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孩子遠離傷害,該先教會他如何面對危險【親子育兒】


想孩子遠離傷害,該先教會他如何面對危險【親子育兒】

恐嚇不能帶來安全情緒穩定才能處理險情

都說現在的社會太複雜,危險到處都有,對孩子們的安全幾乎就是提到嗓子眼的關注度。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家長通過嚇唬孩子們的方式以求保護孩子們不受傷害:

孩子想爬上高高的石頭或臺階,立刻被家長厲聲訓斥“不許爬高,你會摔下來受傷的”;

孩子想用剪刀做手工,立刻被家長粗暴奪走“不許玩剪刀,你會弄傷血的”……

想孩子遠離傷害,該先教會他如何面對危險【親子育兒】

“冷靜”才是家長在面對孩子可能遇到危險時應該有的情緒。

在我們與孩子討論自身安全的話題時,必須冷靜平和、就事論事。你只需要給他一條簡單清楚的規定讓他遵守就好了,不必詳加說明後果。

孩子爬得太高可能要摔下來時,你可以直接過去扶一把,等他下來後告訴他這樣容易摔下來後果很嚴重;

想用剪刀沒問題,但必須安靜坐著時使用,若要走開需要把剪刀放下,等等。

哪怕當你看見相當危險緊急的情況,自己完全不能冷靜的時候也要假裝表面上的冷靜,不要把自己的恐懼情緒傳遞給孩子,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從困境中脫離出來。

請 | 記 | 住 |

孩子們在危險的時候做出的安全回應,是因為他們能夠回憶起清楚的信息,父母的大吼大叫反而會讓孩子不知所措停留在險境中。

所以,當我們為人父母一段時間後,從一開始不斷跟孩子說“你不要”“你不可以”要慢慢轉變“你可以做什麼”“你該怎麼辦”。

比如前面的視頻,國外小男孩一家用“情緒穩定輕鬆”來面對小事故,爸爸媽媽不慌亂不緊張,相信這個小男孩以後遇到危險的事情肯定也可以自己試著冷靜想想辦法。

告訴孩子哪些絕對不可以做

不把東西如小石頭、花生粒、瓜籽、小紙團等放入口腔、鼻、耳,以免發生意外;

不要鉛筆、筷子、剪刀、玻璃瓶或尖銳的東西拿在手裡或含在嘴裡到處跑,以防發生扎傷危險;

不把塑料袋當做面具往頭上套,以免引起窒息而死亡;

不要在戶外隨便採摘花果,抓捕昆蟲,更不應放入口內,以防中毒;

不要在沒有大人看護的情況下去江河游泳;

不要用手指去摳電源插座等。

告訴孩子哪些一定要做

記住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爸爸媽媽的聯繫電話;

遵守交通規則,知道哪些是安全的地方、哪些是不安全地方;

發生危險的時候要學會判斷能否自救,若不能,則要學會求救;

記住110和119的使用等。

模擬演練可能的危險讓孩子知道該怎麼辦更好

小朋友都是天真善良的代名詞,在外面的時候他們真的是會去幫助陌生人,一旦遇險很難自保。

所以,與孩子進行重要的自衛方法,並且模擬一些情景和孩子進行訓練,定期複習。

想孩子遠離傷害,該先教會他如何面對危險【親子育兒】

報紙上有一則報道“某女孩在商店門前被拐走”,有的媽媽看完就會緊張萬分對孩子說:“最近壞人太多,你也不要出去玩了!太可怕了!”

如果我們不考慮言語對孩子有何影響的時候,我們說出來的話往往跟這位媽媽所說的沒什麼兩樣。

但是,如果她換一個方式跟孩子討論這個新聞,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媽媽:樂樂,如果發現有個陌生人拿了你的車,你會怎麼辦?

樂樂:恩,我會跟他說,把車子還給我。

媽媽:可是,這是一個陌生人。我們以前講過,面對陌生人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反應比較安全?

樂樂:不要太靠近他們。

媽媽:對,要記得和陌生人靠太近不是什麼好主意。

樂樂:可是她拿了我的腳踏車呀!

媽媽:沒錯,如果有個陌生人拿了你的東西,你最安全的反應就是:咦,事情好像不是很對,然後走開,去找人幫忙。

樂樂:好比我可以對他說:喂,馬上放下我的腳踏車,可是如果他沒有放下我的車子,我就跑開,然後告訴別人嗎?

媽媽:沒錯,做得很好,這是更安全的方法。這樣媽媽也能放心讓你自己騎車去商店買東西。

樂樂:沒問題,媽媽。

想孩子遠離傷害,該先教會他如何面對危險【親子育兒】

小安想說:最好的避開危險、或是脫險辦法,不是把孩子圈養在你伸手能及的小範圍裡,而是多帶孩子出去天底下冒險、歷險。

就像動物世界裡的北極熊一樣,在冰天雪地中漫長跋涉,尋找食物,如果不能完成這段充滿驚險的旅程,活下來的機會十分渺茫。

我們人類同樣如此,只有讓孩子適度歷險,才能一步步瞭解自然法則與社會法則,在各種意外中保持冷靜,並迅速找出對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