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消費狂潮會不會迎來拐點?

因為受疫情的影響,很多行業損失慘重(比如餐飲、服裝、家電等)很多人都預測疫情後,即將迎來消費狂潮高峰。就算不消費,政府都會幫助大家消費,做好帶頭作用,前幾日重慶市長帶頭吃火鍋的新聞,昨日(3月23日),南京市政府採用多批次網上搖號方式公開發放電子消費券,在5天內帶動消費近千萬元新聞歷歷在目,也許正因為這樣讓商家意識到了真的消費狂潮要來了。

疫情後,消費狂潮會不會迎來拐點?

事實上真的如此嗎?其實不見其然,如果你說疫情後,很多人都會出去吃幾頓飯,理一次髮,買一件衣服,滿足一些自己正常的生活需求,這個我相信。然而他們並不是商家眼中的瘋狂消費,商家們要的是不論價格,不論需求,只要喜歡,隨心所欲滿足自己內心的一種訴求的報復性消費。

而且今年這個疫情結束不是那種戛然而止的結束,而是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就目前這個形式,說不定需要漫長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伴隨人的小心翼翼,例如:哪怕有一天權威人士說可以摘口罩了,我相信不少人還是會保留戴口罩的習慣,估計要半年時間人們才會慢慢從陰影中走出來。

就算在政府的刺激性消費大環境下,當人們的心理依賴和關注重心不在消費了,這種慾望和動力就會降低,所以報復性消費也只是一個時間段的熱衷。

相對於消費狂潮我更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這樣做:

1、關掉花唄,借唄

從開通花唄800額度到如今的2萬額度並不能證明自己消費力強,這隻自己每月消費額度升高的一個體現,有時候還深深的陷在裡面無法自拔,消費慾望會越來越大,對自身的真實經濟水平也越來越不自知。每個月還完花唄所剩無幾,再也不想經歷這樣的痛。

2、月月強迫自己留有存餘額

現在每個月都會強迫自己存下來當月收入的20%,拿去定投或者買基金,現在每天能收入大概30塊錢。長期攢錢,就會有一筆小小的積蓄,說白了,這就是你的底氣,可以相對自由選擇的底氣。

疫情後,消費狂潮會不會迎來拐點?

3、做到理性消費

很多人對“非剛需,沒多大用”的東西都熱衷,這也許就是所謂的精神需求,所以我們看太多淘寶直播,因為狂熱的直播間氣氛留給你的決策時間太少了,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知道到底自己需不需要這個東西,就條件反射跟著搶了。所以我們要學會磨滅衝動消費熱情。理性消費

也許災疫結束之後,報復性消費並不太顯著,但人們對自己的錢財規劃觀會變一變,從長遠來看對消費能力提高反而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