套”、“偷窥洗澡”,父母莫让性教育来得太晚


一、为什么人们会觉得孩子长大自然会懂得性知识?


  • 国人保守,谈性色变

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德.拉伯雷说过,越是禁止的,人们越想去尝试;越是得不到的,人们越想去拥有。在中国大多数的家长是保守的,他们对于性的了解只局限于两性之间的亲密关系,认为性就是关起门来和自己对象讨论的行为。当他们被孩子问到关于性的描述大多数是“等你长大你就懂了”。然而真的懂吗?未必,即便是成年后的我们对性的认知也是懵懂的。


对于这一届新手爸妈来说开展性教育的难处是我们小时候也没有接触过。就好像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老师被逼着上讲台的感觉。最怕误人子弟何况还是自己的孩子呢?


闺蜜最近火急火燎的来电说自己四岁的儿子居然在被窝里玩小鸡鸡,她苦恼自己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孩子的问题在她看来就是一个很可怕的“性早熟”,她一边反思自己的教育有问题,一边询问我有什么办法可以纠正这种“不好”的行为。


我明白闺蜜初为人母的惊慌和焦虑但是我说你这就是明显是对性的“刻板效应”。什么是“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是指对事物形成的一般看法和个人评价,认为某种事物应该具有其特定的属性,而忽视事物的个体差异 。


人们往往把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看作是某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或事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或事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若不及时纠正进一步发展或可扭曲为歧视


闺蜜一直是在保守的家庭长大,对性讳莫如深。她对孩子的“性教育”根本没有概念,也无法理解性“性教育”是孩子一出生她就应该要面对和了解的养育方式。在她的刻板印象里性就是大人的事实夫妻的行为,只要涉及到性器官她就十分的抗拒。


  • 孩子太小,解释不通

联合国教科文针对这样的一个误区也做过一个调研,他们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包括我们中国一些地区学校开展了性教育课堂,然后再与同地区其他的学校进行对比。发现不管你有没有给孩子进行性教育,其实孩子发生性行为的年龄都在不断的提前。


很多人无法理解,孩子才三四岁,有些连话都说不全如何理解大人口中的性?也有质疑孩子太早接触性教育会造成孩子的性早熟,更有甚者认为自家孩子有夹腿和玩生殖器这些自慰行为是心理变态。


女儿三岁左右开始喜欢在被窝里用被子摩擦自己的阴部,每次一弄就是三十分钟不等,发现的时候我大惊失色,甚至担心起孩子的心理问题,我查了大量的资料看了很多的纪录片和专家论坛,才知道这种行为属于正常行为,但是如何和孩子解释如何保护自己又是一个更困难的过程。


不知从何说起,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害怕孩子问更多,自己不知道答案这些都是我们这一届父母遇到最头疼的问题。《美国妇产科杂志》曾经记录过一名32周的女胚胎在妈妈的肚子里自慰的过程,影像清晰的看到孩子用右手触摸阴蒂,伴有盘古金额双腿的动作,最后呈现出达到高潮的肌肉痉挛状态,过程持续了20分钟。


是的,如果你还认为性只是成年人的游戏,这种观念已经落后了。


  • 性教育是老师的事情

“你别跟我说性教育,教育不是老师的事吗?”,“性不是长大就自然懂了吗?什么时候需要家长去干涉?”这是很多家长的又一个刻板反应。提到教育想到的永远是老师,貌似教育包括性教育应该是老师的职责和任务。家长这种毛病实则是一种

沉锚效应作用。


沉锚效应,心理学上分析指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教育特别是第一教育应该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性教育应该是从出生就要进行的行为。从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对孩子进行出生教育和性别教育很重要。


  • 家长的自卑心理,性教育依赖于社会教化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由于对性的懵懂和羞涩,和长辈的尊严和威望更是让我们蹲着架子不敢从纯洁的神坛下来讨论。你会发现国人大多存在对性的误解还有更多的是对性的自卑心理。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不知不觉间大家对性的讨论是隐晦的,有关性的许多误解已经深深植入了我们的潜意识,并且成为一种确定的原则和禁忌。


父辈不谈,子辈不敢,大家懵懂,自然生戚。因为大家的忌讳所以即便是小孩都会察言观色认为这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从而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很多的孩子到了青春期有些正常的生理反应也会自觉不敢声张,一个人默默的承受着既害怕又不确定的状态,自然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


这种自卑心理会一代传一代,如今媒体发达了很多的“性教育”问题摆在眼前,每个家长已经不能忽视。讨论性是一件很普遍的很正常的事情。性教育值得我们关注。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指以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如果大家都不再掩饰不再忌讳性教育,能意识到性对于大家都是一样的正常现象,是否这种自卑心理就不再存在?


二、儿童的性心理发展规律


“夹腿”、“玩避孕套”、“偷窥洗澡”,父母莫让性教育来得太晚


现代的家长越来越意识到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性,然而,要怎么讲?讲些什么?如何开口?似乎就很拿去把握了。其实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性知识要求各不相同,性教育的领域十分庞大如何开展?首先要了解的是孩子各个阶段的性发展特点。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性冲动的根基在新生儿身上就已经存在了,它们持续发展一段时间,然后就被渐进的压抑过程所遏制;这种压抑又会被性发育的阶段进展所打断,或者被个人的具体特性所突破。 他将性心理发展概括为5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 0~18个月,孩子的口腔期又称口欲期,这是一个心理学名词,用来描述孩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时期。在这一阶段喜欢咬东西和咀嚼,其实是孩子通过吮吸来刺激口腔黏膜,来获取快感。父母会发现这个时期,小婴儿喜欢将各种各样的东西,往嘴里塞。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家长不必过于干涉,这是一个锻炼咬合和满足婴儿心理需求的过程。


  • 2~3岁这一阶段,排泄机能成为婴儿性快感的主要目标,有些孩子会利用肛门区对快感刺激的承受能力,这从他们控制自己的大便就能表现出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按时大小便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戒掉尿片的时机来了,让孩子通过自主排便去满足自己对身体的掌控。过程中家长不要有激动反应,认为孩子是故意的,甚至打骂孩子,孩子正常的需求等不到满足,将会导致肛欲期延长。


  • 大约3-6岁,孩子会产生性蕾欲期,这一时期性器官成为最重要的动情区,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为对异性父母发生了性兴趣。他们会对性器官很好奇,也会发现触摸它会有奇怪的快感。性蕾欲期的孩子,容易出现碰触自己的性器官获得满足感。家长不要大惊小怪把这种行为等同于“性早熟”。


  • 5岁至青春期前,潜伏期, 此个阶段很长,期间没有明显的性发展表现。 这个阶段的特色,是儿童失去对与性相联系的活动兴趣,而把他们的能量集中在其他的事情上,例如学习,交友,游戏等。


  • 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进入人格发展的最后时期生殖期。在这个时期,个人的兴趣逐渐地从自己的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与满足,所以又称两性期。正直青春期孩子在性方面的探索欲会很强,由于对异性的关注会出现手淫或者看色情杂志电影等行为。只要没有出界的行为家长应该表示理解。


三、如何开展性教育


“夹腿”、“玩避孕套”、“偷窥洗澡”,父母莫让性教育来得太晚


现代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然而大多数家长都对于性知识没有系统的认识,更关键的是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如何对孩子开展性教育。


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各个年龄阶段的表现,我建议大家可以把孩子的性教育分为:婴儿期性教育、幼儿期性教育、儿童期性教育、青春期前性教育,这里特别提出青春前期性教育,因为这是一个顺利过渡到青春期的关键,更需要合理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身心发展开展引导式为主的性教育。


1、婴儿期性教育(0~3岁)


文章开篇提到“儿童性教育唤起能力在出生时即存在,性教育应从0岁开始”。而婴儿性教育就是从0岁到3岁这段时间开展的。婴儿性教育又称为:“抚爱式”教育。


“抚爱式”教育是儿童性教育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儿童主要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理应承担对孩子的性启蒙职能。这个阶段的性教育主要通过接触、裸体、防止自慰行为几个方面进行母子间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传达的信息对于婴儿的身心发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亲子关系就是分不开需要一辈子的衔接,这个歌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必然的,就好像孩子出生就认定了母亲的怀抱。自然的吸吮妈妈的乳汁,熟悉妈妈的味道和心跳。除了妈妈的温暖和喂养,爸爸的安抚的声音和怀抱同样不能缺少。


所以“抚爱式”教育,包括母爱与父爱。新生儿主要通过皮肤接触感觉信息,以后随着视觉、听觉的发展逐渐认识世界,对父母的认识就是孩子和世界产生链接的开始,这也是成功入世的关键。


新生儿入世后第一次体验的愉悦,也是个体性感的起始。我们发现当扶养人怀抱孩子的时候,日常背伏婴儿的时候,母婴同床而卧的时候,肢体上轻抚孩子身体的时候,孩子便能有更多安全感更快安稳入睡。这些行为都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有助于乐观情绪的发展。


这时候孩子为什么会产生乐观的情绪?其实抚爱性教育是亲子关系的一种互动,这个阶段由于孩子不懂语言只能通过肢体行为去传达,通过”爱抚“告诉孩子他是安全的他是被爱的。这样长大的孩子安全感比较足。据不完全统计被剥夺母爱或缺少父母爱抚的儿童死亡率常较高,即使长大成人,由于这一原因,也常常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


因此,现代育婴提倡母乳哺养、同床而卧、多接触、多抚爱,这些就是儿童性教育的第一阶段——抚爱式教育。


2、幼儿期性教育(3~6岁)


顺利度过婴儿期,孩子进入到幼儿期,幼儿期性教育的孩子开始慢慢有了的性别初步认识,并初步进入性别角色。例如会指着妈妈的乳房问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为什么他(男孩子)又小鸡鸡我没有?为什么你们的身体下面有毛我没有?


西方苏格拉底是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或发现法的教育家,他把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教育称为“问答法”。强调在教育先有问题才又答疑,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幼儿性教育,孩子问什么我们正面回答什么也可以称之为“问答式性教育”。


这时候家长应该要正面回答孩子的问题。不要害羞更不要逃避,准确用词,让儿童从幼儿时代就听到乳房、阴茎、小便、大便、子宫、阴道、肛门、睾丸等词语。这样,孩子在成长中词汇量不断增加,和父母、医生、朋友谈话时,不会产生不便或障碍。


姑姑喜欢女孩子由于单位的工作只生了表哥一个孩子,从小就喜欢把表哥打扮成女孩子。印象中不是给表哥穿裙子就是给他化妆,见人就问我“女儿”漂不漂亮,大家尬尴的只能点头。表哥一直把这些行为认同为对他的肯定。直到成人也一直是女性化打扮,到了适婚年龄才发现表哥行李一直住着一个“女孩子”,当姑姑发现“表哥”是“表姐”时已经为时已晚。


虽然没有对性别认同的歧视,然而出生性别和最终的性别认同差异大多可以追溯到孩子的童年。如果你不想要孩子有性别认知的偏差,最好是有差别的抚养男孩和女孩,别让孩子有心理和生理的认知误差,混淆了男女之间的区别。


父母在儿童性教育中理应做到耐心倾听,有问必答,平等交谈,既要容许孩子的性好奇,也要能够顺其自然正面地进行性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容易出现摸耳朵、咬手指、玩性器官等行为,这些大多是出于好奇,家长不应该大惊小怪。要学会乘机过渡到帮助孩子认识身体各部位,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


3、儿童期性教育(7~12岁)


孩子在大约7-12岁左右,有一个被称之为“疏远异性的性厌恶期”的阶段,这是社会文化再造的结果。在校学习形成一个同性集团,同桌的少男少女划界以示厌恶,这种无形分隔中使性别角色的差异进一步明朗化,实际上男女之间形成暂时的疏远和陌生感,聚集着日后两性相吸的巨大内驱力。


回想起来小学阶段的自己固定的玩伴清一色的女孩子,感觉和男孩子相处的氛围会有些怪怪的。女孩子有相同的爱好有一样的兴趣,例如踢毽子,跳绳,编织等,而男孩子在操场永远是踢球,打架,玩单杆等。每次一次玩总是意见不一,横生枝节。后来就自然男女”分派“了。这样一回顾不恰恰是“疏远异性的性厌恶期”吗?


传统的观念认为家长就是权力的代表是生活的管理者,孩子还是儿童期应该服从安排和“吩咐”,传统公司认为的管理就是“正金字塔”,最上面是决策者,最下面就是执行者。然而著名的倒金字塔管理法提出“人人都希望被作为个体来对待”,这个管理法最早由瑞典的北欧航空公司(SAS)总裁杨·卡尔松提出,也有人称之为倒三角管理法。


卡尔松认为:“人人都想知道并感觉到他是别人需要的人”,“人人都希望被作为个体来对待”,“给予一些人以承担责任的自由,可以释放出隐藏在他们体内的能量”,“任何不了解情况的人是不能承担责任的;反之,任何了解情况的人是不能回避责任的


儿童性教育阶段孩子开始以独立的身份面对学校这个小社会,需要家长和老师以独立的个体去对待,这无疑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和爱。这个阶段也属于孩子第二个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注重坦诚地回答孩子关于人生,关于性的提问,和孩子交流对异性的看法,引导他们选择性和友好的异性交往,发现学习异性身上的优点,消除对异性的固定偏见。为良好的异性交往方式打下边界和基础。


四、青春前期性教育(11~12岁)


这个时期孩子已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慢慢进入青春期前的性发育增速期,对性的兴趣增加,渴望了解异性,得到异性的关注等。主要表现对异性的自然的好奇和倾慕。

这个年龄段女孩子部分会出现初潮,男性部分会出现遗精。情窦初开的年龄需要家长、老师,家庭、学校、社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正能量的引导,这个时期的孩子大多敏感脆弱,注意避免和孩子的正面冲突,避免敏感性用词,否则孩子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关注和理解甚至会有离家出走的想法。


这个阶段适用“顺序式”教育,。这一阶段除了父母给以释疑、关怀、指导以外,更重要的是学校应有性教育大纲,根据儿童性生理、性心理变化的自然规律,制定符合他们年龄特点、性别特征和知识水平的性教育计划,组织适当、多样的教育形式,得到身体生长发育、男女性别差异、月经、遗精、情感发展、家庭组成等知识,从而能科学地认识自身变化,对性持有正确的态度。


女儿小学五年级的一天,放学回家脸蛋红红的,我细心询问下才知道她收到了男孩子的一封“情书”,部分对话如下;


我:宝贝,我们单位发奖金了,要不要一起去看看我的红包?

女儿:妈妈,我也有东西给你看(拿出情书)。

我:男孩子送的?(看)

女儿:我没打算拿的.....(解释)

我:有人喜欢你妈妈很开心,再遇到你可以说大家都是普通朋友。不用特别理会,记得妈妈一直说的认真学习,玩的开心。


这件事在我们家没有再提起,据观察男孩子也没有其他出格行为,女儿继续在学业和交友方面稳定发展,我也暗暗松了一口气,有时候懵懂的情谊不需要特别的关注,顺其自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关怀更加重要。


培养孩子正确的性观念性行为是保护孩子的关键, 家长应一方面指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性态度,伤害和压抑,另一方面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角色的界定,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走,要如何让保护自己表达自己,这个阶段应该引起家长的极度重视避免孩子性差踏错。


“夹腿”、“玩避孕套”、“偷窥洗澡”,父母莫让性教育来得太晚

性教育其实也是爱的教育,聪明的父母不要让性教育来得太晚!


我是小鱼儿与小王子,关注儿童成长,关注我,一起做成长型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