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区区几万人的落后的游猎部落征服的明朝真的很有骨气么?

沈静轩


明朝并不是被东北的渔猎民族所征服的,而是被自己的百姓所推翻的。人民群众心里都有秤,哪怕明朝被吹的有多好,什么得国最正,什么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哪管你是谁?天王老子也要反了他!

明朝后期的腐败和土地兼并已经压的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天灾只是导火索。朱明王室自己过得逍遥自在,哪里会管老百姓的死活。所以明朝灭亡是天意,它不亡,天理不容。


百胜军节度使


孙传庭退守潼关的时候只剩下残兵败将几千,孙传庭誓与潼关共存亡:“若贼已进关,则西安靡沸,秦人尚为我用乎?”,后来李自成以佯败引诱孙传庭出关追击,李自成乘机进入潼关,孙传庭死于乱战,其夫人带二女三妾自尽,八岁幼子翻墙逃跑,被老翁收养。可见《流寇长编》。

李自成进京以后,有不少士大夫都选择了杀身成仁,以身殉道,可考至少有勋贵六人,文臣二十三人。比起满朝文武,这个数字确实不多,但不能说没有,如刘文炳全家都自焚而死,其祖母九十余岁,投井而死,又如大学生范景文,题绝命诗“翠华迷草路,淮水涨烟澌”后自缢,被家人救下,又投井而死。

大明有铮铮铁骨,也有卖国求荣的汉奸。自古以来就义的人不是很多吗?

这样的大明有没有骨气啊。


好奇观古今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这个疑问是怎么研究也搞不明白的事。有很多不为当时的人了解的原因。这可以被理解为国运。比方当时适逢小冰河期 气温低,对农耕文明打击最大,李闯入京前后,北京瘟疫泛滥…有时候不得不说有一些非人力的资源存在,比方国运。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女真人整合了北方的双元帝国,征服漠南蒙古。只要整合了这个区域,通过一点击破长城,进而北京华北。天下就可文鼎。契丹完颜女真蒙古的路是现成的。满清是最后集大成者,最后的历史机遇留给了满清。


一夫壹历史


这是一个“区区几万人”捡漏的过程,明朝对这帮人太仁慈了,要不然现在就不会有你这样的声音了。


青山绿水边依依双生草


骨气什么叫骨气?古王朝是一家天下,根本与百姓无关。一个只顾自家享受,不菅天下百姓死活的王朝,灭亡是其唯一的归宿,老百姓不会为其卖命。


陈永金


何为骨气?很多人说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割地,不纳贡,不称臣”,这正是明朝骨气的体现。然而 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明朝也如同历朝一样,并不存在特别突出的骨气。

天子守国门,一般指的是朱棣在靖难之役后,迁都北京,而且朱棣的主要目的是由于其势力在北京,迁都北京有利于统治的巩固,有人说北京是抵御蒙古的前线,但是英明雄武的朱棣五次深入蒙古,此时明朝的国界根本不在于北京,何来天子守国门,就是在土木堡之变后,北京也不是一线国门,英宗被俘,也能被说成清新脱俗的“北狩”。

君王死社稷,除了崇祯皇帝,明朝哪个皇帝是死于社稷?然而崇祯在面对女真进攻时候,三次计划南迁,一次派杨嗣昌去议和,一次派陈新甲去议和,最后让内阁提议南迁,结果没人愿意担南迁责任,崇祯跑不掉了,才死于社稷。

不和亲,然而朱元璋、朱棣都有朝鲜妃子,朱元璋朱棣为了争取朝鲜势力从元朝倒向明朝,主动提出和亲政策,《朝鲜太宗实录》记载的明明白白,何谈不和亲?

不割地,就不说为何明朝从朱棣那么大的面积,变的放弃漠北,放弃安南,放弃辽东了,澳门台湾难道不是割地吗?

不纳贡,明朝确实不纳贡,但“抚赏”政策与纳贡无异,抚赏的多,人家就快活,抚赏的少,人家就要打你。

不称臣,明朝也确实不称臣,但众环中国那么多大一统王朝,除了宋朝,哪个王朝称臣了?不称臣就骄傲了?


所以不要单独拿出明朝说什么骨气不骨气的,明朝也就是一个正常的大一统封建专制王朝,开国都是很有骨气的,后代不争气,何谈有骨气。


曹老师xixi


自古至今,对外战争实际上都是内部政治的延伸,攻守交替或易位,正是这种延伸的结果。

中国古人认为“夷狄畏威而不怀德”,所以处理对外关系的准则一向是“王霸并用”,在强盛时以霸道威慑为主、以王道教化为辅,在国力不济又面临外部威胁时,就隐忍待机,对外以和平仁义的王道示弱。除了这个贯穿整个中国历史行为模式外,决定对外攻守的在于两个关键:一是实力,二是主导者思维。

唐朝是军功门阀建立并统治的国度,以武立国、崇尚进攻,实力成为攻守选择的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