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内阁制究竟错在哪里?

内阁制是明朝极富特色的政治制度,朱元璋终结了丞相制度,子孙也无法恢复丞相制度。因此沿着朱元璋的政治思路逐步完善了内阁制度,设了内阁大学生办理政务,后来入了内阁的大学士就被视为明朝的丞相,称为位极人臣。但这个内阁制度和丞相制度有什么不同呢?很多历史专著因为历史学大师因为没干过行政,搞不清楚这两者的不同,变成了死抠字眼。


丞相制度是酱紫的:1.某部、某省因某事出公文向上级请示,2.公文呈递丞相府,3.丞相阅读,提出分办意见,4.小事情,丞相可以定夺,于是下令某部某省按丞相指示办理,而大事情,丞相不敢决策,选择上奏皇帝,提出建议,由皇帝定夺。至于事情是大是小,由丞相自行判断了。


可以看出,丞相的权力是相当之大的,他可以自主决策,甚至架空皇帝,这自然会引起皇帝的警觉和不满。


但是内阁大学生办文则不同,内阁办事制度是酱紫滴:1.某部,某省因某事出公文,2.公文呈递皇宫,太监收文,登记,送呈皇帝,3.皇帝阅,签批:”已阅,呈内阁办理。(可附办理意见,可不不附办理意见“4.公文转送内阁大学生,5.内阁大学士办理,提出办理意见(票拟),6.送皇帝御览,7.皇帝参照内阁票拟意见下令某部某省按皇帝指示办理。


公文办理过程中,插入皇帝过了一手,内阁大学生无权自行处置。这一来就内阁大学生想要像丞相那样截获公文、欺瞒皇帝的风险系数直线上升,(皇帝大大的“阅”字写在那里呢!),明朝皇帝应该可以安心了。


有人会问,那么既然皇帝已经阅读了,为何不直接办理,还要在大学生那里倒腾一下干嘛?这和公文的数量庞大有直接关系,从量变到质变,公文实在太多了,皇帝无法做到每份公文细看、思考、研究,只能大概看个标题然后就匆匆转大学士阅读,帮忙处理了。


这么一倒腾可以减少皇帝阅读强度,而且有经验丰富的大学生办理,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工作失误。但是这么一倒腾也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处理流程延长了,时效性变差了,二是皇帝被推到一线办文,失去了宝贵的生活空间。对于比较恋权的皇帝,比如朱元璋、朱棣、朱由检(崇祯)来说,没太大问题,但是皇帝也是普通人,他也有生活的需要,大量的精力被牵扯到繁重的抄写中,对他是一种折磨,也就有了后来的秉笔太监专权,


所以在我看来,内阁制度虽然抑制了丞相专权,但是却造成了更大灾难性后果,那就是士气不弘毅,没有担当。


虽然明朝也出一批贤相(徐 阶、高拱、张居正等),但是比起唐朝的贤相给人感觉猥琐了些,因为明朝的大学生名分不正。


明君贤臣需要互相信任的,内阁体制其实很糟糕。清朝虽然继承了明朝糟糕的内阁制,但是它有个很奇特的解决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