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欺楚,真的只是憑他三寸不爛之舌,還是別有原因?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勝數。”這句話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痛苦的時代,但同時伴隨著霸主的迭起,百家爭鳴之下又讓這個時代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絢麗的篇章,不同的思想在這個時代碰撞,為綿延數千年的中國文化奠基。而在這個群星璀璨的時代,也留下了無數令後人銘記的名字。今天月半叔就來說說其中這位縱橫家的代表張儀的故事。


張儀欺楚,真的只是憑他三寸不爛之舌,還是別有原因?


張儀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縱橫家之一,本是魏國落魄貴族出身,但在魏國不受重用。最終輾轉來到秦國,並且在這裡一展抱負。他輔佐秦惠文王奠定了秦國在戰國七雄中的霸主地位,其一生都在為秦國的強大而奔波。而關於張儀在歷史上有著非常多有趣的小故事,其中“張儀欺楚”最為著名。


張儀欺楚,真的只是憑他三寸不爛之舌,還是別有原因?


說是當時六國合縱對抗秦國,雖然強大但是雙拳難敵四手,其中尤以齊楚兩大國的聯盟讓秦國感到頭疼。面對這個情況,張儀謊稱自己被秦國驅逐避難到楚國。當時張儀已經名滿天下,且戰國時期各國之間重臣遊走是非常常見的事情,正因如此楚王對於張儀自然是倍加重用,甚至還把楚國相印給了他。這時張儀提出了一個提議,就是如果楚王跟齊國斷絕關係,他可以去勸說秦國割讓六百里的土地給楚國。


張儀欺楚,真的只是憑他三寸不爛之舌,還是別有原因?


楚王聽完這件事自然非常的高興,他很快就斷絕了跟齊國的盟約,但是這時張儀卻說,秦國只有六里地可以割讓給楚王,這自然是讓楚王大為惱火,他舉兵攻打秦國但慘遭大敗。之後雙方議和,秦王提出雙方換地的要求,用一塊貧瘠的土地來換楚國的肥沃之地。但楚王因為太過於痛恨張儀,他表示不換地,我用地換張儀。


張儀欺楚,真的只是憑他三寸不爛之舌,還是別有原因?


面對這個請求,秦王非常想要答應,但是他也愛惜張儀這個人才。張儀看穿了秦王的心思最後,他讓秦王用自己去換地,他自有脫身之策。到達楚國後張儀立刻被囚禁了起來,但是張儀對於楚王非常瞭解,他知道這位楚王耳根子軟,寵愛妃子鄭袖。於是他派人買通了鄭袖,在她耳旁風的威力下,張儀安然無恙的回到了秦國。


張儀欺楚,真的只是憑他三寸不爛之舌,還是別有原因?


“張儀欺楚”的故事在歷史上非常的有名,這個故事主要是說明張儀的狡詐和楚懷王的愚笨。但事實上這件事還有著非常多的原因。楚懷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執政的初期任用屈原等人,曾經擊敗了強大的魏國,消滅了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越國。在戰國七雄中,楚國的國力是非常雄厚的,楚懷王也有吞併天下之心。


張儀欺楚,真的只是憑他三寸不爛之舌,還是別有原因?


而在他的面前有兩個最大的敵人,齊國和秦國。作為楚懷王其實他的目標就是在這兩個潛在敵人中尋找一個更加靠得住的盟友,然後集中實力大敗另一個。而齊國在不久前名義上幫助燕國平定“內亂”其實是趁機大肆殺戮和掠奪的行為,讓天下不齒。這樣一個剛剛背信棄義的人實在讓楚懷王感到危險,而張儀的出現帶來了秦國的善意,這才是讓楚懷王動心的原因。總的來說,正是因為張儀有著敏銳洞察力,洞察了人心,才有了“張儀欺楚”的結果。


張儀欺楚,真的只是憑他三寸不爛之舌,還是別有原因?


伴隨著影視劇《大秦帝國縱橫》的前幾年熱播,很多人對於張儀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有了更多的瞭解和認識。在不少其他類型的文藝作品中,張儀的形象也逐漸多了起來。在最近火爆的《三國志14》中張儀就是遊戲中的古武將之一,智力和政治屬性都非常高的張儀不但是遊戲中內政的一把好手,更是論客的技能成為了玩家們玩外交戰的關鍵人物。


張儀欺楚,真的只是憑他三寸不爛之舌,還是別有原因?


而在將歷史中數百位名臣宿將匯聚一堂的《夢想帝王》手遊中,張儀也是頂尖的智力型武將。同時為了凸顯歷史上張儀出眾的口才,在遊戲裡他有一個特殊技能“挑撥”,這個技能可以降低對手名將的忠誠度。由於在《夢想帝王手遊》中有著獨特的"唯一名將"設計,每個名將不但在服務器中都只有一個,玩家們的獲取難度很大,因此張儀這樣能夠降低名將忠誠的技能,讓不少有頂尖名將的玩家心驚肉跳。


張儀欺楚,真的只是憑他三寸不爛之舌,還是別有原因?


張儀作為縱橫家,他在戰國時代遊走在各個勢力之中,利用自身能言善辯的本事來挑動,各國之間的矛盾。但這其中也並非只有他自身的聰明才智,戰國時代征伐不斷,邦國之間沒有信義可言的環境也是巨大的因素。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成就了張儀,而張儀也用自己的才智為這個時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