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推行變法是為秦國,為百姓,還是為他自己?

第九講 商鞅推行變法是為秦國,為百姓,還是為他自己?

地處中原的魏國逐漸衰敗後,東面齊國逐漸強大,西面秦國日益崛起。齊國的強大跟魏國錯過的人才淳于髡和孫臏有不小的關係;秦國的崛起離不開一個重要的人物,這個人物就是魏國棄之不用的商鞅。

商鞅絕對是秦國強大起來的功臣,然而,這個功臣卻被車裂,滿門抄斬。這是什麼原因呢?商鞅之死冤不冤?讓我們看看變法的初衷吧。

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本是衛國宗室的旁支,公孫氏,原稱衛鞅、公孫鞅,後來被封到商地,改稱商鞅。因為衛國沒有機會施展抱負,商鞅先是來到魏國,在魏相公叔痤做中庶子,相當於現在的助理。前面我們介紹過,由於公叔痤臨終把他推薦給魏惠王,魏惠王以為公叔痤生病腦子壞掉了,就沒理這個茬。公叔痤死後,西方的秦國秦孝公繼位,他發佈政令,招賢納士:“誰能有辦法讓秦國強大起來,我跟他劃分疆土,共享成果。”這個承諾很是鼓舞人心的吶。商鞅一看,機會來了,於是西入秦國。

商鞅推行變法是為秦國,為百姓,還是為他自己?

公元前359年,商鞅經人引薦,見到秦孝公。第一次他跟秦孝公講“帝道”,介紹黃帝等人的管理理念,強調以德治國,無為而治,秦孝公聽著聽著打起了瞌睡;第二次給秦孝公講“王道”,介紹周武王等人的治理方法,強調實行仁政,公平公正,秦孝公聽著聽著又打起了瞌睡;最後一次約見,商鞅為秦孝公獻出“霸道”,介紹齊桓公等人的理政思想,強調賞罰嚴明,武力治國,秦孝公一聽立馬來了精神,兩人談了三天三夜,秦孝公都覺得不過癮。於是秦孝公啟用商鞅,準備變法。

從這個過程我們看到,商鞅至少擁有三種治國策略,他顯然知道帝道、王道的優勢,所以優先介紹,但是秦孝公不感興趣。而後介紹霸道,很符合秦孝公的意願,得到認可。

商鞅推行變法是為秦國,為百姓,還是為他自己?

商鞅舌戰群儒

秦孝公知道,變法一定會遭到秦國大臣們的反對,於是讓商鞅舌戰群儒,在朝堂之上舉行了一場辯論賽。從甘龍、杜摯等大臣的辯詞我們發現,秦國的治理理念本來是強調民意,講究長遠的。但是商鞅反駁了這種理念,他的觀點主要有兩個:第一,百姓的意見不足為據,因為他們是愚者;第二,成大事者不能考慮那麼多,只要能夠強國就行了。

我們不禁要問:真的是這樣嗎?百姓的意見真的不重要嗎?真的只要強國就可以了嗎?秦國的迅速崛起與迅速滅亡告訴我們,很多事情是沒有捷徑的。

我們回放一下慢鏡頭,要變法、要利用霸道治國的是誰?是秦孝公。但變法的責任人是誰?是商鞅。記住了哈。

那麼,商鞅推行變法是為了誰?為秦國?商鞅博古通今,他系統地研究了帝道、王道和霸道,顯然知道各自的利弊得失,顯然知道霸道的急功近利與後患無窮。為了百姓?把百姓當作愚者的人,這樣的“智者”怎麼可能為“愚者”考慮?為了秦孝公?不錯,商鞅的確迎合了秦孝公的意願。但我們假設商鞅是秦國元首,他一定會利用霸道治國嗎?不一定。推行霸道最核心的原因是——這樣他商鞅才有機會掌權,才有機會大幹一場。

好了,商鞅變法為了誰?最主要的是為了他自己!鑑定完畢。

商鞅推行變法是為秦國,為百姓,還是為他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