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金融行業,消費者們對信用卡業務方面的投訴主要集中在哪

雖然萬眾期待的3·15並沒有如約舉行,可是縱觀2019年金融行業,消費者們對信用卡業務方面的投訴和反饋也是議論紛紛。

尤其是集中在“付費增值業務”、“被分期”、“信用卡降額”、“強行電話推銷”、“信用卡違規催收”方面,更是直戳痛點。

首先從“付費增值業務”來講,存在銀行利用新功能、新服務的“噱頭”,吸引或誘導不知情的持卡人進行辦理,比如“無抵押信用貸款”的名義,主要針對大額消費。

其次,與“付費增值業務”對應的是,很可能遭遇“被分期”,比如刷取了一個價值1萬元的包包,銀行會將這個金額“自動分期”,從而收取手續費。

至於“強行電話推銷”主要指的是“信用卡分期推薦”、“保險推銷”、“優惠活動”等等,頻率和時間點,讓很多消費者感到無力。

最後重點要提的就是“信用卡降額”和“信用卡違規催收”這兩點。

據悉,2019年支付運行體系第四季度報告顯示,逾期半年的未償信貸總額為742.66億元。但是需要注意,這裡統計的是信用卡逾期半年及以上數據,逾期1—6個月的數據並沒有得到統計。

信用卡逾期的現狀,經過疫情的影響,再加上日常的累積,相信如今已經不是個例,可以稱為某個群體現象。

信用卡逾期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消費過度、創業失敗,此外還有一種是信用卡的降額。客觀來說,因為持卡人的用卡習慣以及消費情況,很可能出現異常情況,比如到肯德基刷卡消費,單筆就能達1萬元。

但是銀行在風控降額前是不會提前告知的,所以造成很多持卡人的信用卡一下就降額了,從幾萬的額度變到幾千,或者幾百。

降額也許只是一個開始,因為有一定時間的“審核期”,如果接下來的還款情況(全額還款)良好,恢復額度也不是不可能。如果過渡不好,很可能面臨的是信用卡的封卡、停卡等等。

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如果一些消費者依賴信用卡,用於日常生活的開銷,但是面臨銀行的降額,也許等待的就是逾期問題。

最後的最後,說一下“信用卡違規催收”,這個問題想必不用多解釋了,最開始的確是銀行人員催收,但是超過90天之後,銀行會將一些小額的、失聯類的客戶案件,移交給三方催收,給對方“要賬”催收的權利,但是不能說完全合規,也許會出現給無關債務的三方致電、違規加微信、非工作時間催收、虛假承諾、法律條文恐嚇等等,關於這些投訴案件,在各類投訴平臺上不少見。

這種施壓的方法和強度有待商榷,是否只代表了債權一方的權利,沒有從債務方的感受出發。這些問題,需要有一個明確的回答,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平衡,讓銀行和債務方能夠以平等的姿態協商和解決。

2019年金融行業,消費者們對信用卡業務方面的投訴主要集中在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