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夏县宋金古墓发掘现场

3月11日,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文物局专业人员经过20余天的勘察发掘,在南大里乡郭牛村发现一座宋、金时期古墓葬。初步确定,该墓葬为坐北面南,墓室2.5米见方,墓道长4余米,宽60厘米。目前,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之中。


运城夏县宋金古墓发掘现场

名称由来

夏县,古称安邑,因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

历史沿革

夏禹分中国为九州。安邑属冀州,为侯国地。公元前21世纪,夏禹之子启建都于此。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启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建安邑"。

周属晋国地,周成王封叔虞于此。

战国时期称安邑。

韩、赵、魏三分晋地后,魏斯治魏,都安邑。

秦称安邑县,属河东郡,为郡治所在地。

汉设安邑县,县治在今禹王城。

三国(魏)、晋,因袭旧制,称安邑县。

北魏神元年(428年)为北安邑,在安邑南20公里处设南安邑。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县城迁至北安邑县城东7.5公里处,更名为夏,为夏县得名之始,属秦州河北郡。

北周改属安邑郡,郡治在今禹王城。隋开皇十六年(496年)置虞州,大业初年废州,县隶河东郡。

唐废河东郡改虞州县属。贞观十七年(643年)改属绛州。大足元年(701年)改属陕州,不久复属绛州。至德之载(756年),更名虞邑。乾元二年(759年)复属陕州。

宋属陕州。

金贞祐三年(1215年)属解州。

元仍袭旧制。

明属平阳府解州。

清属直隶解州。

民国初,废解州,属河东道;

民国19年(1930年)撤销道建制,直属山西省;

民国26年(1937年)属运城第七行政区;

民国31年(1942年)成立夏县抗日民主县政府;

民国32年(1943年)底,夏县同蒲铁路以北地区划为稷麓抗日民主县政府;

民国33年(1944年)春,在中条山南河村成立康杰抗日民主县政府(简称康杰县),姚暹渠以南划为安夏办事处,翌年冬撤销康杰县、安夏办事处;

民国35年(1946年)撤销稷麓县恢复原建置;属太岳行政区第三专署管辖;

民国36年(1947年)7月14日解放,建立民主政府;

民国37年(1948年)12月改属晋绥边区吕梁区管辖;

民国38年(1949年)夏属运城专区,同年6月属晋南专区。

1950年属运城专区;

1954年属晋南专署;

1958年10月,夏县、闻喜及绛县大部分地区合并为闻喜县,县治设在闻喜县城;

1961年5月复置夏县;

1970年5月21日属运城专署。

2000年10月31日,运城撤地建市,夏县属运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