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末名將眾多,戰績卻慘不忍睹?原因很現實


首先聲明,本文主要討論的是明朝末期,而非初期。朱元璋、朱棣等人統治時期的明朝,名將更多,戰鬥力也很強。但是到了子孫後代,明朝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軍隊和戰績。可偏偏明朝中後期名將也不少,這就很讓人納悶了。從萬曆三大徵開始,明朝算是徹底走向了衰落,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

為什麼明末名將眾多,戰績卻慘不忍睹?原因很現實

明清薩爾滸之戰,明軍以少打多,結果全軍覆沒,這一戰有名將李成梁之子李如柏、威名遠揚的杜松、“晚明第一猛將”之稱的劉綎,結果卻慘不忍睹。

寧遠之戰,號稱“寧遠大捷”,可事實上只是防守自衛,挫敗了努爾哈赤的進攻而已,努爾哈赤進攻受挫突襲覺華島,島上軍民1.4萬餘口都被後金軍殺戮,明朝軍事基地被完全摧毀。

為什麼明末名將眾多,戰績卻慘不忍睹?原因很現實

松錦之戰,圍繞袁崇煥打造的關寧錦防線,洪承疇與清兵決戰於松山、錦州地區,兩軍兵力旗鼓相當,明軍依然慘敗於清軍。松山、錦州、杏山三城盡沒,松錦大戰以明朝的徹底失敗告終。

為什麼明末名將眾多,戰績卻慘不忍睹?原因很現實

其實明朝末期並不缺少名將,武器相較於清軍也更為先進,但是在與清軍的交戰中,一敗再敗。一直拿來吹噓的寧遠大捷,結局也並不光彩,拿正常戰役來看,明軍依然是慘敗。而後期皇太極更是繞道攻擊京師,來的突然,去的也瀟灑,真的是“想來就來,想去就去”,明朝也只能眼睜睜看著,丟人之極。

在明末的關鍵戰役中,明軍統帥似乎都犯了一個通病,那就是非常的盲目,對於敵人的情況並不瞭解,打的很被動。尤其是在進攻戰役中,更是糊塗至極。薩爾滸之戰,楊鎬兵分四路,路路捱打;松錦之戰,洪承疇盲目進攻,甚至於連糧草都沒帶足。

為什麼明末名將眾多,戰績卻慘不忍睹?原因很現實

縱觀這些敗仗,主要有兩點因素,第一是指揮的無能。當然這個鍋並不完全由前方總指揮負責,因為都被朝廷催戰,不進攻也不行。第二原因則是軍隊並不齊心,看起來兵力不少,戰將如雲,但實際上打起仗來,各自為陣,只求自保。有這兩方面的問題,大戰當然打不贏。可是,明末的軍隊為啥會存在這麼嚴重的問題呢?原因其實很現實。

明朝末年,朝廷腐朽,從明神宗開始,一直到崇禎,明朝的朝堂可謂是內鬥不休。帶來的惡果,百姓名不聊生,國家財政虧空,戰士無心報國,將軍只求自保。這也是國家衰敗後,各人只求明哲保身的人性使然。至於朝廷催戰,當然是因為國庫空虛,無力支持大軍長期的消耗。只能說,萬曆開始,明朝氣數已盡,無可奈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