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星巴克、瑞幸都卖的挂耳咖啡,是不是创业的最佳机会来了?

万万没想到,疫情下拯救咖啡馆的是一包挂耳咖啡。

长沙一家叫仰望咖啡的品牌,两个月卖500多盒,平常一个月卖不到几盒; 北京的Flykoi coffee,一天卖2000-3000元,比平时多4倍;山东的蓝莲咖啡,通过朋友圈一个月卖了700包挂耳咖啡。

最近两年,星巴克在卖,瑞幸在卖,雀巢也在卖。 还有三顿半,靠小罐子成了新晋网红品牌; 捌比特咖啡,13个人一年卖1200万。

种种迹象表明,挂耳咖啡正是一个热门品类,未来前景可期。

如何让人们方便快捷地喝好咖啡,一直是咖啡行业的伟大命题。

最早有速溶,快捷但牺牲了品质,但这并不妨碍雀巢成为第一大速溶咖啡品牌。特别是在没有咖啡文化的中国市场,雀巢表现更优秀。大家喝起速溶来,比现磨咖啡都得劲儿。

雀巢、星巴克、瑞幸都卖的挂耳咖啡,是不是创业的最佳机会来了?


但是品质是每个人都想追求的,以前是穷没得选,现在有钱想要更好的。

于是有了各种精品速溶、胶囊咖啡、挂耳咖啡等等,品质上去了,便捷性也不差。当然,价格也上去了。

挂耳咖啡是日本UCC公司在2001年发明的,就是将咖啡粉装在无纺布或棉纸的滤包里,然后挂在杯子上,直接用水冲泡。

雀巢、星巴克、瑞幸都卖的挂耳咖啡,是不是创业的最佳机会来了?


所以它只是一种形式,里面装的咖啡粉如何,才是决定品质的关键。 为了方便描述,挂耳也好,精品速溶也好,冷萃咖啡也好,胶囊咖啡也好,还是其他奇奇怪怪的,我们这里都只说挂耳咖啡。 它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让你方便快捷地喝上一杯好咖啡。从商业角度来看,都是消费品,它们的逻辑都是相通的。

目前,在天猫上卖得好的品牌有三顿半、雀巢、UCC、柯林、隅田川等等,单包价格大多3块多到4块多不等,单包重量7-10克都有。雀巢的速溶咖啡一包差不多1块钱,价格差了2-3倍。

雀巢、星巴克、瑞幸都卖的挂耳咖啡,是不是创业的最佳机会来了?


至于利润,差别就很大。消费品的包装、咖啡豆、生产工厂、采购量、库存周期等等都与成本有关。大品牌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采购量大,能做到较低的成本;小品牌咖啡豆上下功夫,用些劣质豆,混一起打成粉,谁能分得清,再说了有几个人喝咖啡真能喝出好坏的,这样一来成本自然就低。

所以利润这事儿不好说,也说不清。 供应链造成的成本差异有多大,看个鲜明的对比,日本市场和中国市场。 日本市场的挂耳咖啡的供应链非常成熟。 日本石光商事的一家工厂年产2亿包,产能供给中国,一年的销售都没问题。 人家能做到一包只赚1日元,2亿包也有2亿日元的利润,这就叫量大从优。 中国的供应商敢这么做,那绝对赔本。 有供应链支持,日本超市卖的挂耳咖啡,比国内的生产成本还低。 你说气人不。

这一波挂耳咖啡潮兴起,踩中了两个趋势,一个是 消费升级 ,另一个是 瑞幸咖啡的快速崛起。 消费升级自然不必多说,是大趋势。 消费升级不是升级原来那群消费者,而是升级新消费者,也就是年轻人。

老大爷喝惯了10块一瓶的二锅头,能买你20块一瓶的江小白?喝惯了3块一瓶的可乐,能买你6块一瓶的气泡水? 偶尔尝个鲜可以,但是要经常买,他嫌贵,舍不得。 对年轻人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

雀巢、星巴克、瑞幸都卖的挂耳咖啡,是不是创业的最佳机会来了?


第二是瑞幸咖啡快速崛起。瑞幸用实际行动给投资人、行业都上了一课。 原本咖啡行业没什么波澜,星巴克稳坐老大位置。 放狠话的很多,但没有一个能成功,行业里都见怪不怪。

雀巢、星巴克、瑞幸都卖的挂耳咖啡,是不是创业的最佳机会来了?


瑞幸一出,惊天一声雷,创业者、投资人纷纷躁动不安。 投资人也想分杯羹,投瑞幸没机会了,找找行业里还没有其他不错的项目,投个老二出来也不错。 创业者眼见机会来了,前有瑞幸教育了用户,后有投资人爸爸有撒钱冲动。 再学瑞幸开店是没戏了,那就只有找找咖啡行业下的其它细分市场,或许有机会。

有人说,瑞幸教育起的咖啡用户,正在被其它品牌收割。 这 么看瑞幸还真是伟大,让用户买到便宜,行业获得增量用户,投资人赚到了钱,最后去美国股市 霍霍他们。

这些新兴品牌怎么做呢? 答案是迎合年轻人。 年轻人要什么,要酷,要潮。

那就: 包装要酷,反正是你没见过的; 营销活动要酷,进最高端的Mall,占最显眼的位,做闪亮你双眼的快闪; 广告要酷,请你最喜欢的爱豆来代言; 门店要酷,掏出手机拍照就够了; 品牌故事要酷,站在年轻人的角度,讲一个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故事... 至于所产生的成本,加进价格里就能赚回来。

只要品牌吸引到人,一切都不是问题。 这些新兴消费品牌,核心壁垒就是品牌。 产品从来没有技术门槛,随便找家代工厂就能生产出咖啡,但不是人人都卖得好。

卖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讲什么故事。

雀巢、星巴克、瑞幸都卖的挂耳咖啡,是不是创业的最佳机会来了?


你看三顿半在成为爆款之前,做过挂耳咖啡,做过冷萃滤泡咖啡,都没有火,第三代做了小罐子的超即溶咖啡,这个小罐子和超即溶给用户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

首先,用小罐子来区别其它速溶咖啡,心智上形成差异化;其次,新定义的超即溶,与速溶区分开,同样是差异化。要卖出普通速溶3-4倍的价格,就不能让用户与速溶作对比,一比就完了。

所以要在同质化严重的品类中脱颖而出,要做的差异化不是产品口味上的差异化,而是在消费者眼中差异化的自我表达,再把品牌与自我表达强关联。

还有钟薛高、三顿半、简爱、元気森林、王饱饱等,都是类似的打法。

那么现在挂耳咖啡还有机会吗?大公司吃肉,我们跟在后面喝汤行不行? 机会肯定是有的,但 建议 还是不要跟风。 做消费品和开一家咖啡馆的逻辑完全不一样,咖啡馆的竞争半径也就周围3公里,最多5公里; 消费品的竞争半径是全中国。 像咖啡这种口味同质化严重的品类,最后肯定是几家大公司垄断市场。 能喝上汤的小公司,也是做得早,跟着第一波趋势做起来的。

留给普通创业者的,不是跟着大公司去farm,而是去当一个开荒者。 从那些已经老掉牙,几十年都没有革新过的品类里,找到一个你认为有机会的,复制这些新晋网红品牌的打法,去创新。 只有做某某品类的三顿半,某某品类的喜茶,你才有机会,而不是咖啡界的某某牌。 但是开荒是成功率低、投入大、高风险的事儿,就得靠搏。

有句话说得好,你不能对未来看得太明白,那样你赚不到钱,因为任何行业看长远都是悲观的。但你也不能看得太浅,那样你迈出第一步就会摔个跟头。要看得恰恰好,保持对未来的信心刚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