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滬“公”“民”同招 民辦校掐尖告終

民辦學校擇校熱,在江浙滬一同轉涼。

日前,長三角地區江浙滬三地同時發佈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入學新政,將在幼升小、小升初階段全面落地公民同招、民辦超額搖號。

新政全面落地後,意味著民辦學校通過掐尖招生提高升學率打造品牌的法子,再也玩不轉了。

落地

3月11日,上海、浙江、江蘇三地教育部門公佈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均明確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

綜合江浙滬三地的政策,2020年民辦學校招生政策主要變化有三:不得跨域招生、公民同招、民辦超額搖號。

相較於江蘇、浙江兩省需要下屬各市分級落實,上海作為直轄市,已明確了日程安排表以及中小學報名入學流程,給出的政策最為具體。

上海的政策還要求民辦學校在招生簡章中公開“三個承諾”,即不提前組織學生報名或變相報名,不舉行任何形式的測試、測評、面試、面談或調查,招生錄取不與任何培訓機構掛鉤。

此次江浙滬三地關於民辦學校的招生政策,也是對2019年印發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 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的落實。

這一文件由國務院在2019年6月23日印發,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第一個聚焦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文件。

而在更早之前,教育部即發佈了《關於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均強調了公民同招。

作為中國教育發達地區的長三角,江浙滬的同步行動,無疑是對近年來擇校、掐尖、學業負擔進行的一場源頭整治,示範效應顯著。

江浙滬的義務教育均衡水平,不僅國內領先,而且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去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結果(PISA)公佈,我國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全部3項科目均排名世界第一,被稱為“首都+江浙滬包郵區的強強聯合”。

當義務教育基本完成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便成為追求的重點。

癥結

在一些教育資源富集、競爭較為激烈的地區如江浙滬,“公退民進”的現象已不新鮮。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試就近入學在各地逐漸落實,公立學校篩選生源的程度大幅降低。但在公立學校之間、公辦校和優質民辦校之間,還存在明顯的辦學質量差距。公辦不擇校,擇校去民辦,一些地方興起了民辦擇校熱。

民辦擇校熱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民辦校提前掐尖。在掐尖過程中,多輪筆試、面試、體能測試等成為公眾持續熱議的話題,生源搶奪戰引發了家長持續升溫的擇校熱焦慮,強校更強弱校更弱讓教育陷入怪圈動搖著教育公平的天秤。

與此同時,民辦校經過多年建設,通過篩選優質生源逐步提升升學率,建立起了品牌知名度。

然而,民辦校的升學率和知名度,並不意味著民辦校擁有更高的教育質量,因為升學率還倚賴搶生源和應試訓練等手段。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研究分會副會長馬學雷指出,大家都明白好學校、好老師都不如好學生,也都習慣於把提前、跨區域、選擇性招生作為循序漸進辦好學校、樹立品牌的重要手段。

南京民辦教育協會會長田寧也表示,個別民辦學校千方百計追尋對自己學校生存、發展有利的政策,站在自我立場上投機辦學,於是就產生了搶優質生源、掐尖招生等行為。有好生源,就出好成績;出好成績,就有好生源。

轉變

公民同招、民辦超額搖號全面落地後,通過掐尖招生提高升學率進而樹立學校品牌的方式已不再可行,民辦學校需思考新的出路。

馬學雷認為,民辦搖號100%的政策,對於通過優質生源打出品牌的民辦校,無異於抽薪止沸。

而當搶優質生源行不通後,民辦學校要保持競爭優勢,勢必要轉向培養優質生源。

田寧指出,改革舉措落實後,將會給民辦學校進行一次重新洗牌,會讓廣大民辦學校靜下心來,真正按照教育規律,培養好每一位學生。

那麼,民辦學校與公立學校相比,學生培養質量的競爭優勢在哪裡?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在新時期,要解決受教育者日益增長的接受好教育的需求與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僅靠公辦學校是不現實的。

在教育普及化時代,民辦教育作為公辦教育的“補充”作用在下降,但是從教育的多元化、個性化角度,民辦學校可探索不同的辦學模式,以此滿足受教育者的差異化選擇。

根據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8.35萬所,佔全國比重35.36%。毋庸置疑,民辦學校目前已經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次上海針對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入學政策的解讀中,也就如何支持民辦校發展給出了方向:在特色建設上,支持民辦學校開展特色學校、特色項目、特色課程等軟硬件建設。

究其根源,我國一些地方出現了民辦擇校熱,出於整體義務教育資源還不均衡。公民同招,則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創造了更好的外部環境。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顧建軍指出,此次招生入學制度的規範,並不是降低教育的現代化發展水平和教育的發展質量,而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實現教育的高質量公平,促進學校的內涵發展和特色個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