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成王败寇,但为什么黑项羽的人很少,而黑汉高祖刘邦的人却很多呢?

守猎者215654427


对于项羽和刘邦的评价,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项羽的名声确实是要比刘邦更好一点的。

这个问题一两句话说不清楚,需要从以下三个种角度去考虑。

第一,对历史人物的阐释是为了表达作者的观念

中国文学作品中,对一个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和作者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人物评价是末,而观念才是主导。所以,项羽的名声之所以要比刘邦更好一点,是因为评价项羽的作者要通过这种形象的对比来表达自己的观感。

比如李清照的那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人物项羽生为人间豪杰,死也是鬼中英雄,为什么呢?是因为面对失败,宁可战死也不逃回江东。这是单纯地赞美项羽吗?显然不是。李清照是用来影射时事,讽刺两宋之交时候的投降派。

通过项羽的事迹,来讽刺投降派不敢与敌人英勇战斗,为了苟活而偏安一隅的懦夫行为。从这里可以看到,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其实是建立在自己对时事的感慨之上。

也就是说,先有了对时事的感慨,然后用项羽的例证来抒发自己的观念。这是描写项羽的初衷。

不仅文学作品如此,史学著作同样会表达类似的含义。

比如《史记》当中有十二本纪和三十世家,帝王生平入本纪,诸侯勋贵生平入世家。但是里面有两个人物十分特殊,一个是项羽,另一个是陈涉。

项羽没有正统帝位,但却位列本纪;而陈涉曾经称王,却位列世家。司马迁如此处理,其实是为了表达对陈涉等人的农民起义的反对,从本纪降为世家。而对项羽的抬高是为了表达对汉朝的不满,毕竟从司马迁的经历来说,对汉朝是有一定怨愤的。

所以,汉朝皇帝的本纪当中,景帝、武帝等等较为贤明的皇帝,在描述中都是不怎么正面的。反而是对和汉朝争天下的项羽有所赞誉。

通过评价人物来表达自己观点,是中国古代创作者常用的手法。项羽的名声比刘邦要好,也是因为其事迹很容易被创作者采纳,用以佐证自己的观点。

第二,对末路英雄总有一种同情,容易引起共鸣

正像古代很多文人都感叹过的那句话:

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所以,对于失败、困顿、痛苦等负面情绪能引起的共鸣是要远大于兴奋、幸福等情绪的。项羽是一位失败的英雄,正好和很多人“不得志”的情绪相吻合,所以会被很多人引为知音。

项羽的《垓下歌》这么写: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从这四句诗歌当中,也能看出英雄末路时的恐惧和无奈。这种心绪就极容易和很多文人在文学作品当中所说的“报国无门”、“小人当道”、“时运不济”等等有所共鸣。

其实也有很多的情况是为自己开脱,项羽的失败有不擅治国、性情暴躁、识人不明等等原因,可以说是必然性的。但是到了后世的说法里,往往都会被“时运不济”所掩盖。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古代文人好用项羽“时运不济”作为自己没有成功的挡箭牌。这种共鸣,其实说到底还是想要通过项羽来表达创作者对于自身成败的原因。

第三,项羽的形象在民间更受欢迎

中国民间历来喜欢英雄,比如武力超群智勇双全的关羽,单枪匹马救主冲阵的赵云,长坂桥头独拒曹兵的张飞,还有后世当中武艺绝伦的李元霸、有小孟尝之称的秦叔宝,《水浒》当中一百单八将,被民间所称颂的往往是打虎的武松、拔垂杨柳的鲁智深、活捉史文恭的卢俊义等等。

从这一系列形象当中就能看出,武艺和人品都合格的人要比依靠团体力量取得胜利的人更受到推崇。毕竟光环加在某一个人身上的时候才是最为耀眼的,这就是英雄存在的意义。

项羽号称西楚霸王,力能扛鼎,武艺绝伦,更可贵的是,他宁可战死也不偷生的气概,在民间的吸引力就特别巨大。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失败者,项羽就能在社会上有如此人气的原因。

那么,如何来抬高项羽?最好的办法就是抹黑其竞争对手,将刘邦的成功光环分给樊哙、张良等等文臣武将,通过虚构故事来对刘邦做小人、无赖等行径的描写。

比如睢景臣就在《哨变·高祖还乡》中,通过一个知道刘邦底细的小人物来写刘邦如何在衣锦还乡之时的小人得志嘴脸,并且直接叫骂:

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这样的戏曲作品、传奇演绎等等形式在民间大量传播,自然就能起到黑化刘邦、赞美项羽的作用。

但是,其实换一个角度来想,项羽出身贵胄,却被一个小小的亭长击败;刘邦出身卑贱,却能登临天下,这何尝不是刘邦要强过项羽呢?之所以名声上,项羽更为好听,那只不过是后世人为地选择,其目的无非就是用以表露自己的观感、态度而已。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汉高祖刘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黑汉高祖刘邦,是因为当权者和公知不愿意并且害怕底层的老百姓挤进高层,想堵死底层人通往高层社会,因此他们竭尽全力的抹黑从底层起来的成功者,特别是其中最伟大的榜样汉高祖刘邦,这样好让当权者和公知永远垄断高层。。。但是很多底层傻瓜被公知愚弄,跟着一起黑伟大的汉高祖刘邦


捍卫99


说到底这个根源在于,很多人认为刘邦像是一个普通人,他能做到的他们也能做到,而项羽打仗更像个神,他们做不到。神怎么能输给人?这不公平。所以,只能说这个人不咋地,只是运气好罢了。

都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是从项羽和刘邦这个事儿来说,就不得不说《史记》或者是《史记》所引用的那些史料,并没有刻意去抹罢失败者(项羽和秦朝),也没有太过分夸大和美化胜利者(刘邦)。


在《史记.高祖本纪》一开始就写刘邦“好酒及色”,后来还朝儒生的帽子里小便,一边泡脚一边接待宾客,项羽要煮了他爹,他还说要分一杯羹,当了皇帝以后跟宠妃戚夫人亲热被周昌发现,就把人家骑在身下,结果被周昌大骂“桀纣之君”。就这么一个人,单纯看这些,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皇帝,所以就有很多人说刘邦运气好,说他能成功都是靠汉初三杰,他自己没什么能耐,因为他们觉得刘邦这些毛病他们都有,他们如果有这个机会,他们也能成功。

反观项羽,屠城、烧宫殿、杀降这些,《史记》虽然也有写,但是有些人是看不到的,他们更愿意看项羽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破秦军、彭城之战三万破五十六万,因为这些才过瘾。他们希望项羽能一刀把刘邦剁了,因为他们觉得大英雄就应该有项羽这样的战绩、这样的英雄气慨,不应该有刘邦身上的那些流氓习气。再加上垓下之战,“霸王别姬”,被无数文艺作品演绎、传唱,英雄末路、美人相伴,更增添几分传奇色彩。


不过,公正来讲,现代人看待项羽和刘邦,已大多可以相对公平地对待了。


水一白聊历史


因为,项羽是英雄好汉大丈夫,刘绑是奸诈阴恶五毒人。举一实例说明人们为什么喜欢项羽,厌恶刘绑。刘绑和项羽联盟战秦军的事。刘蚌避开秦军主力,观看项羽和章函率领的几十万秦军主力拼杀。看项羽将要摧毁秦军的时候,刘亭长领着从凤阳帶出来的那些无赖地痞,飞跑到秦腹地关中,攻占了秦都咸阳,抢尽金银珠宝后,封了皇家库府,假惺惺的到灞上鸿门对项羽说:"我封了秦王朝的所有库府,等着大王您查收呐"。还有后人熟悉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耍流氓无赖夺取了农民起义军的成果,在乌江逼死项羽后,坐上皇帝宝座。


春满故乡


这都怪司马迁,《史记》用的是“春秋笔法”,使读书人易见项羽之勇,而易忽视其恶;易见刘邦流氓习气、丢盔弃甲之态,而忽视刘邦用人之善、韬略之深、心胸之广、意志之强。

归根结底,司马迁有私心,有怨气,所谓物不平则鸣。

第一,项羽凭一身之勇,起陇亩之中,三年统帅五诸侯而灭秦国,分裂天下而封诸侯,英雄盖世。刘邦与项羽相遇而败多胜少,武功一比而立判高下。中国老百姓崇尚英雄,自然喜欢项羽。

第二,司马迁把项羽的优点在《项羽本纪》中淋漓尽致地大加张扬,又把刘邦的弱的拿来作陪衬,而显得项羽更加纯真义气。

第三,项羽罪过十条,写在高祖本纪,而常被读者忽视或淡化:负约罪其一,杀卿冠军而自尊罪其二,劫诸侯兵入关罪其三,焚秦宫室而掘始皇帝陵罪其四,杀子婴罪其五,坑降兵20万罪其六,分封而乱天下罪其七,出逐义帝罪其八,弑义帝于江南罪其九,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大逆不道罪其十。

第四,刘邦是大战略家,项羽是战术家;如果战略失误,战术虽可逞一时之能,而终究必败。

第五,刘邦善于统帅将领,善于用谋士。论将,有韩信、彭越、英布、卢绾、韩王信、周勃、樊哙;谋士有萧何、张良、陈平、曹参。项羽只有亚父范曾一个还用不好。

第六,项羽刚愎自用,逞匹夫之勇,不施仁义,众叛亲离,死无葬生之地。


张铁军158


这问题问得好!

乌江边自刎的项羽为何不在“成王败寇”之列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项羽是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武功高强,“力拨山兮气盖世!”但平时的表现又非常的绅士。他明知刘邦是最危险的对手,却不屑于用非光明正大的方式去杀他;俘获了刘邦的妻子也以礼相待。直至最后兵败逃到乌江边,也是以一种最显英雄本色的方式自杀身亡,以放弃个人生命和荣辱的方式来换取天下太平。所以项羽是个坦坦荡荡的真爷们儿!

二,撰写《史记》的司马迁老夫子为人正直,汉朝朝廷也没有对他施加压力,所以没有对项羽进行太多的抹黑。这一点也因为刘邦基本是和项羽平起平坐,公平竞争天下之主的,项羽不是代表前朝,在汉廷眼中仅是对手而己,所以没有抹黑项羽。

而刘邦作为一个胜利者,又为什么被诟病呢。

原因在于刘邦是个做事不择手段,表现无情无义的人。与项羽这个标准的绅士相比,他完全是个龌龊小人。


上策视觉


我觉得刘邦和项羽放在现在来说,项羽应该算得上业余素质比较厉害呢,有干劲有闯劲,适合单打独斗,或者当个小领导带领一班人发挥模范作用打拼不成问题。但他顶多是将才而谈不上帅才,而刘邦这人,业务素质一般或一般都谈不上,但他会团结人,会用人,能让手底人甘心情愿为他卖命,这是帅才的特征。而我们觉得这种人比较阴险,不能坦坦荡荡做人,而项羽则是我们喜欢的!


正行天下ZW


不要忽律一点。刘邦是第一个平民皇帝。 而项羽是商周更迭至秦的最后一个贵族。 刘邦那些功臣大多出身草莽。属于新权贵(成为贵族至少历三世)。底子里对贵族都是敬畏的。何况项羽那么强。 从刘邦的汉开始。商周甚至往上推夏。到春秋,战国。到项羽这里。千多年的贵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 商是夏的诸侯 周是商的诸侯 然后周又分封天下 (原来也都是奴隶主)


大王说球


人们往往都是同情弱者和失败者,尤其是充满悲剧色彩的失败者。也就是所谓的悲情英雄。

成王败寇。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书写,过于美化和放大胜利者的丰功伟绩,难免令人感到厌倦。

而没入历史尘烟的失败者,总是能够挖撅出让人浮想联翩的自由解读和渲染润色。

而这些,往往都是正史所给不了。

可是,人们的兴趣点,往往就是这些。


泛舟五湖


其实所谓的喜欢和结局并非相同,历史中的成王败寇有很多。也和时间的推进会改变大家都一些人的看法,在人们心中项羽是英雄,刘邦却坐了皇帝,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加上现在是九年义务教育,大多数人们的心中都是向往着正义的,所以自然会喜欢义气的存在,至于人们喜欢的是谁,有部分人就会喜欢像曹操,刘邦这样的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最终实现人生报复的人,就像大多数人喜欢刘备的义气,同时也会喜欢曹操对司马懿说过的人的脚为什么回避手白的恐吓之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