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土地流轉流出群眾致富經

3月陽光和煦,在烏江河畔玉竹山頭,村民們正在地裡忙碌著,有的翻土,有的除草,有的放苗,整個場景熱鬧非凡,繪成了一幅“不負春光四野忙”的畫卷。

“我們現在主要是在把這塊荒地利用起來,種上從種植密度較大的地方勻出來的果樹。”在德江縣桶井鄉玉竹高效農業示範園,瑞豐源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法人劉繼權指著成片的經果林說道。

近年來,桶井鄉黨委、政府嚴格按照“五步工作法”和產業“八要素”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把沒有耕種價值的荒山推平改造,玉竹高效農業示範園在黔北大山中誕生。

①:土地流转流出群众致富经

玉竹高效農業示範園的所在地玉竹村,位於桶井鄉東部,地處巖山區,其大多土壤以黃壤、沙壤為主,存水能力極差。貧瘠的喀斯特大山阻礙著當地人們的出行,也擋住了他們的致富之路。“烏江水啊波連波,烏江兩岸石頭多;貧窮日子真難過,看著烏江沒水。”早年流傳的這幾句民謠既是對當地惡劣生態環境的描寫,也是當時群眾貧窮、艱難生活的真實寫照。

“2015年我們剛承接管理的時候,只有400畝的流轉土地。在政府的引導下,2016年園區流轉土地面積達到1800多畝。”劉繼權是德江縣桶井鄉新灘村人,早年在外從事房屋裝修工作。因曾在朋友的果樹基地從事過果樹的栽培、管理工作,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果樹種植、管理方面的經驗,2015年,在國家惠農政策的感召下,在外事業已是小有成就的劉繼權回到桶井發展產業。2016年他與當地群眾共同組建瑞豐源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集中流轉土地近1400多畝從事經果產業發展。

選擇合適的產業,是農村產業革命的第一關。劉繼權告訴記者,玉竹村早些年也種植過烤煙、黃花、西瓜、辣椒等農作物,但是都失敗了。“一開始是由政府提供苗,但是農戶缺乏相關的種植管理技術,生產積極性也不高。”

“我們現在站的地方在幾年前都是荒地,村裡交通不方便,耕地少種點東西種植效益又低,青壯年只能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人一年只能種點玉米,養養豬來維持生計,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一年下來也沒什麼收入。”以前,誰也沒有想到,“無人願至的不毛之土,石頭硬土地瘠,要啥啥不長”的玉竹村,能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選準產業,更重要的是拓展群眾的“錢”途,使群眾增收致富。儘管經果產業具有畝產值高能帶來高效益、用工需求量大能解決本地就業、市場前景廣、可持續發展性強等特點,但是見效慢。立足群眾增收迫切的實際,在基地注重扶貧項目資金實施以短養長,通過套種菊花、蔬菜等辦法促產業增效群眾促增收。

①:土地流转流出群众致富经

同時,為了激發當地群眾和村級組織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劉繼權與鄉政府簽訂了產業效益“5311”分紅模式,即合作社股東佔利潤50%分紅,農戶佔得利潤30%分紅,村集體也有10%的利潤,10%作為貧困群體的扶貧救助基金。

制度確定後,當地群眾和村級組織都湧現出積極態勢,桶井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綠色桶井、悠然鄉村”的發展定位和“一線一區兩園三中心”規劃佈局,抓住城裡人的郊區遊、農家樂等需求,積極投入扶貧項目資金,不斷完善水電路基礎設施,還把基地作為鄉村旅遊的示範點進行建設,修建亭閣樓臺、觀光步道等,把農業園區山山相連,山上山下連成一片,把村道延伸到農戶家門口。

現在玉竹高效農業示範園有流轉土地2000多畝,是當地重點打造的農旅一體鄉村旅遊景點之一。種植有柑橘、臍橙、玉豐李、紅心獼猴桃等主打精品水果示範基地,觀賞和食藥用皆宜的蔬果、中草藥花草,是一個集生態、休閒、觀光、採摘、體驗、收益於一體的休閒農業觀光園。

①:土地流转流出群众致富经

“春天有各種盛開的花,夏季有桃子、李子、獼猴桃、西瓜等果子,秋冬季節有菊花、柑子,一年四季,接二連三,做到季季有花看、月月有果吃。”因為種植的水果種類豐富,在基地務工的村民一年四季都不愁活幹。村民張智為今年五十多歲,在合作社出資成立的農家樂“望江山莊”裡上班,平時就洗洗菜、打打雜,一個月能有3500元的收入。73歲的安高亮打小就在玉竹村,是村裡第一代外出打工者。現在,他在園區幹些除草施肥的輕鬆活,一天能拿到70元的工錢。他說:“我這把歲數了,在家門口就能打工,一個月還拿到2000多元的工資,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

據劉繼權介紹,在瑞豐源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務工的人員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比以前種植玉米傳統農作物收入要高。瑞豐源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一共帶動同心、高井、場壩、魚塘、玉竹等村2500名群眾增收,其中貧困人口1560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