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商南三角池大学堂系列六


陕西商南三角池大学堂系列六/(商南·章骥)


保合寨踏雪话古寨

——三角池保合寨探源

保合寨探源缘起

己亥猪年新正,春雪初霁。鹿城雅士相邀:三角池保合古寨踏雪!俗务羁绊,未得成行,实乃今春憾事。昨夜偶得诸君唱和,遂心驰神往,赋得二诗,是为神游!

和前辈斗酒诗

保合古寨春雪霁,吾辈登临画景奇。

老酒山风诗三百,猜拳行令霞阳西。

五龙捧圣形胜处,文人雅士见真的。

四皓采芝高雅事,红尘羁绊意迷离。

乘兴相约今春:风暖花开,再登保合古寨。弃俗务,携胜友,吟诗斗酒,观景唱曲,不负春光!一时间思绪万千,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登斯寨,踏雪赏景,犹慕建寨先贤。

陕西商南三角池大学堂系列六/(商南·章骥)


清人王肇基,字锡之。慧绝有大志,困于秋闱,以岁贡终。然育英才,正人心,言行为当世坊表。晚年善小周天法,恬淡寡欲,清静养神与甪山隐者相伯仲。生平著作有《唐宋诸大家风》、《门诸生不忍湮没集》,传以志其略(民国8年版《商南县志》第八卷第9页)。王肇阳字聘之,邑增生也。忠厚孝友,生数岁,慈父见背。家业贫,从长兄受读入泮,后设帐数十年。内子侄外甥从以经学捷者甚多。且重祀事,凡春秋祭奠必恭且洁。晚年受读《善书手辑》一部,逢人劝善,享年八十一岁。子开泰、开绪均廪贡。(民国8年版《商南县志》第八卷第9页)

王开泰,字星階,岁进士。少失恃,事继母张氏以孝闻。品端学粹,足不履城市,隐居三角池。善诱循循,有洛下传经之致,门下生徒以数百计,今年计古稀,犹绛帐谈经,异常矍铄。昔人谓狄梁公曰:桃李尽在公门。若先生者足以当之。(见《商南县志》)王肇基籍贯商南三角池,三槐堂昌宇公次子。自幼苦读,通习六艺经传,扬名考场,任乾州知府。然天性淡泊,厌恶官场腐败,后辞归桑梓,兴办学堂。与甪山隐者相伯仲有深交,诗词文章冠绝一时。

王肇阳,字聘之。昌宇公四子,肇基胞弟。治学笃实,习戒浮华,任灵州知府。性格耿直,刚正不阿,辞官归乡,设帐讲学,以善化人。暮年讲读《善书手辑》一部,弥留之际,执《善书手辑》戒诸子曰:“书即是吾,吾即是书,能遵行此书,即是敬吾重吾。”享年八十一岁。二子开泰、开绪均得功名,秉承父志,教书育人,功在千秋。

陕西商南三角池大学堂系列六/(商南·章骥)


据《商南大事记》载:商南的历史上曾有两次大的移民潮。一次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明太祖朱元璋在山西洪桐县大槐树附近建立移民局,部分移民迁徙商南县境内的城关、富水、曹营、湘河、清油河一带,所到之处插标为界,垦荒种地,繁衍生息;一次是: 乾隆二十年(1755),清王朝鼓励南民北迁。此时江西兴国,安徽太湖,湖北等地的部分移民,相继迁至商南境内的赵川、湘河、富水、城关定居。

翻阅三槐堂王姓家族族谱可清晰的知晓:三角池王姓家族就是在乾隆年间自安徽太湖花果园迁居陕西商南三角池的。据乾隆十七年(1752)知县罗文思创辑的《商南县志》中载:“全县共有1500余户,5900余口人。”然而,在清乾隆初年间,江淮、湖广一带连年遭受洪涝灾害,亿万生灵流离失所,部分人迁徙来到了陕南,被这里温和、湿润的气候,低矮山区,旷野阔土,丰富资源以及优惠的政策所吸引,继而带动了家族、亲友、朋邻成群结队相继迁徙而来。使境内人口数量剧增,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人口增长至102299人。其中仅从安徽安庆地区的太湖、潜山、桐城、宿松、怀宁、枞阳、舒城、望江等县迁陕移民,就占百分之七十多。他们入境定居,繁衍生息,使江南原籍文化、艺术、习俗,很快与当地风土融合。此后的二三百年间,河西王氏家族的发展,让三角池这个地方辉煌一时。

三角池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完成了华丽转身,王氏族人筚路蓝缕,点燃了三角池文化的圣火。据王氏族谱记载,王氏家族自安徽太湖花果园迁居商南三角池后,在繁衍生息的同时重视文化教育。王氏先祖邦奠公注重家族文化传承和教育事业,在三角池开办私塾,创办“学堂”。三角池的几姓子弟,自那时起才真正聆听到了《诗经》里的千古传唱,《楚辞》里的乡音俚语。

陕西商南三角池大学堂系列六/(商南·章骥)


三角池大学堂的奠基人王肇基、王肇扬兄弟就是从学堂里走出的佼佼者。他们于嘉庆年间先后考取进士和贡生,双双被朝廷录用委以灵州知府和乾州知府。后看透官场的腐败,辞官归乡田居,致力教育,将文化的星星之火,点燃三省八县,豹子河、县河流经的每寸地方。由于王氏兄弟,学养渊博、授课敬业、治学严谨、陕西乃至周边省份学子纷至沓来。三角池这个名字,从此成了文化的代名词,三角池也成为清代陕西教育的重镇。

河流在流淌,文化的河流更是生生不息。王肇扬的儿子王开泰自幼聪慧,加上家学的滋养,自幼就表现出和一般孩童不一般的禀赋。诗词文章更是冠绝一时。他主持三角池大学堂后更是达到鼎盛,人才辈出,辉煌一时。道光帝被三角池王氏家族父子几代兴办教育,回报桑梓的赤子之情深深打动,钦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亲笔题写“陕西三角池大学堂”牌匾一幅,悬挂于学堂大门前。

嘉庆年间开始,清王朝内忧外患。外有列强侵扰,内有天理教、白莲教、太平天国运动等起义。清王朝为巩固根基实行寨堡团练的坚壁清野政策,企图割断起义军与人民的联系。王肇基、王肇扬为坚守自己教育救国的梦想,为保三角池一方黎庶免遭涂炭,集一方百姓的力量,在巍巍的青龙岭上修建起了一座保合古寨,工程巨大,意义非同凡响。作为三角池后世子孙,不由得肃然起敬!

陕西商南三角池大学堂系列六/(商南·章骥)


古语云: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王氏兄弟是为人杰。兴办大学堂教书育人回报桑梓,德泽千秋;修建保合古寨护佑一方黎庶,功在万代;知行合一,古朴坚守,更是古今学人楷模!

年少时曾无数次登顶保合寨,踏遍保合寨上的青石。而立之年神游古寨,不禁慨叹:一方百姓、一座学堂在风雨飘摇的国运中是如何依托一座山寨倔强坚守?这一问,就像一个谜,愈发催人遐想,欲罢不能!

陕西商南三角池大学堂系列六/(商南·章骥)


章骥,男,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一级教师。现供职于陕西省商南县高级中学。而立之年,笔耕不辍。教学之余喜欢玩味文字,抒写性情。有《东林寺的钟声》、《万山朝拜文碧峰》、《一座城,一生情》、《两件棉袄,暖一生》、《清风颂》、《舌尖上的金丝峡系列》、《陕西商南三角池大学堂系列》、《在课堂审丑中强化古诗文默写》等诗歌、散文、教研文章发表于《宝鸡文理学院报》、《商洛日报》、《金丝峡周报》、《教育学》等杂志。尝试新媒体系列写作,原创作品见于:文學陝軍、三秦都市报·三秦网、百度、搜狐、腾讯、凤凰新闻、华商网、东方新闻、陕西金丝峡景区官网、商洛之窗、商洛文旅,商南政府信息网、商南文旅、商南广播电视台等新媒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