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学说辩证(一)

中医基础:病因学说

中医病因学说辩证(一)


中医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的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

首先,中医病因的种类有:

外因:六淫,疠气

内因:七情内伤(情志)

饮食失宜(饮食),劳逸失度,病理产物

其他病因: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六淫疠气七情伤,饮食劳倦病理襄,外伤诸虫药邪入,医过先天病因全。

1.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热)

发病条件:1.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邪) 2.人体抵抗力下降(正)

共同特点: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风邪:善动不居,轻扬开泄

1.风为阳邪,轻阳开泄,易袭阳位。(头痛汗出恶风)

2.风善行而数变(行痹 荨麻疹 风中头面 风水)

3.风性主动(风中经络 破伤风)

4.风为百病之长(常兼他邪 致病最多)。

(风阳行变动长)——疯羊行遍东厂

寒邪:寒冷,凝结,收引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实寒 虚寒)

2.寒性凝滞(疼痛 痰饮)

3.寒性收引(挛急 蜷缩)

(寒阴凝收)——汗瘾难收

湿邪:重浊,黏滞,趋下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泄泻 水肿 尿少 胸膈满闷 腹胀食少 小便胀满,小便淋涩)

2.湿性重浊(头身困重 四肢酸重 着痹 分泌物排泄物秽浊)

3.湿性黏滞(症状黏滞 病程缠绵)

4.湿性趋下(下部水肿湿疹)

(湿阴重黏下)——食饮中念虾

燥邪:干涩,收敛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涩症状)

2.燥易伤肺(干咳 大便干)

(燥干肺)——燥干肺

火(热)邪:炎热升腾

1.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实热证,头面部火热)

2.火热易扰心神(心烦失眠 神昏谵语)

3.火热易伤津耗气(口渴喜冷饮尿短赤大便秘结 体倦乏力少气)

4.火热易生风动血(热极生风 出血证)

5.火热易致疮痈(疮疡红肿热痛)

(火阳神津风血疮)——火阳神真疯学船

暑邪:炎热,升散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阳热证)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心烦头昏 目眩 面赤 多汗 口渴气短尿少 昏倒)

3.暑多挟湿(四肢困倦 胸闷呕恶 大便溏泄不畅)

(暑阳升神津气湿)——鼠养生成金器石

歌诀

六淫首邪号曰风,寒暑湿燥火为蜂。

风阳开泄行数变,主动百病长皆从。

寒阴伤阳凝收引,燥干伤肺需润功。

湿阴重浊黏趋下,暑阳升神津湿逢。

火阳扰神伤津气,生风动血致疮痈。

中医病因学说辩证(一)


疠气

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空气、饮食、蚊虫、虫兽、皮肤接触等)

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1.气候因素

2.环境因素

3.预防措施不当

4.社会因素

中医病因学说辩证(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