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同招,民辦學校如何應對?

近日,上海、浙江、江蘇三地教育部門公佈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均明確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同時,從今年起,義務教育階段特長生招生也將全部取消。

在實施“公”“民”同招電腦搖號招生後,民辦學校如何才能在不選生源或曰不拔尖的情況下辦出特色而在學生和家長中仍然享有良好口碑的問題,是這一次招生改革的焦點問題。

從“選好學生”到“教好學生”要跨越的實在是一條常規教育難以跨越的教育理念鴻溝——沒有差生,只有差異生;沒有平庸的學生,只有平庸的老師。

事實上,每個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擁有自己獨特的智能強項,智能之間的不同排列組合顯示出個體間具有能動性的智力差異。

傳統智力理論認為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是以這兩者整合方式而存在的一種能力。於是乎,“差生”的概念便這樣錯誤地產生了。

20世紀80年代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定義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決問題並有所創造的能力,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八種主要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於是乎,“差異生”的概念便這樣正確地產生了。

“差生”與“差異生”是兩個決然不同的概念:前者貶義,後者中性。

一個看不到學生之間差異的教師肯定是個庸師,“公”“民”同招電腦搖號招生而民辦中學失去所謂“優質生源”的背景下,第一件要務是清除那些只會打題海的庸師,蓋因“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那麼第二要務呢?

簡而言之:把握好三要素。私塾教育有兩大特點:其一,因材施教;其二,小班化。

就“因材施教”而言,必須超越常規主課與副科的概念而與“多元智能理論”的“八種主要智能”接軌;就“小班化”而言,必須從形式走向內容而遠離數字遊戲,在基礎設施建設、課堂教學環節、班集體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綜合的科學配套。

在吸取傳統私塾教育兩個優點的基礎上,還務必實行走班制:“不把學生固定在一個教室,或根據學科的不同,或根據教學層次的不同,學生在不同的教室中自由流動上課。”

“走班制”在國內緣起於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發布的《關於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系高考變化導致的高中教學方式變化的衍生物,能較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選擇權,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於增加學生們的主動學習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其實,“走班制”教育發達的國家早已有之。美國為世界上最早運用這種教學方式的國度,幾乎所有公立、私立、特許中學的8至12年級都採用:“上課的教師和教室固定,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興趣選擇適合的班級上課;不同層次的班級教學內容、作業佈置、考試難度不同;學生獲得的學分也不一樣。”

竊以為,民辦中學只要牢牢把握“因材施教”“小班化”“走班制”三要素且有機結合,就一定能打破社會上那種由來已久的預言:“民辦學校一旦失去了優質生源,必將難以生存!”

要知道,真正的“特長生”不應該是你通過優先“招生”而“搶”來的,而應該是你經過對學生的有關“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諸智能的分類開發教育而有的放矢地自己培養出來的。

“公”“民”同招,民辦學校如何應對是一種高層次的教育智慧,估計大多數靠“掐尖”過教育好日子而固步自封的民辦學校從此將一蹶不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