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而为人,却活成了附号

我生而为人,却活成了附号

我不能指望成为什么

但我在我内部有这个世界的全部梦想

一一《想像一朵未来的玖魂》佩索阿[葡萄牙诗人]

我生而为人,却活成了附号


当读完威廉•沃顿(美)的长篇小说《鸟人》的最后一行文字并合上书本后,一只栖息在我头脑中的鸟忽然拍打着翅膀,一飞冲天。它在天空中自由的滑翔着,阳光洒在双翅上闪闪发光。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这部小说充满了超现实魔幻主义的特征。在作者笔下,当下与回忆、现实与梦境、白天与黑夜互相交织,为读者展示了一个荒诞离奇、虚幻恍惚的世界。

小说的主人公博迪从小就渴望像只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他不仅痴迷养鸟,解剖不幸死去小鸟的身体以了解飞行原理,还穿上亲手制作的翅膀企图遨游蓝天。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舒展着胳膊,从高耸的油罐上飞向大地。在白天的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普通中学生,拒绝了性感少女的性暗示;而在夜晚的梦境中他却成为一只真正的鸟。不仅能够飞翔,还与雌鸟结为夫妻生儿育女。当他被人当作疯子送进精神病院后,每天仍以鸟的姿态生活在牢笼里,内心里却从来没有失去对飞翔的渴望。

如果作者在被人们称之为“鸟人”的博迪身上,寄托了人类最高精神层面上对理想和自由的追求。那么,读者在小说中的另外一位主人公艾尔身上则能隐隐约约的找到某些自己在青春期的影子:叛逆、热爱运动、热衷追求女生、藐视权威。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虽然也渴望飞翔,却能分辩出现实与梦幻的区别;虽然也对生活不满,却能伪装自己。这多么像成长过程中的我们。

在阅读过程中,我总感觉到有只潜伏在身体里的鸟飞离了出去,在高空中审视自己。作者威廉•沃顿通过自己虚构的“鸟人”看似与主流风尚格格不入的疯狂行为,嘲弄了人间的猥琐、平庸、顽劣和畏惧,将人应有的疏狂、朗然之气弥散在小说之中。

比起我们麻木模糊的视野,“鸟人”的视角显然看得更远。虽然他永远不可能让自己的身体像一只鸟那样真正的飞翔起来,但他的内心里却拥有这个世界的全部梦想。从另一种意义上讲,“鸟人”的疯狂行为也是对平庸和虚无的反抗。人从出生开始便被性别、姓氏、户籍和外貌等各种符号所禁锢。很多人活着为了避免空虚和伤害,便拼命的迎合潮流,成为生活的附庸。而另外一些人就像“鸟人”那样主动远离主流和边缘化,结果却成了众人眼中的疯子。而真相却是:大多数人都陷入了人生的虚无和渺茫之中,而好像疯子的人虽然并无法彻底解决精神危机,但他却能够确认自己生活的意义。比如,小说中的“鸟人”博迪。


我生而为人,却活成了附号


就像艾尔对“鸟人”的评价,渴望飞翔,灵魂能像一只鸟从身体里破壳而出的人,通常不会有害怕的事,你根本不可能让他做不乐意做的事,想伤害他可没门儿,好像他根本感觉不到伤害他的事的存在。在你面前他也许卑微如鸟的蹲着,双手交叉于胸前,但他的视线却能穿越你强壮的身体,投向广阔的蓝天。

与失去天真无邪,整日沉湎于酒色,寻欢作乐或在生活中沉沦的人们相比, “鸟人”博迪安静自持却也不乏智者的快乐。他每天与自己的鸟在一起,仔细观察每一只鸟的出壳、成长、飞翔、交配、繁殖,并学会了与鸟的对话。面对生活的不如意他不是抱怨,而是将一切不利和困窘转化成有益于让生命丰富充实的行为。

人作为万物之灵,却不会像鸟儿那样飞翔,不如风儿那样直爽,不像小溪那样很少忧伤,也比不上春天的花朵,可以勇敢的恣意开放。但这还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总是没完没了地去做一些叫人生被赋予某种意义的荒唐事,失去了对心灵自由飞翔的渴望,而成为某种符号。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通过艾尔之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以及处在战争中心的普通士兵对活下去的渴望。


作为一部超现实主义魔幻小说,《鸟人》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却没有这类作品惯用的夸张和华丽用词,以及对异乎寻常情节的刻意追求。即使在塑造博迪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时,也是采用了对话或日记体似的平淡语言。这也许正好体现了魔幻小说“变幻想为现实而不失其真”的本质特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