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贾诩号称“毒士”,你所了解的有哪些案例?

史客不轻松


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诚不知您所言这个“毒士”这个毒字是“心毒”还是“眼毒”,小弟细品了一下,貌似贾诩心也毒,眼也读,所以想回答一下。

首先,心毒。大家都知道董卓堪称残暴的代名词,贾诩就是他的人。在董卓死之后,李傕、郭汜等准备化整为零各自逃命。贾诩告诉他们,你们如果单独跑,一个亭长就能抓住您们;如果收拾残兵卷土重来犹未可知。

这一下可好了,李郭重整旗鼓又回来夺了长安,后来他们两个有打起来了,一个劫帝、后,一个劫公卿,汉朝中央政权彻底乱套了。天下大乱苦的是百姓,贾诩竟然给这一帮人出谋划策,所以说他心毒。

其次,眼毒。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让张绣拒绝袁绍投降曹操。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因为当时袁绍地盘实力远比曹操强,两个人正在打仗,如果投降了一个失败者,那不敢想;二是,这可是张绣第二次投降曹操,第一次投降后复反,在那次战斗中曹操长子、爱侄、典韦都死了。

在这种情况下,贾诩还是建议张绣投降曹操,其因有三: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而袁绍人多瞧不上张绣,曹操人少正需要人;曹操心胸大,必不记前仇。最后,张绣投降曹操果然结局不错,他贾诩也得以施展更多的才华。

总之,我觉得贾诩心毒,眼光也毒。不知您所说的是哪一个。


中原一条虫


在三国时期的人最艰难的事情就是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正确的选择,贾诩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易中天曾经说过:

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易中天)

大家可能都学习过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典型的历史名篇,但贾谊却没有得到重任,这个人就是贾诩的祖先。贾诩的祖父担任过兖州刺史,父亲担任过轻骑将军,全家迁徙到武威生活,他是典型的官宦世家,是一个官二代。

贾诩不单单是一个谋士那么简单,他著有《钞孙子兵法》(失传,也有人说是十一家注释的《孙子兵法》),并且为《吴起兵法》做注释。如此看来,贾诩在战争中的计谋屡屡能出奇制胜也不足为奇了,人家可是兵法大家。至于“毒士”的称谓则是小看了贾诩的智商。(贾诩剧照,147-223年,活了77岁)

关键时刻的贾诩。

在我看来,贾诩的智谋相比于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鲁肃、荀彧等人,可以比肩。

1、力挽狂澜——西凉军挟天子以令诸侯

董卓被吕布杀死之后,西凉军树倒猕猴散,一盘散沙。在西凉军生死存亡之际,贾诩力主李榷、郭汜等西凉军将领不要解散军队,而是杀回长安,有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

历史证明,贾诩的计策十分成功,李榷、郭汜等人控制了洛阳周边,挟持汉献帝,称霸东汉中央政府。正是贾诩的计策使得东汉政权分崩离析,一个谋士的能量是无限大的,因此得到了“毒士”。的称号。

2、官渡之战——支持曹操、肯定曹操战胜袁绍

官渡之战发生之前,贾诩建议张绣投降曹操,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两次击败曹操,这让曹操认识到贾诩的个人能力。

贾诩在关键时刻投降曹操,使得曹操根本就没法追究张绣曾经杀死他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国、大将典韦了,曹操需要实力的加持。

官渡之战之时,曹操询问了很多谋士,贾诩也是其中之一。贾诩分析曹操的个人性格、军事实力等,称精明、勇敢、用人、决断这四方面曹操远超袁绍,半年之内肯定获得成功,只是没有下决心而已。贾诩称:

公(曹操)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三国志》)

果不其然,曹操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这是奠定曹操北方霸主地位的决定性战役,贾诩站队正确,计谋准确。

3、赤壁之战——坚决反对曹操出征。

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也咨询了贾诩,贾诩称西北有马腾、韩遂虎视眈眈,平定江南的时机不对。曹操不听,结果导致赤壁之战失败,匆匆忙忙帅剩余主力回援许昌。

赤壁大战之时,马腾、韩遂已经派遣间谍进入许昌,曹操用计策稳住了马腾、韩遂的间谍,使得他们不敢轻易发兵攻打许昌。事实证明,贾诩的推断是正确的,假如赤壁之战曹操没有在短时间内获得胜利,西北的马腾必定偷袭许昌,曹操得不偿失。(贾诩剧照,一句话让曹操决定曹丕成为继任者)

4、拥立曹丕——间接遏制诸葛亮的北伐

曹操在立太子这事上举棋不定,问到贾诩的时候,贾诩却不正面回答,而是说:

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三国志》)

袁绍、刘表都是废长立幼,导致内部分裂,被曹操获得机遇,顺利消灭这两个割据势力。贾诩这是明确告诉曹操,如果不立曹丕,难免迎来内部的纷争,曹操的势力会大损。

果然立曹植,曹魏内斗,诸葛亮北伐就有很大的成功性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关键性历史事件中都看到贾诩的身影,绝对不是一个毒士那么简单的一个人。

贾诩三战确立自己的地位。

贾诩谋划参与的战争并不多,主要有三次战役,通过这三次战役就决定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

第一次为鼓动西凉军杀回洛阳,成功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处于战争谋士的地位;

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在张绣手下做谋士。197年,曹操南征,贾诩建议张绣投降曹操。曹操非常看不起张绣,抢了张绣年轻貌美的小婶婶,并企图夺取张绣的军权。贾诩建议张绣夜袭曹操,曹操狼狈逃窜,长子曹昂、侄子曹安国、侍卫大将典韦等都被张绣杀死。

198年,曹操再次征讨张绣,因袁绍袭击曹操的后方而撤军。张绣想趁机掩杀,贾诩认为不可,张绣不听,于是率军追击,没想到曹操亲自殿后,杀了张绣一个措手不及,大败而回。此时贾诩让张绣再次追击曹操,张绣率军追击,大获全胜。贾诩能够料敌在先,小战争策略精确到位,两次击败曹操,让人不得不服。

经过以上三次作战,贾诩确立了自己在三国谋士的地位,属于顶级谋士之一。(典韦动漫形象,死于贾诩的计谋之下)

贾诩的谋身之道。

贾诩每一时刻都能看清自己的地位和出路,寻找自己最适合最长远的位置,使得自身和家族能够趋吉避凶,长远发展。

贾诩先后经历几位主公,分别是:董卓、牛辅、段煨、张绣、曹操。他带领自己的家族一步步终于找到了曹操这棵大树,终于可以安身立命了。

贾诩在董卓、牛辅时不显山漏水,董卓一死,他的才能才展现出来。他说动李榷等人反攻长安成功,对于李榷等人来说居功至伟,但是他却认为这几个西凉将领不能长久,于是坚决辞去重要的官职,伺机投奔他处。

贾诩的地位投奔人段煨是他的老乡,到了段煨之处之后,发现也是不能长久的地方,于是继续找主人。于是乎,贾诩投奔了张绣,张绣以子侄的礼节对待他,而同乡段煨也照顾贾诩的家人,终究贾诩的名气太大,害怕他取而代之,走了反而更好。

贾诩在官渡之战前夕,他和张绣把握时机归顺曹操,张绣和曹操结为姻亲关系,曹操的后方得以保障,放心开始官渡之战,时机把握十分到位,和曹操关系的处理也是如此。

在曹操账下,贾诩主要是谋士角色,很少直接参与军事行动,曹操也忌惮他。贾诩拐弯抹角支持曹丕,曹丕登上帝位之后也是感恩图报,贾诩成为三公之一,而张绣却被曹丕逼迫自尽。


贾诩的战略谋划、战争策略、谋身之道都是非常成功的,看不出有啥“毒”的!


穿越再现彼岸


一句话害死数百万人的三国第一毒士:贾诩。这是由于公元195年,董卓旧将郭汜、李漼一方挟持公卿,一方挟持皇帝,上演一场惨烈的肉票争夺战,牵连而死的百姓数以万计。昔日孔子曾经批评帮助季氏的冉有和子路:“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李漼和郭汜正如牢笼中的门户,本来在笼中待毙,是贾诩提醒了李漼和郭汜,打开了牢笼,使得天下大乱,朝廷百姓毁于兵火。贾诩虽然并未亲手执刀杀人,却难辞其咎。


侃侃闲谈


贾诩,在易中天品三国中被易中天称为最聪明的人,是不是最聪明的人我不知道,但是这样一个进退自如,身处乱世而又出将入相,结局安然无恙的人的确不一般。

1.遇险自救

贾诩年少时也有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气概,认为自己有张良陈平,一样的奇谋奇智。

被举荐为孝廉西行回乡的路上,遇到了劫匪,和同行的有十几人,他自称是段公的外孙,如果把他放了,他家里就会重金相谢。段是当时的太尉,长期镇守边疆,威震一方。劫匪还真被他吓住了。劫匪也不傻,贾诩能够吓住他们必定也是巧舌如簧,能言善辩,同时又机智过人。

2.劝说李傕郭汜

董卓死后,部将们十分害怕,分分逃亡,李傕郭汜也想跑。

但是贾诩劝他们说,这样跑了便是大势已去,随便一个亭长就能够把你们杀了,还不如回去重整旧兵,一路西进,扩大队伍,为董公报仇。

果然,他们到了长安,赶走了吕布,杀了王允,把持了朝政。

他们想要重用贾诩,但是贾诩认为这样并不能保全自己,结果坚决不被封侯。

3.跟随张秀破曹操奸计

张绣后来投靠了段煨,但是却只是表面礼遇,内心猜忌。不足以保身,便投靠张秀,张秀对他言听计从,曹操打张绣,佯装退败,劝说张绣不要追击,待到真退时,果断出击,大败曹操。

4.劝说张绣投奔曹操

曹超与袁绍僵持,张绣不知该如何站队。认为袁绍杀了他的兄弟,心胸狭窄,不足以成大业,便劝说张绣投靠曹超,虽然张绣和曹超有杀子之仇,但还是说动力张绣,给曹超巨大的助力。

5.投奔曹操后也为曹超出了很多的计策,给了曹丕很大的帮助

贾诩,易中天说他是三国智慧第一,我看也不尽然,贾诩的能耐是在三国乱世之中,到处游刃有余,最后安然无恙,这样确实难能可贵,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但是人与人的追求毕竟不一样,若单论处身安逸,保全家人性命,贾诩确实第一;但是若论带兵打仗就不一定了。但是贾诩也不愧毒士之称。


王建国xxy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据说是张良、陈平一类的人物,实际上也堪称三国时代一等一的奇才、怪才和鬼才。

说贾诩是“毒士”,也是有依据的。我认为主要有两件事。

李傕郭汜长安之乱

董卓被王允和吕布刺杀后,李傕和郭汜准备解散队伍逃回老家。贾诩却把他们拦住,劝他们重新集结队伍,杀回长安,为董卓报仇。贾诩说:“事情成了,你们可以奉国家以正天下;事情不成,你们再走不迟!”李傕和郭汜一听有道理,就杀了回去,结果是国家、皇帝和人民再次遭灾。不过贾诩倒是有自知之明。李傕和郭汜要给他封侯,贾诩拒不接受。李傕和郭汜又要拜他为尚书仆射,贾诩又拒绝了。结果李傕和郭汜又敬重他又害怕他。贾诩自己呢,大约也觉得罪孽深重,便利用自己的影响,尽可能地遏制李傕和郭汜,制止了他们不少罪行,保护了不少大臣,也算是将功补过吧!

张绣反叛曹操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春正月曹操南征,盘踞在宛城的张绣向曹操投降。

但是曹操做了两件不该做的事。一是强纳张绣的婶婶为妾,这让张绣感到屈辱;二是拉拢张绣的贴身部将胡车儿,这使张绣感到威胁。

于是,张绣就准备反叛曹操,贾诩就帮他设计。当时张绣采纳贾诩的计策,对曹操说部队要移动一下,又说军车少,载重多,请求允许让军士们把铠甲都穿在身上,武器都拿在手中。曹操没有怀疑,照准。结果张绣的部队路过曹营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打得曹操措手不及,落荒而逃。曹操的长子曹昂、猛将典韦,还有侄子曹安民,均在战斗中身亡,曹操自己也中了箭伤,差一点就死于非命。

总结

贾诩虽然字“文和”,但他做的事却更像是“乱武”。


壹零壹肆


贾诩用计,不动声色,直击要害,一击即中。


大道至空


贾诩确实是深藏不露的人。贾诩先后效力于董卓、张绣、曹操等人,曾助李傕、郭汜祸乱长安,劝张绣降曹,后助张绣破曹,最终还是归顺了曹操,又助他大破马超、韩遂。

如此反复无节操,城府很深的人,有“三姓家奴”之称的吕布也不过如此。大家很关注在贾诩军事方面的谋略,忽略了他慧眼识人的才能,而且这一方面在他一生中尤为重要,也就是所谓的“站队”。曹魏立嗣之争是贾诩选择“站队”的一笔亮点,当时长子曹昂在宛城战死,曹操在次子曹丕和四子曹植间犹豫不决,曹植与杨修交好,杨修曾有“答教十条”送他,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作文模板,所以曹植风头一度压过曹丕,后来曹丕求教贾诩,贾诩略施手段就打破了僵局,并用袁绍、刘表废长立幼的事暗示曹操,再经过曹丕一番经营,最终有惊无险地被立为嗣子。此次事件中,贾诩居功至伟,后官拜大魏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文帝之帝师,死后配享魏文帝庙。

在曹丕求教之前,贾诩一直低调做人做事,深居简出,但是曹丕登门求教时,他毫不犹豫出门迎接。他不是曹操旧臣,所以很忌讳为人处事太过于显眼,也不愿过多结交群臣,但对于有潜力的曹丕,贾诩意识到机会来了,一朝天子一朝臣,能获得曹丕的信任将更有前景,所以他鼎力相助,辅助他夺得嗣子之位,识人眼光极高。这也是他后来配享魏文帝庙的关键一招。

真正的“毒士”在于悄无声息处运用计谋,害人而人不知。贾诩貌似忠良,但在整垮曹植这件事上,实在是做的不露声色。





维摩诘de花雨满天


说到三国,诸葛亮、关羽、赵云……,纵观三国时期,有“心毒”如曹操者,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叫天下人负我”完美的展现了“奸雄”形象。也有这样一类人,他聪明,但从不耍“小聪明”,他出谋划策,总能抓住问题核心,他就是有“毒士”之称的贾诩,关于他,有哪些“眼毒却心不毒”的事迹呢?

1、“眼毒”才能自保

司徒王允的一招“美人计”,除掉了董卓,想更进一步决定把董卓的余党全部除掉,因为彼时贾诩是董卓封的校尉。为自身性命考虑,贾诩向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建议说:“我听说王允他们准备杀光凉州人,如果我们现在逃走,一个亭长就可以抓住我们,把我们杀掉,不如我们聚拢散兵,奋力一搏,攻入长安或许还有点生机”,李傕郭汜一听有道理,后来,果真如贾诩所言,攻入长安,王允死,吕布逃走,但是此举给长安的军民带来一场巨大的浩劫。事成后,贾诩没要任何赏赐,他只是,只是为了活命,才出此下策。

2、“眼毒”才能制胜

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后,因为曹操“霸占”自己的婶婶,还想杀掉自己,万般无奈之下,张绣降而复叛,结果曹操大败。曹操第二次来征讨张绣,在没有战胜的情况下,就主动撤军之际,没有听从贾诩的建议,就去追击曹操,结果大败而回,在此情境下,贾诩灵活献计,建议去追击追击,大胜而回。

3、“眼毒”才能利益最大化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交战时,双方都想拉拢张绣,贾诩经过分析。得出如下论断: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着政治、道义的制高点,跟着他干,有前途;第二,袁绍兵多,我们去,达到不“锦上添花”的效果,而曹操正在艰难之际,我们过去相当于“雪中送炭”,第三,曹操是干大事儿的人,不会抓住以前的事儿不放,我们没有性命之忧。张绣投降曹操后,与曹操一起谱写了一段“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於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的千古佳话。

4、“眼毒”才能客观审视天下形势

曹操平定北方后,发动了“赤壁之战”,基于当时环境,官渡一战,打败了袁绍,军队的势力已经很大,现在又收取了汉水以南的土地,足够供养军队啦,做好安抚百姓的工作,江东不用劳师远征,就可以平定。曹操依然决定东征,“赤壁一战”,大败而归。

5、“眼毒”才能瞅准人性

赤壁之战后,曹操征战西凉,战争初期,上演了“曹操割须弃袍、许褚赤裸斗马超”的故事,一度丧失战场的主动权,随着战争的推进,曹操慢慢掌握了战场的主导权,而马超韩遂打算割地求和,贾诩借机献出“离间计”(战场与韩遂廖家唠家常、涂改给韩遂的书信),西凉集团马超怀疑韩遂勾结曹操,在他们相互猜疑的时,曹操反戈一击,迅速平定关中。

6、“眼毒”才能站好队

对于曹操的“册立储君”问题,一方面,他建议曹丕采取“扬长避短”的策略,多在尽孝心和做好臣子方面下功夫,抓住这个点,完胜曹植;另一方面,以袁绍、刘表“废长立幼”的事例建议曹操,曹丕最终取得胜利,封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

贾诩是三国里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人,究其原因,与其“眼毒而心不毒”不无关系,无论在谁帐下效力,给出的建议都是那么中肯。

参考文献

《三国志》陈寿

《三国演义》罗贯中





S说文解史S


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贾诩早年被察孝廉为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叛乱的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氐人抓获。贾诩说:“我是段公(段颎)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来赎。”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的外孙来吓唬氐人,叛氐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贾诩拥有如此随机应变处理事情的才能,像这样的事情有很多。[1]

效力凉州

贾诩

永汉元年(189年)九月,董卓废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贾诩在此时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升讨虏校尉。时董卓之婿中郎将牛辅屯兵于陕,贾诩便在牛辅军中辅军。不久,牛辅遣李傕、郭汜、贾诩等出兵攻打关东联军,先向孙坚,在梁东大破其军。孙坚率千骑溃围而去。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牛辅亦已死去,王允清算董卓余党。当时李傕、郭汜等人心怀不安,都打算各自逃亡,贾诩出面阻止了他们,说:“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此计为众人采纳。

于是李傕等散发“王允欲洗荡此方之人”的流言,联络凉州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十余万之众。李傕与樊稠、李蒙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坚固攻而不克。后由城内叛变士兵引导凉州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太常种佛、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被杀。李傕等拥兵至南宫掖门,威逼献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李傕又杀司隶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

后贾诩为左冯翊。李傕等以贾诩之功欲封其为侯,贾诩说:“这是保命的计谋,哪有什么功劳?”坚决不受。李傕等又让贾诩为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百官的师长,是天下的榜样,我贾诩一向没有什么名望,难以服人。就算我可以贪享虚荣,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于是改拜贾诩为尚书,掌管选拔人才,在人事方面多有贡献,李傕等人亲近贾诩但同时也很忌惮他。

不久,贾诩之母去世,贾诩辞掉官职,被拜为光禄大夫。

兴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樊稠起兵袭占长安,共同把持中央朝权后,三人互相猜忌,争权夺利,多次打斗起来。贾诩每次都以大体责之,所以三人虽心中不和,但表面上还过得去。于是三分长安城,各守其界。同年春,李傕使骑都尉胡封刺死樊稠,李、郭之间矛盾日益激化,开始交兵。李傕请贾诩为宣义将军,以助自己。帮助汉献帝出逃、保护大臣,贾诩多有出力。后二人罢兵,贾诩便上还印绶。

当时将军段煨与贾诩同郡,屯驻华阴,贾诩去投靠段煨。贾诩向来知名,为段煨军所敬服,段煨心里怕贾诩夺其兵权,但在表面上对贾诩十分礼遇。贾诩看出后,心不自安。南阳张绣与贾诩暗中有来往,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贾诩临行时,有人问贾诩:“段煨待你这么好,你为何还要离去?”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待遇虽然优厚,却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会被他所害,而我离开他一定很高兴,又指望我连结外援,一定善待我的家人。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贾诩到达张绣处,张绣果然大喜,对他“执子孙礼”。而段煨知道贾诩离去,也果然善待其家人。

献计张绣

建安二年(197年),在贾诩的说服下,张绣屯兵宛城与荆州牧刘表联合。从此,二人便成为曹操的心腹之患。

央视三国演义的贾诩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不久,曹操闻袁绍欲趁虚袭取许都,便立即从穰城撤退。张绣率兵尾随追击,刘表也派荆州军占据安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张绣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击败。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说:“赶快再追,一定会获胜。”张绣说:“不听你的建议才落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何要再追?”贾诩说:“形势已经起了变化,赶快去追准能获利。”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

得胜后,张绣问贾诩请教是怎么回事,贾诩解释说:“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罢了。将军虽然擅长用兵,但绝非曹公敌手。曹军虽然刚撤,但曹公必然亲自殿后,我们的追兵虽精,但将领比不过他们,他们的士兵还很有士气,所以我知道将军你必败。曹操之所以还未尽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后方出了事,所以击破将军的追兵后,一定会全力撤退,留别人断后,他留的将领虽厉害,却比不上将军,所以我知道将军用败兵也能取胜。”张绣大为佩服。

劝张归曹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遣人招降张绣,并与贾诩结好。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曹操闻讯后大喜,亲自接见贾诩,执其手说:“使我的信誉扬于天下的人,是你啊!”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由于当时冀州为袁绍所占,贾诩便留参司空军事,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

辅佐曹操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曹军军粮用尽,曹操问计于贾诩,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过取胜,是想顾及周全啊,抓住机会,便能很快取胜。”曹操称善,后来抓住机会偷袭乌巢,一举战胜袁绍。河北平定后,曹操领冀州牧,改任贾诩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占领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离间马韩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马超受挫后,提出划河为界的议和条件,被曹操拒绝。马超多次前来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使马超欲急战速胜不得。九月,再次提出划地为界的要求,并送子为人质。贾诩认为可以表面上假意应允,麻痹对方,实际积极准备,伺机歼敌。曹操又问贾诩如何破敌,贾诩说:“离间他们。”曹操采用他的计谋,写书离间马超和韩遂,使他们内乱。曹操视时机成熟,主动对关中联军发起进攻,大胜而归。

支持曹丕

贾诩形象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当时曹操未立太子,曹丕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曹植才名方盛,曹丕派人求计于贾诩,贾诩说:“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刻意磨练自己。后来,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大笑,于是于该年立曹丕为太子。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当时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

位列三公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为报贾诩之恩,拜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又分食邑二百,封其幼子贾访为列侯,任命其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黄初四年(223年)三月,曹丕首征东吴,未达到预期战果。当初,曹丕便问计于贾诩:“我想统一天下,吴、蜀应先征讨哪个?”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无功而返。同年六月甲申日(8月11日),贾诩去世,终年七十七岁,谥号肃侯,贾穆袭爵。

多年后,贾诩与王朗、曹真、辛毗配享魏文帝庙。



流浪的雨


贾诩最毒两件事,一个是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一个是献计张绣三反两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