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心学大师王阳明能学到什么?

科学的元宝


王阳明心学经典四句教,也就是心学四诀。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第一句是世界观,第二句人生观,第三句是价值观,第四句是方法论。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实现三观呢?也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格物是方法论,也就是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在实践中找方法来实现人生三观。那么理就在自己内心,万事万物归根于向内求,向外求即是索取,修心养性激发内心的良知,即品德修养,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表现,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格物致之,实现万事万物的三观。


易决策


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是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之人。跟先生能够学到良知之学。能够学到学会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即“心即理”的向内求还是向外求的哲学命题。也包含“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和“致良知”的方法论以及“亲亲仁民”的民本论。

我们通过学习王阳明心学,还能懂得圣人可学而至,知道阳明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知道要有远大志向、勤学、改过和责善。

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修炼强大内心,关键在事上磨。能静亦定,动亦定,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还能学会变通。

从阳明先生身上能学到他那种面对艰难困苦乐观面对,不为所动的自强不息精神。无论身处逆境、困境、险境、遭陷害、遭妒忌、、被误解均能泰然处之,无所畏惧。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还有他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心,为百姓平安、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呕心沥血。更时刻不忘教化黎民百姓的社会责任担当精神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和至道


王阳明先生是历史上最被低估的一位圣人。

人活一世就像一个人学习武功一样。

释迦摩尼看到人们整天胡乱比划,于是想告诉世人心法。但很少有人听懂。

老子说那个心法玄之又玄,说了你也不信,我还是告诉你个基本招式吧,如何下蹲,如何跳跃。

孔子想依世人的根性不一不可能都学会心法,我还是教他们什么是正确动作吧,这样虽然他们不知道自己练的什么功夫,但从大体动作上不至于是错误的。

王阳明想孔子的示范动作是对的,心法我也领会了但是没有释迦摩尼讲的那么透彻,而且很多人听了心法也不会用到招式上,我还是帮他们打通任督二脉吧,至少这样练功会事半功倍。

修行如幻,以幻修幻,幻心还依幻法来灭,法无断灭,离幻即觉,有觉亦幻,离亦为幻,离无所离,幻灭即灭,真常不动。

个人所悟,亦为戏论,有缘自会深讨。



凡夫讲禅学


王阳明哲学思想

王阳明画像

王阳明生于我国农历的1472年9月30日。他被称为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之一,是公认的儒家的四大圣人(孔孟朱王)之一,他是公认的明代第一人,当年明月盛赞王阳明:“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

一、王阳明思想的核心

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但很多人对王阳明思想有很多误读。认为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偏重于抽象思维,而轻实践;有的人,则把王阳明思想直接归为佛老的无为,同体等。我们首先对“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进行初步了解,帮助大家了解真实的王阳明思想。

《大学》里这样说:“致知在格物。”就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来获得道理。王阳明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开始了穷理功夫。于是先从“格物”做起,但是未能成功。王阳明解《大学》的“致知”为“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不但知是知非,知善知恶,这是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其实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并不是被大家误读的,只是抽象思维,只一味地想,而不动手去做。

也就是说“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就好比我们我们知道孝顺父母是正确的事情,是我们的良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常回家看看,帮妈妈捶捶背,帮爸爸洗洗碗,让他们幸福安享晚年。

二、王阳明的生平

1、王阳明的出生

王阳明生于我国农历的1472年9月30日。他的祖上是著名的琅琊王氏,24孝里“卧冰求鲤”的王祥就是他的先祖,书圣王羲之是他先祖的旁支。王阳明从小聪慧过人,胸襟眼界更是远超凡人。有很多书本中都有所记载他小时候的一些事,如果感兴趣可查阅资料,这里就不一一道来。

2、五溺时期

王阳明自幼聪慧过人,精力超常,异常好学,在他笃定于儒学之前,先后学了五样东西,即所谓的“阳明五溺”说。

先是游侠,他想做个大侠,经常练武耍剑,但后来想着当侠客闯荡江湖,没什么出息。

后来就学骑射,骑马射箭,学兵法,当孩子王,指挥小朋友排兵布阵,这为他后来的百战百胜打下了基础。

沉迷于辞章之学,学李白杜甫苏东坡作诗写词。

学神仙之术,他跟很多道士交了朋友,经常与道士坐而论道,探讨仙家法术和长生之术。

后来又学佛教,参禅悟道,与和尚一起打坐悟道。

王阳明能百战百胜、文采斐然、书法出众,他的“心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何尝不是他少时的杂学之功!

18岁那年,王阳明去江西上饶,拜访了一个大儒叫娄谅,娄谅跟王阳明说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圣人必可学而至”,这句话一下击中了王阳明,从此让王阳明坚定了决心,他的目标是要成为圣人,要做孔孟那样的圣人!

3、科举与仕途

王阳明21岁乡试成功,考中举人,22岁参加会试失败。25岁那年参加会试还是未能成功,28岁重新参加科举考试,这次进士及第,从此步入了仕途。

4、龙场悟道

因宦官刘瑾之祸,王阳明远谪贵州,辗转万里,几遭不测。王阳明在龙场这等苍凉之地,日夜端居静坐,以求静一,忽而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求之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就代表龙场悟道精神。这个话其实和释迦摩尼在顿悟以后的话几乎一样,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睹启明星突然顿悟 他说什么呢,他说:“咦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就是说众生 我们这些普通人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都跟如来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妄想执着遮蔽了它,所以不能证得。所以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自在人心”,这个你可以把它对应为佛性。

因为与佛祖顿悟之相似,古代的很多人批评王阳明就说,他那根本不是新创的,他说的就是佛性,要知道宋明理学年间,说谁是佛法是骂人,因为他们排斥佛老。王阳明说我不是佛老,我说的是良知,但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这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

6、我心光明

王阳明57岁时,自己轻舟返乡,从南宁回来路过广州,在广州休息了一下,从广州上船,走到了江西境内,王阳明就不行了,他的身体已经彻底被掏空了,他身边有一个学生叫周积,是江西南安府地方官。当船行到青龙铺,大概早上八点左右王阳明去世。逝世之前,周积问他:“说先生有什么交代的没有?”王阳明留下了这句千古名句:“此心光明,夫复何言”或者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然后就在这个舟上离世了……

三、王阳明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王阳明思想的前三变,异质的转变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指出,王阳明在悟道之前,即“得其门”之前有三变:①泛滥于词章,②出入佛老,③龙场悟道。这一部分与在前面王阳明的生平中有述说,在此就不再赘述。

2、王阳明思想的后三变,同质的发展与完成

王学的后三变与前三变不同,前三变是异质的转变,后三变则是同质的发展,是同一个系统的圆熟完成。

①默坐澄心:王阳明在这个阶段教人“存天理,去人欲”,所谓天理就是本心、真我,所谓人欲就是私欲习气,假我,已渐渐地向良知之说靠拢了。

②致良知:王阳明在五十岁前五年间,平诸寇,擒宸濠,在军旅中讲学不辍,属于学问和事业的鼎盛时期。在五十岁之际,便正式揭示“致良知”三字为口诀,成立讲学宗旨。

什么是“致良知”呢?就是在能分辨真我和假我之后,知是非善恶的真我,将其扩充到底,使它在行为过程中占据主宰地位。

③圆熟化境:这是王阳明五十一岁以后的晚年境界——圆熟化境。这和孔子所讲“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类似。这种境界是不习不虑的良知,并不是习气中的直觉本能,而是随时当下的真实呈现。此时,天理自存,人欲自去,良知真宰,融入化境,圣人气象显。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私欲早已消失殆尽,良知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不管他随意做什么,一定是符合良知的。

王阳明成学前的三变,是“自我发现”的过程;悟道以后的三变,则是“自我完成”的过程。从“自我发现”到“自我完成”,亦正是他一生践履的过程,这不是思辨的事,而是实践的事。

四、王阳明哲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良知之天理

王阳明在《传习录》提出,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也就是说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它最内在的真诚恻怛的本体自性,便自然而自发地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天理,如在事亲便表现为孝,在从兄上表现为悌,在事君上表现为忠,便是所谓天理,也是所谓的道德法则。

2、知行合一

据《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次年,主讲贵阳书院,开始提出“知行合一”之说,但最初学生并不真正理解知行合一的宗旨。

“知行本体”即是良知本体,也是心体。知行本体原本是一体的,它之所以不合一,是因为被私欲所遮蔽,所以必须有“致”的功夫使其合二为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传习录》

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件事。也就是说当我们心知善恶时,便已好此善、恶此恶了,这时“知是行之始”,当我们知善恶,并把其具体到实践中去,所以“行是始之成”。这时的行,已由内而形诸于外,内外通而合一。

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得明觉,行得精察,便是知。知的过程与行的过程是相终始的。

3、心即理

“心即理”是传统心学的重要命题,由宋代陆九渊首提,后由王阳明完善。

陆九渊之学,在由本心实理流出而为实事实行。阳明之学,在致吾心之良知以正物成物。故曰:“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即是事事物物皆得其正,皆得其成。一切事物皆在良知天理之润泽中而得其真实之成就。摄物以归心,心以宰物、以成物。所谓“心与理一”“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皆在这个意义上才能了解,这也是“心即理”(良知即天理)最中心的义蕴。

结语:

王阳明心学需慢慢品味、思考,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方能体会到阳明先生的思想历程。他的心学义旨,并不是浮于表面的鸡汤或佛老思想。相反,读懂他的“致良知”“四句教”“知行合一”,仿若醍醐灌顶,有柳暗花明之感。

我的回答希望有用。


迪湫


在读完董平教授《传奇王阳明》一书的良知之教一章,我不禁点头,实在太精彩,书中对“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解读实在太精彩了,虽然只有很少的几页,但让我既感动又兴奋。和君商学院院长王明夫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人生一定要皈依某种哲学的话,那就皈依王阳明哲学吧。虽然目前我对心学的认知仅限于《明朝那些事》、《传奇王阳明》两本书的相关介绍,也不禁心神向往,想更深入探寻王阳明哲学的方方面面。

董平教授对王阳明心学关于“致良知”的部分,深入浅出的讲解,易读易理解,顺便提一下,这本书也是王明夫先生推荐了解心学的书之一。让我更为感动惊奇的更在于,前不久刚读完的迈克·A·辛格《臣服实验》一书中描述的生命流动的力量,正是王阳明口中的“良知”,他们虽然一个西方,一个东方,一个在明朝,一个在近现代,但表达的底层意思却是出奇的一致,原来“理”是不分时间空间的,而它一直都存在着。

回到主题上,在读完《明朝那些事》王阳明部分章节后,我对“知行合一”了解的非常浅显,知道并且做到本身就很难,我之前也是这么理解,但也仅止于此,也就是个表面而已。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是对王阳明一生经历的了解,他从小就很才能出众,思想观念也和其他小孩不一样,在周边人看来,他也许就是一个怪小孩,并且他很小就立志要当一位“圣人”。

怎么当圣人呢?圣人首先要保家卫国,所以他15岁独自到关外侦查边关地形,回到家中写了报告要上奏朝廷,被他爹骂了一顿,可他还是坚信要当圣人。16岁,朱熹的“格物致知”在当时十分流行,王阳明对此也十分相信,马上行动,在家格起了竹子,3天后积劳成疾生了重病,这件事也让王阳明开始对朱熹的学说产生怀疑,开始另辟蹊径,也因此更加坚定他要当圣人的决心。

17岁王阳明成亲,却在婚礼当天不见新郎官踪迹,原因是王阳明在当地的广润门附近偶遇一位老道士,与他攀谈甚欢,不知不觉竟过了一夜。21岁,王阳明顺利通过浙江乡试,中了举人。22岁会试落地,25岁复考再次落地,直到28岁考中进士。随后他因替言官替正义上书,得罪当时权倾一时的太监刘瑾,被贬龙场。在这之后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王阳明领悟出一个重要的道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意思是,每一个人的人性当中,原本就有”圣人之道“,以前总将圣人之道当作外在东西来追求,现在他认为,那实在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做法。

在我目前浅显的理解来看,“良知”也即“圣人之道”的一种。“良知”就是我们的“本心”,是我们心灵本来的样子,本来的状态。也是我们生命的本原,是我们作为人而存在的根据;是理性的本原,是我们可能获得知识的根据;也是德性的本原,是我们之所以可能有道德的依据。并且“良知”是本来就存在,而且是一直就存在的。

什么是本心?打个比方,在国学书院里,小辈给长辈递茶水,这是书院的规定,但不是本心,本心应该是,不管书院有没有这个规定,小辈都应该向长辈递茶水,这是敬重长辈。再举个例子,比如你是为什么去帮助别人?是为了积累自己的善行,还是不得而为之,抑或是为了让自己心安,这些都不是本心,都参杂着私心或者欲望,都为了想让自己获得回报。而本心是,帮助别人没有目的,为了帮助而帮助,别人需要帮助就帮助了,并没有想过帮助别人后,你能获得什么回报,或者帮助别人你要付出什么代价,这就是良知。

王阳明说,你的“良知”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让“良知”引导我们去做事,而不是我们的偏好。只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外界接触的眼、耳、鼻、舌、身这些外在的感觉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打交道,并且它们在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当中还往往自作主张,将偏见当作真理,使人们的生活偏离了“良知”的引导。“良知”被日常生活当中的各种偏见掩盖、遮蔽起来了,这十分危险,它使我们的生命失去了根基,丧失了人的本质。

所以我们要“致良知”,董平教授解释说,“致良知”包含两种意思:

一是我们要自觉意识到“良知”才是我们自己真正的本质,要使我们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就需要让“良知”重新显现出来,显现于我们的内在心灵,让“良知”指导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这里提一下,《臣服实验》提到,放下个人偏好,臣服于生命自然流动的力量,作者的这个观点和王阳明的“致良知”观点不谋而合)

二是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良知”的存在,那就要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表达出来,将“良知”贯彻落实到方方面面。“知”就一定要“行”,这里的“知”就是“良知”,“知行合一”是“致良知”最为根本而有效的方法。

王阳明正是“知行合一”彻底的践行者,从上面的他的经历中就能看出,他立志成为”圣人“,并且做了很多不同的尝试,也经历过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困境,最终他还是悟到了,并且将自己的心学传播给更多人受益。

在读完董平教授《传奇王阳明》一书的良知之教一章,我不禁点头,实在太精彩,书中对“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解读实在太精彩了,虽然只有很少的几页,但让我既感动又兴奋。和君商学院院长王明夫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人生一定要皈依某种哲学的话,那就皈依王阳明哲学吧。虽然目前我对心学的认知仅限于《明朝那些事》、《传奇王阳明》两本书的相关介绍,也不禁心神向往,想更深入探寻王阳明哲学的方方面面。

董平教授对王阳明心学关于“致良知”的部分,深入浅出的讲解,易读易理解,顺便提一下,这本书也是王明夫先生推荐了解心学的书之一。让我更为感动惊奇的更在于,前不久刚读完的迈克·A·辛格《臣服实验》一书中描述的生命流动的力量,正是王阳明口中的“良知”,他们虽然一个西方,一个东方,一个在明朝,一个在近现代,但表达的底层意思却是出奇的一致,原来“理”是不分时间空间的,而它一直都存在着。

回到主题上,在读完《明朝那些事》王阳明部分章节后,我对“知行合一”了解的非常浅显,知道并且做到本身就很难,我之前也是这么理解,但也仅止于此,也就是个表面而已。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是对王阳明一生经历的了解,他从小就很才能出众,思想观念也和其他小孩不一样,在周边人看来,他也许就是一个怪小孩,并且他很小就立志要当一位“圣人”。

怎么当圣人呢?圣人首先要保家卫国,所以他15岁独自到关外侦查边关地形,回到家中写了报告要上奏朝廷,被他爹骂了一顿,可他还是坚信要当圣人。16岁,朱熹的“格物致知”在当时十分流行,王阳明对此也十分相信,马上行动,在家格起了竹子,3天后积劳成疾生了重病,这件事也让王阳明开始对朱熹的学说产生怀疑,开始另辟蹊径,也因此更加坚定他要当圣人的决心。

17岁王阳明成亲,却在婚礼当天不见新郎官踪迹,原因是王阳明在当地的广润门附近偶遇一位老道士,与他攀谈甚欢,不知不觉竟过了一夜。21岁,王阳明顺利通过浙江乡试,中了举人。22岁会试落地,25岁复考再次落地,直到28岁考中进士。随后他因替言官替正义上书,得罪当时权倾一时的太监刘瑾,被贬龙场。在这之后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王阳明领悟出一个重要的道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意思是,每一个人的人性当中,原本就有”圣人之道“,以前总将圣人之道当作外在东西来追求,现在他认为,那实在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做法。

在我目前浅显的理解来看,“良知”也即“圣人之道”的一种。“良知”就是我们的“本心”,是我们心灵本来的样子,本来的状态。也是我们生命的本原,是我们作为人而存在的根据;是理性的本原,是我们可能获得知识的根据;也是德性的本原,是我们之所以可能有道德的依据。并且“良知”是本来就存在,而且是一直就存在的。

什么是本心?打个比方,在国学书院里,小辈给长辈递茶水,这是书院的规定,但不是本心,本心应该是,不管书院有没有这个规定,小辈都应该向长辈递茶水,这是敬重长辈。再举个例子,比如你是为什么去帮助别人?是为了积累自己的善行,还是不得而为之,抑或是为了让自己心安,这些都不是本心,都参杂着私心或者欲望,都为了想让自己获得回报。而本心是,帮助别人没有目的,为了帮助而帮助,别人需要帮助就帮助了,并没有想过帮助别人后,你能获得什么回报,或者帮助别人你要付出什么代价,这就是良知。

王阳明说,你的“良知”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让“良知”引导我们去做事,而不是我们的偏好。只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外界接触的眼、耳、鼻、舌、身这些外在的感觉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打交道,并且它们在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当中还往往自作主张,将偏见当作真理,使人们的生活偏离了“良知”的引导。“良知”被日常生活当中的各种偏见掩盖、遮蔽起来了,这十分危险,它使我们的生命失去了根基,丧失了人的本质。

所以我们要“致良知”,董平教授解释说,“致良知”包含两种意思:

一是我们要自觉意识到“良知”才是我们自己真正的本质,要使我们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就需要让“良知”重新显现出来,显现于我们的内在心灵,让“良知”指导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这里提一下,《臣服实验》提到,放下个人偏好,臣服于生命自然流动的力量,作者的这个观点和王阳明的“致良知”观点不谋而合)

二是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良知”的存在,那就要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表达出来,将“良知”贯彻落实到方方面面。“知”就一定要“行”,这里的“知”就是“良知”,“知行合一”是“致良知”最为根本而有效的方法。

王阳明正是“知行合一”彻底的践行者,从上面的他的经历中就能看出,他立志成为”圣人“,并且做了很多不同的尝试,也经历过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困境,最终他还是悟到了,并且将自己的心学传播给更多人受益。


Mr张先森說


心为天地万物之主

保持童心,做真实的自己

  • 王阳明认为,人心的本体原来是明白清楚的,可由于气量的拘束和物欲的蒙蔽,逐渐变得昏暗模糊了。

  • 如果人们只是想要穷尽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却不向自己的内心探求,舍弃了自我的良知,本心被蒙蔽,自然就看不清善恶的原因,体察不到真假的异同了。

  • 只有当蒙蔽本心的那些物欲被清除,让本心恢复纯明,才能真正激发心的巨大能量。

  •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回归到纯朴自然的状态,回到初来人世时那头脑空空的初心之境。

  • 具体做法就是重返童心,做回心灵上的儿童,这也是李贽在王阳明的“本心”之上衍生出“童心说”的基础。

立志是走向成功的基础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 王阳明作为宋明理学中“心学”的创始者,强调个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

  • 他认为,只要心中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圣胎”。

  • 如此将天理时刻铭记于心,逐渐达到宏大神圣的境界,也是从心中最初的意念不断坚持并发展下去。

  • “心之所想”虽然只是停留在脑海中的意识,看似虚无缥缈,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 王阳明所言的“念念存天理”,就是用我们的意念影响我们的思维。

  • 当心存念想时,就能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倘若心无所思,则难以排除杂念,陷入胡思乱想之中。

志存高远者的狂者胸次

无论他人誉与谤,只管做好自己

  • 有人问王阳明:“《论语》中记载叔孙武叔诽谤孔子,为什么圣人孔子也避免不了被人诽谤呢?”

  • 王阳明说:“诽谤是从外面来的东西,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够避免。

  • 人贵在自我修养,假若自己确确实实是个圣贤之人,纵然别人都来诽谤他,也不会对他有任何损害,就好像浮云遮蔽太阳,浮云怎么可能对太阳的光明有所损害呢?

  • 假如一个人只是一个表面端庄、内心丑恶的人,即使没有一个人说他,他的丑恶总有一天也会暴露出来的。


  • 所以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诽谤、赞誉是外来的,怎么能避免?只要有自我修养,外来的毁誉就算不了什么。”

  • 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之后,天下诽谤和议论他的人越来越多。关于原因,有人认为王阳明的功绩越来越大,权势也越来越大,天下嫉妒之人就越来越多;也有人认为王阳明的学说越来越普及,所以为宋朝的学者争辩的人越来越多,等等。

  • 但王阳明对诽谤和议论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修养自己的心性,尽心尽力地传承“致良知”的思想。

  • 他深知“浊者自浊,清者自清”的道理,即当谣言、诽谤来临的时候,不需要急着去澄清,只需要自己心境坦荡,谣言、毁谤自然不攻自破。

在逆境中修炼强大的内心

正确对待不如意之事

  • 王阳明认为,人在遭遇父母过世这样的伤心事时,认为按照天理就该忧虑,因而常常恨不得一下子哭死来化解心中的痛苦,一味地愁苦,却不知道“过度愁苦以至于不能保持心态中正平和”的道理。

  • 心一旦不能中正平和,做人做事就容易失去分寸。

  • 其实,王阳明是在告诫人们要正确对待不如意的事,不要过度悲伤、愁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正的学问是学以致用

  • 如果想要真正做到知与行的合一,就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实践来检验知识的正确与否,在实践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如此才能将所学知识经世致用。

  • 晚清名臣曾国藩也特别注重“经世致用”,他强调要将书上的学问运用到当官和做人中去。

欲望是难以填满的无底洞

满足需要,克制欲望

  • 王阳明认为,喜、怒、哀、乐就它们的本质来说都是中正平和的,只是人们在表达时往往夹杂着其他意思,才会过度或不足,就成了私欲。


  • 由此可见,如果心不受欲望的操控,人们所产生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就不会有痛苦、快乐的区别了。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恕人之过,释人之嫌

  • 王阳明曾说,自己和亲人之间都不应该分彼此薄厚,应该以仁爱宽容的心去对待人民和世间万物。

自省是认识自己的最佳方法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 王阳明劝诫一个容易生气、喜欢责备别人的朋友说:“你要学着反省自己。如果光是责备别人,就只能看见别人的不对,而看不到自己的错误。

  • 如果能反身自省,就能看到自己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哪还有闲工夫去责怪其他人呢?舜能够化解象的傲慢,主要在于他没有只发现象不对的地方。


  • 如果舜仅仅是纠正象的奸恶,就只能发现他的不对之处了。象是一个傲慢的人,一定不愿听他的,这样怎么能够感化他呢?

  • 你今后别再去谈论别人的是非,当你想责备别人的时候,就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做学问必须从内心下功夫

博学是成功的基础

  •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虽然不是来自人们平时的见闻,但人们的知识大都是从见闻中产生的,即见闻都是良知的运用。

  • 因此,良知不局限于见闻,但也离不开见闻。对于见闻这个问题,王阳明认为人们要做到“博文”即“唯精”,“约礼”即“唯一”。

  • 即人们只有广泛地在万事万物上学习存养天理的方法,才能求得至纯至精的天理,才能求得天理的统一与完整,因为天理只有一个。

  • 总之,在王阳明眼里,见多识广才能更好地致良知,获得心灵的平静和喜悦。

真诚地面对自己和他人

诚信是立身之本

  • 在王阳明看来,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存在于社会之中,诚信是其基本的道德依存。


  • 如果一个人以忠实诚信为行事的准则,坚定做圣人的志向,不被时局动摇,不被名利诱惑,德行修养就会越来越高,事业也会越做越大。

仁以博爱为本

爱一切人才是仁

  • 在王阳明看来,仁爱的人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整体,如果有一物失常,就是自己的仁爱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 为了进一步阐述天地万物共为一体的道理,王阳明又进一步说:“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宴宾客,心又忍得?

  • 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

  • 意思是说,人们既然同样喜爱动物与草木,怎么忍心拿草木去饲养禽兽呢?同样热爱人与禽兽,为什么忍心宰杀了禽兽去供养父母、祭祀和招待宾客呢?

对至亲的人与路人同样充满仁爱,但是如果只有一箪食、一豆羹,无法保全两方的性命,怎么忍心只让至亲的人吃了活命,让路人饿死呢?

品山赏水,在人间诗意栖息

自然是生命的方式

  • 每个人都有天然的生命,每个人的身体形貌都是独立的,各有独自的精神。

“人之貌有与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相貌是相对的,外形不能妨碍我们独立的人格,每个人要有自己生命的价值,人活着要顺其自然,不要受任何外界环境的影响。

修炼不动心的境界

  •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难免有理性和感性的斗争和争讼,这种“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就叫作“心兵”。

  • 普通人心中随时都在打内战,如果妄念不生,止水澄波,心兵永息,自然天下太平,这就是王阳明所推崇的不动心的境界。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生命的执着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间

  • 在王阳明看来,生死就像昼夜交替一样平常。

  • 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曾望着奔流的江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语道破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亡。

  • 生命在一呼一吸间延续,也在一呼一吸间消逝。每天早上我们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万折必东x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

王守仁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和与陈献章的学说堪相一致,已是学界的共识。

王明阳是一个心学大师,看待万物非常淡然。对功名利禄不争、不怒,拥有伟大的胸怀,如圣人一般的存在于那个时代。他极力的推广提倡天理,不管人的欲望。他倡导一个人存活在世上,就应该将天理与自我良知合二为一,合为一体。把伦理道德的价值看的很重要,他说人应该去除一切的欲望,人不能心存恶意,一个人有什么心机,决定着他有什么样的终点。一个人的欲望就是一个人的痛苦,欲望愈多,痛苦愈多。

倘若一辈子在追求功名利禄的途中,他这一辈子都是碌碌无为,毫无意义,在勾心斗角的痛苦中走往漫长的一生。驾驭不了的欲望,根本不要去想,也不要去伸手够,因为那是你痛苦的起点。

平凡的生活中,不要好高骛远。人生最怕的就是没有本事,却心比天高。自己的资金、能力、背景这些不足以支撑你追求时,不要想太高大上的欲望,你的能力决定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要让自己生活在无止境的痛苦中,这就是王明阳对生命的诠释。










今古杂坛


王阳明的心学被神话了,这是因为他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做出了一些成就,但是并非所有的人按照他的说法就能做出同样的成绩。古往今来,依他心学而行,而做出和他一样成就的又有几个?所以风行了一段王氏成功学之后,大家都放弃了。

人要在实践中去探索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一味去迷信一种学说,脱离了以自己为主要矛盾,就成了本末倒置。


千里云城


心学大师王阳明是近500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也可以说自阳明先生以降,无出其右。钱穆先生把其《传习录》归为七本“中国人所必读的书”之一。

王阳明先生被称为二个半完人之一,也就是具有“三不朽”的圣贤,立德(治心修身)、立言(学说)、立功(对国和民之功),也是公认的儒家“四大圣人”(孔孟朱王)。从他这里可以学习到的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也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这两点是相伴相生的存在。“良知”就是知是知非,知善知恶,这是人人具有而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就好比我们都知道孝顺父母是正确的事,是我们的良知,那我们就要常回家看看,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让他们幸福安享晚年。

纵观阳明先生一生,我们学习到人生成长的过程是践行的事,不是思辨的事。我们来看看阳明先生的心学体系经历的前三变和后三变。

前三变:

一、泛滥于词章:21岁时中了举人,于是遵照当时学界泰斗朱熹的格物之说即“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开始了穷理工夫。阳明先生和友人开始对着竹子格,不仅未能格出道理还病倒了,他心思:通过外物来寻求道理难以走通,在沮丧和对自己产生怀疑之时,一头扎进了世俗词章之学,经过5年多的时间,也成为了诗文界“扛把子”级的人物。

二、出入佛老:27岁那年,阳明先生感慨“辞章艺能,不足以通志道”,心中惶惑不安,于是又循朱子之路,做穷理工夫,虽未有得,却发现纵然把竹子草木之理格得清清楚楚,但理在外而不在人心,与我做圣贤又有什么关系?恰逢道士来谈养生,于是留心仙道,讲究佛学,便在浙江绍兴阳明洞修炼功夫。通过10年的修炼,据说达到了“先知”的地步,人在洞中便知山下有人来访,世人都以为他得道了。但他对父亲和祖母的思念之情始终未能去掉且愈发浓烈,这让其觉悟:如果连父母亲人都不思念的话,岂不是坏了人伦大体?这也是佛老和儒家的根本区别,亦即佛教独尊“同体”,众生平等,对待一切都要有平等的仁心,无分别心,但儒家既尊“同体”亦顾“厚薄”,允许对亲人比对旁人好,对人比对其它动物好,对动物比对植物好。到此时,是解决心与理是为一还是为二的条件成熟了,只待机缘。

三、龙场悟道:37岁之时,因宦官刘瑾之祸,阳明先生被谪贵州龙场,在这苍凉之地,白天教人识字日常劳作,夜晚端居静坐,一日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我们都有成为圣人的心体,但许多时候被私欲遮蔽了,只有次第修行,祛除私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有如一块土地,有孕育植物条件,但也是可能有虫子,只有除掉虫子,植物才能生根发芽成长。

后三变:

一、默坐澄心:阳明先生龙场大悟时,犹如大病一场,亦因宦官刘瑾要灭其之剑始终悬在头顶,为勘破生死之关,也为修复元气,于是“默坐澄心”,慢慢清除内心杂念,分辨“真我”(本心真体)和“假我”(习气私欲),渐渐地向良知之说靠拢了。

二、致良知:在45-49岁这几年间,阳明先生平诸寇,擒宸濠,立下赫赫战功,同时讲学不辍,却也在49岁之时遭奸佞忌恨,生死一发,俞信良知之学可以忘患难,出生死,50岁时,正式揭示“致良知”三字为口诀,立为讲学宗旨,旨义有三:(一)收敛与发散圆融为一,克服主客体分裂对立之境,达到“默不假坐,心不待澄”,心何时何地都是定的,并不需要成天静坐;(二)未发先发无先后之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时,称为“中”,表现出来后符合常理,称为“和”,不管未发的“中”还是已发的“和”,都是要在一个平衡点上,这是天理,也谓中庸,也就是良知。如孩子生病了,父母难过,是常情,合天理,但痛苦到六神无主,则太过,是在表露自己的情绪了,有了私意;(三)知与行合二为一,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得明觉,行得精察,便是知,知和行的过程是相始终的。如知道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习惯性地对父母吼叫,对兄弟计较,这便不为真知,也就不可做到知行合一。

三、圆熟化境:在51岁之后,都在越中讲学,即“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此时,天理自存,人欲自去,良知真宰,融入化境,圣人气象显。良知在心,不管想什么,不管做什么,定是符合天理的。

纵观而知,阳明先生学前的“三变”是“自我实现”的过程;悟道以后的“三变”,是“自我完成”的过程。从“自我发现”到“自我完成”,不是思辨的事,而是实践的事。


量哥


王阳明的心学是个圆融的道德修养理论体系。“我心光明,夫复何求?”只有到达圆融无碍的道德修养,才能明白心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这是接近佛教理论“佛”的境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事务的理解,是有区别有层次的。道德的升华并不仅仅在于修德,也包括体道学道悟道证道行道。强调知行合一,这是需要修养功夫的。

和心学大师王阳明学到的东西,简单的说,可以正三观,这是正知正智。可以君子行,刚健自强不息。可以知行合一,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