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不只是採菊東籬下的悠然自得,還有?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不只是採菊東籬下的悠然自得,還有?

古人常說:“若無花月美人,不願生此世界。”清人張潮接了下一句:“若無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如果世上沒有舞文弄墨的閒情寄託,沒有敲棋手談的妙趣,沒有美酒流連來承載憂傷與歡喜,此生是否來人世間還未可知。一切只為“翰墨棋酒”。酒中雖然徘徊著重重疊疊的憂思,但酒也能讓人格外清醒,藉以洞悉世相,更洞悉自己的內心。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不只是採菊東籬下的悠然自得,還有?

古人常常在鬱郁不得志時,往往會選擇隱逸在酒中,寄情於酒,陶淵明便是如此。他愛琴、愛酒、愛詩書等等,一句“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他將自己的魂魄從官場上招回來,心接萬古,在酒中寄託了一段清醒閒適。


陶淵明有“酒聖”之稱。早年家中困頓,無錢買酒,卻嗜酒如命。朋友邀請赴宴,必定一醉方休。“吾嘗得醉於酒,足矣。”有酒常醉,便知足了,算是他的人生宣言。

一個人獨處時就撫素琴、閱詩書,朋友來了就痛飲。他去別人家,喝完酒就走,“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別人來自己家,他喝醉了,就告訴朋友,“我醉欲眠,卿可去”。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酒中醉情的人,活得簡練而天真,根本就不在乎世間的俗事俗禮。陶淵明喝酒時全然不顧世情,卻深受他人的敬重。人們敬重他的自尊,敬重他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風神。朋友想送酒送錢給他,都小心翼翼的,不敢直說。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不只是採菊東籬下的悠然自得,還有?

王弘是東晉、劉宋之交的大臣,他的曾祖父就是東晉開國功臣王導。王弘想給陶淵明送酒,以便結識他,但考慮到自己身居刺史職位,擔心陶淵明不願接受。同樣也是文人雅土,並且身居高位,想要禮贈一介布衣,心中卻猶豫著抱有愧意,這可謂是真尊重。想送又不能直接送,該怎麼辦呢?王弘找來一位二人都相識的朋友龐通之,精心安排他在陶淵明必經之路的亭子裡擺了一桌酒席。陶淵明路過,龐通之迎上他說,這麼巧遇上了,我這裡有好酒好菜,一起過來喝酒吧!於是,三人就在亭中對飲。遠見王弘走過來,龐通之又說,這個人也是我的朋友啊!請他過來一起坐吧。藉著這樣貌似偶過的安排,王弘得以結識陶淵明。這份小心翼翼,包藏著一份謙卑的恭敬。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不只是採菊東籬下的悠然自得,還有?

陶淵明有一個好友叫顏廷之。有一次顏延之到陶明家做客,臨走時給陶淵明留下兩萬錢,陶淵明分文未留家用,而是將這筆“鉅款”悉數存入酒鋪。這樣一來,呼朋喚友一起喝酒,就可以底氣十足,隨時劃賬了。

即使在陶淵明很短時間的彭澤令任上,也是到任之初就讓人在自己的三頃公田裡全部種上糯米,想用來釀酒。妻子急了,說都種了米,靠什麼為食,還是留出地來種大米吧!商量來商量去,一半種了糯米,一半種了大米。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不只是採菊東籬下的悠然自得,還有?

還有一次,陶淵明去看人釀酒。穀物發酵後,要將酒槽過濾掉,一時找不到濾酒的布巾。陶淵明情急,摘下自己的頭巾用來濾酒,就為了能立即品嚐到這一口素舌繞齒的美味。隨後,他將濾完酒的頭巾不經意地帶回頭上。這就是“葛巾漉酒”典故的由來。酒給了陶淵明一份安頓,給了他生命的支撐。辭官歸田之後,淵明寫下了著名的《歸去來分辭》和《歸園田居》,以明心志。


“策扶老以流浪,時嬌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每天在自己小小的庭院裡散散步,看看天,看白雲從山谷裡飄出來,看小鳥倦飛歸巢。“富貴非吾願,帝多不可期。”這一生對富貴並無追求,對得道成仙也不抱希望,自己一個人“倚南窗以寄做,審容膝之易安”,就在斗室之中詩酒流連,自得其樂。寧可“帶月荷鋤歸”,“種豆南山下”,也定要“但使願無違”,不違背自己的心願,過著那種“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的日子,且自天真樂陶陶。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不只是採菊東籬下的悠然自得,還有?

其實陶淵明喝的也許並非佳釀,即便是普通濁酒也不見得能有保障,但他的微醺燦爛了千古田園,他的斜陽溫暖了一叢叢帶霜的菊花。他一生困頓,卻安貧樂道,堪稱“酒中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