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马上朗诵一首古诗,你首先想到的是哪首?

赤裸裸的浪费


如果要求我马上朗诵一首古诗,我会先想到唐代一个别具一格的诗人一一杜牧一一然后我会念:《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覚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或许会问?何故在这一瞬之间,会先想到杜牧,想到这首七绝?我会毫不遮掩地答:杜牧对事对物的心很真,很真实!当我们读他的《阿房宫赋》读到“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这是多么真实的一针見血。再讲这首《遣怀》,能毫无掩饰写出自己,江湖落魄,青楼薄幸的诗人绝无紧有。


标叔696


哈哈,最近刚好在教小朋友背诵杜甫的一首非常应景的《绝句》,所以第一反应当然是这首诗了。全诗如下: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非常应景,正是现在春暖花开、一片欣欣向荣的真实写照。春光明媚,春风温柔,空气里都是花草的香味。田野里的泥巴也在春水的灌溉下浸润,燕子南飞开始筑巢,江边温暖的沙滩上有鸳鸯成双成对栖息。


在春天里读关于春天的诗,对诗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加上诗句本身朗朗上口,教给孩子是再好不过了。


星星fighting123


此情此景只想吟诵: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是清代高鼎的《村居》,这是一首特别充满趣味的诗,描绘的是一副特别生动的景象,孩童们在放学归来后,急忙拿出了自己的风筝,趁着东风放了起来。

受疫情的影响,孩子们今年到现在还没有开学,一个个都在家里待了两个多月,现在天气好了起来,一个个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空旷的草地上放起了风筝,捉起了蝴蝶,即使个个带着口罩,也丝毫不影响快乐的心情。

春暖花开

致敬最美的逆行者

我们的岁月静好

是你的负重前行

幸得有你

山河无恙

感恩有你

欢迎平安归来

看到春天百花盛开的模样,看到一切都渐渐地恢复起原来的面貌,这是多么开心的事情。

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一切都会过去,祝福祖国繁荣昌盛,期待着早日复工复学。


一夕谈


孟郊 的游子吟 以前上学的时候学道这手古诗就很有感触,因为自己从小也是在姨妈身边长大,父母很早就在外面工作,自己也是很想爸爸妈妈,每周就盼着周六爸爸妈妈打电话,一打也是一两小时和父母的通话记录,关心叮嘱,在那个年代打一通电话聊两三个小时,费用也是很高的,可是我的父母虽不在我身边,但是我能深刻感受到她们的爱,这也是成了我童年深刻的记忆,父母的爱是伟大儿无私,感谢他们养育和教导了我。


琳子生活可期


我首先想到的是「天净沙·秋思」

小时候在农村读书,每天黄昏放学回家,都是沿着江旁边的路往回走。回家的距离大概2000米左右。

途中会经过4个座小桥,旁边都是那种泥瓦房。那时候的河水还很清澈。夏天还一边玩水一边走。桥的旁边都会有那种老树。

更为关键的是小时候我爷爷养了马。我们附近那几个村子都有马。尽管在我们家乡那边是不常见的,但是在我们那个村里确实常见的。

所以当上了初中的时候,接触了这一首元曲,就再也不能忘记,感觉特别符合那个意境。


豫师堂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人太次郎


第一想到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真是太美了[赞]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张若虚(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初唐诗人,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文词俊秀。存诗仅2首,尤以《春江花月夜》著名,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地位。“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朝阳梧桐


我首先想到的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有人评价张若虚这首诗是“孤篇压全唐”,我认为名副其实。诗中所写物:春,江,花,月,夜都是我们最熟悉的,他们之间的搭配勾勒出一幅幅美景。春江明月,月照花林,江天一色,孤月轮,明月楼,江水流春,江潭落月.......单从这一个个词语就能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正置身于这一个个美景之下。江水和海水一起涌入了大海,明月此时正从海面上缓缓升起,江水,明月,海面此时的整体感十足,各自遵循自己的自然规律,海景和月景相得益彰,妙趣横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一句充满哲理,是啊,谁是第一个在江边欣赏月亮的呢?月亮又是哪一年开始照亮江面的呢?作者实则借物言情,借江水流逝和月亮升起又落下的自然规律来比喻人生的浮沉和时间的流逝。初见月和初照人都是已经过去很久的事了,到至今谁又能知道呢?谁又会像作者这样去追问呢?作者可能也有感时伤逝之情,作者感叹时间的力量能带走一切痕迹。读这一句总会让我想起林黛玉的《葬花吟》里面的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美好的事物容易消逝,我们一定要珍惜当下,享受当下。

人生代代一直循环下去,江月之景年年相似。年年有人望江月,不知道江月在等待谁?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江月比喻某人在等待着某人。江和月本是自然之物,遵循自然规律,并没有自己的情感,是作者赋予了情感。名为写江月等人,实际上诗人写的是自己一直在等待什么。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落花飘零,春天都过去一半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家。春节在古代就有,每逢春节必然是家家团聚的日子。而此时春天都快要过去了,人还在异客他乡。可见作者也是一位游子,四处漂泊,春节仍归不得家。只能守着明月和江水,把自己的思念之情寄予江月,希望能让远方的亲人们知道自己此时的思念之情。作者前面一直在用江月之美景作铺垫,实际上是为了烘托诗人此刻内心的思乡之情,归家不得,心情低落,是一种以喜衬悲的烘托手法。景色越美,此时诗人的内心越是悲凉。





文而化之


意境绝健 情思悱恻:《凉州词》

王之涣(公元688~742年)是盛唐时著名的边塞诗人。和高适、王昌龄是知己,同时,他们也创立了边塞诗派。

王之涣的诗歌,散亡很多,到宋代时就已基本上所存无几。这对诗人是遗憾的,他的诗仅有六首绝句存于《全唐诗》中。但诗人又是幸福的,他这六首绝句堪称中国诗史六首绝品,充满盛唐韵味,体现那个时代的气质与精神,篇篇经典。《凉州词》是绝品之一。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开篇即地理的视角:"黄河远上”一下表现出来山川的雄伟壮阔的景象,中华国土的广阔一语中的。诗的主题是抒发征人之“怨”。但诗人不是用“直抒胸臆”的写法,而是以景起兴,由景及情,融情于景。诗的开始从高、远处落笔,写黄河东去,直逝天际,白云触地,水天相接的远景,表现了边地的空阔苍茫。接着,由远及近,写可仞高山,摩天碍日,孤城一片,倚山扼险的近景,表现了玉门关的雄伟险要。

诗人在写景时,选择了“黄河”、“白云”、“高山”、“孤城”四物,以“黄河”与“白云”相互辉映,“万仞高山”与“一片孤城”相互依托,气象壮观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这就形象鲜明地写出了边塞的雄阔苍茫,险要荒凉的环境,奠定了全诗慷慨悲壮的基调。

征人的思乡之情和边塞生活的艰苦则在下半诗中的“春风”、“不度”、“羌笛”、“何须怨"、"杨柳”中完美体现出来。构思巧妙,托物抒情,以乐景写哀,以衰景写乐,视觉反差效果强烈,透出万古寂寞的气氛,使人读诗时会不自觉的转化进去,接受其赢造的审美氛围之中。和诗人一起对戍边人的产生真挚同情和敬重的心理。

《凉州词》诗味醇厚,历久弥香,自出世以来,始终为历代传诵不息,视为“终唐之世无出其右者”的千古绝唱。


贺兰燕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