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行:发现一个未知的自己》-如何转变职业生涯(下)

人们之所以转变职业生涯失败,并不是因为害怕改变、缺乏准备,绝大多数情况也并不是因为缺乏改变的动机,而是在运用传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在具体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新工作的时候出现了问题。转行并非换个工作那么简单,而是意味着自我的重塑。

我们在上一篇里提到了,一个人有了想要改变的想法,大抵会去尝试着厘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来明确职业目标;然后将自己的兴趣、技能与经验相结合来确定职业发展策略;接下来,再根据思考采取实际行动,实施计划;当然,这其中可能会找一些信得过的人帮我们出谋划策,比如职场先烈、父母长辈和同学朋友。

作者认为,这种传统的“先计划,再行动”的策略看上去还挺有道理的,也会让人安全踏实。但在具体操作上可能会导致我们一无所获,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也会将传统策略的思维误区以及如何更新思维模式对照着看一看:

《转行:发现一个未知的自己》-如何转变职业生涯(下)


1、了解自己 VS 创造实验机会

我们大多数人经常会被教导说,在改变职业生涯之前,先要了解自己。需要对自己的性格、能力、看重的价值进行梳理和分析。但作者提到说,在第一步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一个错误的概念——那就是人们认为有可能发掘“真实的自我”,而且只要发掘出了“真实的自我”,最终就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但实际上,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黑兹尔·马库斯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可能的自我”。什么是可能的自我呢?就是你对自我所希望,所预期,所恐惧。

对于“自我”的概念,从古至今便有不同的视角和阐述。佛家有三毒“贪,嗔,痴”,“贪”指的是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嗔”指的是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痴”指的是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此三毒身心俱害,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论语·子罕》篇曾曰过的儒家君子之道也有三,分别是“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讲的是待人真诚如己,有仁德的人的最高修为是不忧;不断求取知识,有智慧的人的最高修为是不惑;勇敢实践前行,勇敢的最高修为是不惧。对于“自我”的概念,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一个人的人格是整体运作的,才能够更好的面对自己的冲突。

而在西方心理学中,根据马库斯的定义,可能的自我是三我:希望我,预期我和恐惧我。希望我,是希望自己达到的自我;预期我,预期自己能达到的自我;恐惧我,害怕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自我。

我们由许多个自我组成,这些自我不仅由我们的过去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目前的环境以及我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恐惧。“真实的自我”植根于过去,而“可能的自我”则立足于现在与未来。一部分“可能的自我”通过我当前所做的事情和我们现在所在的公司确定,另一些“可能的自我”却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只存在于我们的个人梦想之中。

通过“可能的自我”的观念来反思传统职业规划的误区,我们会发现:我们不可能通过在头脑中思考、梳理、反复规划就能发现“可能的自我”,人们是通过实践来了解自己的。这里,让我想起著名设计大师山本耀司曾说过的那句,“根本没有所谓的自我。你要跟那些很强的东西,很可怕的东西和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

传统观念也会认为,痛苦是变化唯一的动力。之前一些来咨询的小伙伴,无论是内部转岗还是希望换个行业,多数是因为“受不了了”才会希望寻求改变。但在现实生活中,痛苦往往会导致我们行为的瘫痪,因为如果一上来就急于弄清真实的自我,这种对于结果的执着期待和对确定性的执着追求会导致多样性的丧失,在等待自己豁然开朗的过程中,很容易思考过度,导致认知资源的衰竭反而阻碍了行动,让机会从我们面前溜走。作者这里讲到一句话是说,“只有我们有了可以感觉、触摸和品尝到的诱人选项之后,才会真正地发生改变”。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能经常会听到身边人抱怨累、抱怨不受重视、抱怨没有价值感、抱怨领导不给力、抱怨行业发展前景不好,听到对方一万次提到想华丽丽的将公司炒掉,转身走人,去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时,但大多数的情况是,这些人依旧在眼前的苟且中徘徊。

大多数人都会幻想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也会列出清单,但最终却在数不清的可能性中茫然不知所措,因为他们并没有立即将至少一个选择带入到现实中进行考量和行动,创造实验机会。比如我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以兼职的形式试试身手,在周末时拿些项目来做;又比如可以尝试接一些临时的任务、在本职外开拓下其他领域来获得经验,培养技能,接触有趣的事情和有趣的人。“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这句话很好地表达了传统策略的第一个误区,也就是“了解自己,寻找真实的自我”。

2、找信得过的人参谋 VS 改变关系网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误区,也就是找信得过的人参谋。传统观念认为,当我们计划职业转型时,应当向那些最了解我们和市场的人请教。但事实则是,每当我们想要重塑自己新的职业身份时,最了解我们的人反而最可能阻碍我们,而不是帮助我们,因为他们往往会加强或是拼命保住我们想摆脱的旧身份。

这里,我就想到《做自己还是做罐头》这本书的作者哈克曾讲过一句话,2001年,在哈克考虑离开学院的专职讲师职位时,好多人都对他说,“不要那么冲动,多考虑一下比较好”;“现在外面景气很不好,还是留下来比较安稳啦”!哈克讲到说,有趣的是,在成长过程里,长辈口中的景气好像从来没有好过。其实,重点不是外面的景气好与不好,而是对大部分符合社会期待的人来说,“稳定与安全”是第一优先,冒险并不被鼓励,追求自己的梦想,也常常被警告。因为那些符合社会期待而活的朋友,心里也有蠢蠢欲动的梦想,如果他们鼓励我冒险,那么他们如何面对不敢去实现梦想的自己?所以,那些警告的话,其实是他们在对自己说的,是要阻挡他们自己的,而我,可以拥有自己的声音,拥有自己的选择。

所以,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曾经有过相同经历并了解自己方向的指引者。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弱关系链接,也就是跳出我们平时固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圈,去接触新的朋友,涉足未知的关系网络和专业的群体,大家一起抱团成长。同时,还可以寻找一位角色榜样,了解到未来可能的自我。

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些诸如“你都三十好几了,还折腾啥”、“好多人求之不得的生活,你还有啥不满足的”、“你这都是两个孩子的妈了,就别瞎琢磨了”类似的话时,希望我们不会被深深的影响从而止步不前。

3、追求一步到位 VS 为转变做出解释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第三个传统误区,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完成自我重塑是可以一步到位的——只要有了改变的欲望,只需做个决定就行了。

传统方法告诉我们,别用微小的、表面上的调整来愚弄自己,实际上,急切的、重大的改变会欲速则不达。一步一步地采取一些小的措施反而会使我们在重新界定自己的职业身份时,做到更加全面和更有依据。作者在这里提到一个数据,大多数职业生涯的转变都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这个轨迹很少成为一条直线——我们进两步退一步,最终驻足的地方会让自己大吃一惊。

转变职业生涯是一段漫长的过程,随着新的可能的自我逐渐形成而变得越来越形象、具体,它们会挤占旧有自我的空间,使得我们不得不开始对新旧两者进行一番比较,但我们仍然无法轻而易举抛弃过去的固有看法和观念。新的职业身份,我们需要为自己的生涯转变做出解释,创造出我们寻求变化的诱因,然后将这些事件串成一个有关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故事。每个转换过职业生涯的人都有一个在某时刻“顿悟”的故事,而这样的顿悟都是转变的结果而非转变的原因。

好故事来之不易。只有经过多次尝试和磨难之后,这种顿悟时刻才会降临。好故事又需要多次重复,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转变故事告诉大家,为转变做出解释,那么我们就能更清晰地说明自己的意图,从而争取到小伙伴们的支持。

我们来总结一下传统策略的三个思维误区哈,也就是刚才提到的“了解自己”、“找信得过的人参谋”和“追求一步到位”,以及成功转变职业生涯的三种关键做法“创造实验机会”、“改变关系网”和“为转变做出解释”的解读,我们看到“塑造职业身份”应该是一种实践,是一个对我们“可能的自我”进行测试、检验和了解的过程。当各种“可能的自我”漫无目的变来变去时,职业生涯转变产生的唯一途径就是把我们各种可能的身份变成现实,然后再不断地对这些身份进行锻造,直到我们积累的实际经验足够丰富,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更有决定意义的行动为止。

职业转型不是一个简单的用更好的新角色替换掉令人厌倦的旧角色那样直截了当的过程,也不是顺风顺水的一条直路。我们如果一开始就花太多时间,试图从内心找到那个确定的、一成不变的真实的自己来指导自己改变,只会适得其反,因为我们太执着于追求一个确定的结果,而进行自我改变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尝试多种可能性。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作结,对比传统策略“先计划,再行动”的思路,非传统策略“先行动,再计划”的思路恰恰提倡的是一种试错,一种重塑自我的过程。它告诉我们,现在,此刻,重新启程,我们需要先做后想!

《转行:发现一个未知的自己》-如何转变职业生涯(下)


我是子曰冰语,是在行等多个平台的认证顾问,擅长从职场人的情绪入手,支持来访者提升生涯决策力。同时也是一名青少年生涯导师,擅长激发孩子内驱力,发挥出他们真正的热情和优势来。欢迎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成长话题。

\u00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