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贩卖私盐犯法,那贩卖咸鱼呢?

历史红尘


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国家今天的法律和几百年前的封建社会比,更人性化,更科学合理。

古时的法律相比今天的来说,更加严格,尤其是在刑罚上面,很多的行刑手法都很残忍,不仅折磨人的肉体,还摧残人的心智。

这和今天我们国家的以人为本原则相违背,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有了一部新的宪法,一部更加科学,更加现代化的宪法,量刑也更加合理。

但是有一种犯罪行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打击力度都很大,这种行为就是卖私盐。可能有的朋友以为现在已经不存在私盐这一说了,不过其实还是有的。


现代私盐是指那些没有经过食用加工的粗盐,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倒卖这种盐今天也是违法行为,而在古时候,私下卖盐是要判死罪的。

不过有人就有疑惑了,既然不让卖盐,那么和盐有关的食物呢?如咸菜,咸鱼可以卖吗?

古代为什么要严格把控盐的市场?

在说其他事情之前,我们首先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盐为什么要被把控的这么紧?原因就是它的税收很高,利润很大,是当时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和重要组成。


盐对日常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也是人体的必需成分。因此无论盐的价格涨到多高都会有人来买。

在战争年代,国家支出过大,就通过控制盐的数量来增加财政收入。

最早重视到盐对国家经济重要作用的是春秋时期的管仲,他建立了系统的管理制度,政府可以全面把控盐的售卖就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

到了汉朝时,政策有所放松,将盐业市场向外开放,使得一批商人因此致富。


到了隋唐之时,政策相比汉朝时紧缩了一些。但是只要是有合法手续的商户依旧可以卖盐。

而宋朝时经济发展较快,有关于盐的制度也更完善。设转运司管理地方盐务,盐只能在政府规定的地方售卖,不得越界。并且提高售盐的利润,5文的成本40文的售价。这些使得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明清也延续了宋的有关制度。

私下售盐最严重的情况会得到什么样的惩罚?

古时候对这件事的处罚力度是很大的。最严重的时候要属五代十国时期,私下售卖的量达到一斤就要被杀头。

即使是政策相对来说宽松的两宋时期,这个数量标准也只是放到了不得超过十斤。

因此,为了将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朝廷对这种私下售卖的行为打击力度是很大的。

但是为什么还会有人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卖呢?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因为当时官盐的价格实在太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根本就是奢侈品,但是又不能一直不吃盐。

第二个原因是这一行利润实在太大。历朝历代的情况都是官方价格越高,底下的盐越是好卖。在巨大的利润面前,很难有人不动心。

既然售盐犯法,那么售卖一些和盐有关的食品,如咸鱼之类的,也犯法吗?

这次的压轴问题就是这个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卖咸鱼不犯法,但是也要受到管制。而且腌咸鱼用的盐也要申请上报才能给你。



并且为了防止渔民把剩下的盐拿去出售,在给盐之前是先要上报鱼的数量的,然后给你开一个凭证,叫盐引,拿着这个东西去取盐。

因为渔盐只用于腌鱼,所以为了防止它流入食用盐中,朝廷还给它染了色。并且要是渔民腌完鱼后还有剩盐,要在还给有关部门进行保管,下次再去取。


令人颇为无奈的是,尽管这种渔盐的价格会便宜一点,但是咸鱼可不是一般人能吃得起的。换句话说,咸鱼和盐一样,在当时也是昂贵食品。


小小嬴政


理科男答历史。

咸鱼,顾名思义,它是咸的,既然是咸的,肯定就是用盐了。在古代,盐非常珍贵,因为不允许私人卖盐,所以盐的价格也会很昂贵。假如有人私自卖盐,那他就是犯了死罪。咸鱼是用盐做的,那卖咸鱼犯不犯法呢?下面让理科男为大家揭秘。

古代人都是很聪明的,我们能想到的,他们肯定也想到过,并且还亲自实验过,最终证明贩卖咸鱼是傻子的行为。

为何这样说呢?你想想咸鱼是用盐腌制的,肯定需要买盐,盐的价格呢,高得离谱,可能你卖一条咸鱼的钱,连买盐都不够。

朝廷以10文收购盐,然后朝廷再将盐卖出去,卖的价格比收购的价格要高上10倍,甚至30倍,也就是说朝廷从中间能够赚取几百文钱。

假如有人要腌制咸鱼,那他腌制5斤鱼,就需要用到1斤的盐,也就是300文钱。照这样下去,很快就会破产。

古人不会做出这种行为,更何况古人都是很朴实的,有些人日常只需要粗茶淡饭就可以养活自己。

而且盐在当时非常昂贵,像普通人家可能买不起,很长时间才会吃一次盐。

当然,不是所有盐都是价格高的,就比如渔盐,它的价格就很低廉,普通人家也能买得起。

在当时有人会冒领渔盐,后来朝廷又规定只能以鱼的数量来领盐,这种行为才停止。并且朝廷还将渔盐都染成红色,和官盐区分。

不过这种方式对有些人是不管用的,比如在朝廷有关系的人,这些人会利用漏洞然后垄断行业,也就是所谓的官倒。

当垄断后,就有人会花钱买代理权,也就是买卖盐的权力。这些人都是盐商。

还有就是私倒和各种各样的商贩,这些人为了卖盐想尽各种方法,在当时环境下产生了使用油纸包盐藏在船底等方法的贩盐方式。

归根结底,咸鱼是盐的衍生品,所以它也是官营的,私自卖咸鱼就是犯法的。


理科男读历史


盐,是人生存的必需品;铁,可以制造各类兵器。国家把盐铁牢牢捏在手里,就是控制了所有人的生存和反抗的能力。

正是因为盐铁这两种商品的特殊性,国家才会对它们施行专卖。

当然了,有人肯定会说了:古代都是冷兵器作战,拿一根儿木棍也能把人戳死。在东汉以前,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是国家的;换言之,山中之林木也是国家的,私自闯入山林,是要受到刑罚的。


再者说了,拿木棍的能和拿砍刀的比?

因此,国家控制了盐铁,一则可以为自己盈利,二则可以控制人的生死。掌握了这两种东西,对于国家的稳定来说,至少是事半功倍的。

在封建时代,西方的那些个国家,跟中国打了两千年的交道,都没有学会“专卖”制度,唯靠收取赋税养活自己。在彼时,整个欧洲都是零零碎碎的,除了罗马帝国,其他较大的统一的国家大都昙花一现。

自从管仲变法创下“专营制度”之后,历代政府皆得其利。在专营体质之下,历代封建王朝要钱有钱、要兵有兵,不管是对外作战还是对内作战,都有压倒性的优势。

试想一下,盐铁关乎一国之生死,国家又岂会轻易与人分利?

在管仲的盐铁专营制度里,他强调国家对所有矿山资源的垄断,并出台相关法令:

“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

对于矿山资源的保护,管仲可谓是相当之严厉了!谁敢动矿山,那就是死罪!有不小心闯进去的,左脚进去砍左脚,右脚进去砍右脚。

至于用矿山资源做出来的各种铁器,也是由国家实行统购统销。也就是工匠做出来之后,由国家统一收购,然后统一价格销售。

铁如此;盐,亦如此。

甭管是咸鱼还是咸菜,统统都是盐的衍生品,这些东西同样让人达到补充盐分的目的,封建政府怎么会允许呢?当然了,如果用从合法取得买来的盐来腌咸鱼,当然也算合情合理合法的,不过谁会这么蠢呢?

毕竟,鱼也算很贵的,咸鱼则很费盐。

时至今日,盐铁已经失去了经济上的绝对统治地位,推其根源,非是利少,而是能够获取暴利的东西多了,比如说烟。盐铁给国家带来的收益增加有限,反倒不如将其让利于民。

不管是盐铁,还是烟,国家对其实行专卖,都是因其垄断性而获取暴利。

将其放在一个个体上,一个人如何实行“专卖”呢?要么是技术(知识)的垄断,要么是血脉的垄断,反正都要占个独一性。

所以,现如今才会有“知识就是金钱”的说法。而那些占据知识高地的人,无一不通过自己储存的独一无二的知识,获取大量财富。这也正是那些高尖端企业,为何会不惜重金聘请人才的原因。

国家占据资源之利,企业占据技术之利,人才占据知识之利。总之,大家在各自的“一亩三分地”里,当一名贩卖“咸鱼”的合法商人。这才是盐铁专卖的本质。

因此,人还是要不断地提升自己,这样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当一名人人都争抢的“臭咸鱼”。


祗树


你的想法真是太聪明了呢!如果在古代,以你的头脑还是去种地比较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种地至少有点饭吃,而卖咸鱼,你可能会失望透顶。

古代的盐是个宝贝,一般都是矿盐,不好吃,很糙,而且还有点毒性,俗称粗盐。如果你穿越过去,记得带点精盐过去,因为你今天吃的精盐,古代皇帝都吃不上,在古代这样的精盐,恐怕是要引起轰动,毕竟古代提纯手艺比现在差得远。



既然古代的盐这么难得,那么销量肯定好,因为供不应求,盐是百姓需要的必需品,不吃盐啥都不好吃,身上也会没力气,所以不管多穷,这盐还是要买。

如此一来,盐成了供不应求的商品,而且还是刚需商品,这个价格蹭蹭的涨,很多人都快买不起了,一次只能买一点点,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就自己偷偷弄盐卖,相对于官方许可的官盐,这种私人夹带的盐被称为私盐。私盐有啥特点呢?那就是提纯更烂了,优点也明显,比官盐便宜得多。



朝廷一看,私盐泛滥,这不把百姓都吃坏了吗?这肯定不行啊,有伤国本,所以就大力抓捕贩卖私盐者,量刑也越来越重,从处罚到死刑,唐朝的时候最重,一公斤私盐就砍头,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依然有人铤而走险,如此一来,屡禁不止。

私盐禁不了的主要原因是有需求,古代百姓根本买不起官盐,为了生存只好买私盐,如果放到今天,你在路上遇到有人卖你散装盐你肯定不会买。在这种大量需求和利益的驱动下,私盐贩子的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包括大家熟知的陈友谅和程咬金都在此列。私盐贩子无一例外,都是有钱的主,属于刀尖上跳舞的人,一步踏错,魂归九天。



那么,贩卖私盐如此高风险,我们能不能迂回一下,换个思路呢?比如我们卖咸鱼!这样一来,就可以不违法,而且还能卖“盐”,百姓也都可以随便买了。

答案可能让你失望了,这样做也不行。

因为古代真的有人这样做,并不是个例。他们利用盐腌制咸鱼,只不过他们使用的是海盐,他们腌制的产品需要统一销售,在朝廷眼中,腌制品和盐一样,都需要受到控制。

诸犯私盐淹浥鱼、虾、竹笋等货,买,或自行食用,及博易诸物者,照私盐法科防。

也就是说,私自售卖咸鱼等腌制品和售卖私盐一样有罪。

鱼不限制,但是咸鱼受限制,你想腌制多少条鱼,一共多少斤,需要多少盐,官方都会有一个统计,让你在腌制过程中无法私存盐和咸鱼。等到腌制结束后,需要拿出等量的咸鱼和腌制剩下的盐液。

也就是说,非法腌制咸鱼,没有相关执照和卖盐拿不到盐引是一样要受处罚的,所以售卖咸鱼并不能代替售卖私盐同时规避法律。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销售私自腌制的咸鱼成本太高。

从捕鱼,腌制,到销售,周期很长,风险无形中提高,私盐的引进反而成了其中一环,舍弃私盐而贩卖咸鱼,无疑是画蛇添足之举。

即便制作咸鱼成功,出售还是一个难题,因为私制咸鱼的风险高,成本大,咸鱼的售价自然极高,普通百姓根本买不起,其实不止咸鱼价格高,古代的咸菜价格也很高,能公开制作售卖咸菜类产品的都是大户,有背景才行。

正因如此,咸鱼的客户群并不广泛,只有富人才吃得起,但是私制产品富户不会随便买,毕竟不安全,本身他们不差钱儿,万一和这些来历不明的东西扯上关系,得不偿失。

所以,你的咸鱼在古代根本卖不出去,失去了私盐的价格优势,售卖咸鱼反而成了累赘。


野史日记


看了几个回答,用数据和文献来论述。事实上,都偏题了。

古代盐铁国家专卖,民间不许私自倒卖是真实存在的。

问题在于,即使用盐做咸鱼来贩卖,成本都会远远超过单纯卖盐!

盐户制盐,盐场以极低价收。因为这些盐户是固定的,必须给国家熬盐的世代相传户口,属贱民。很惨!普通农民没办法大规模制盐!

盐场卖给盐商贩卖,涉及盐引制度。明早期以向边关输送粮食换盐引,再到各大盐场提盐贩卖。明朝后期以及之后,盐商凭盐政衙门发盐引,交盐税后去各指定盐场提盐贩卖。所以不管怎么变化,普通人买不到盐,也不能大量制盐。盐商即使想发财夹带私盐,没规模不划算做,有规模的话,没那么多鱼,也不划算运输那么远去没有什么鱼产的地方卖。而且咸鱼容易变质。所以,没那个想法做咸鱼卖出盐的价!

综上所述,因为渔获太少,私盐产量低,有变质风险,运输费用高几个原因,导致夹私盐卖咸鱼不如直接卖盐划算!

所以,古代人不会傻到用私盐大规模做咸鱼来卖成官盐价。贩卖咸鱼不犯法,因为用的盐已经收税了,咸鱼产业形不成规模,对盐政冲击不大。


翡翠雕刻工人清风吹雨


我国的古代社会文明是农耕文明,而农耕文明捏取财富的主要手段就是田亩赋税,古代政权财政的第一收入就是田亩税,那时候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是“重农轻商”的,当然有一类商人是非常有地位的,而且还得政府指派,这就是“盐商”,因为在古代社会除了田亩税之外,盐课是国家财政的第二大收入。

任何人都离不开盐,盐所含的氯、钠等成分,对维持人体的神经、肌肉、心脏正常功能作用很大,而且自从人类开始学会用火做饭,盐也是非常好的调味品,所以盐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更是维持人类生命延续的必需品。

但是由于古代科技发展的局限性,食盐的产量都是“看天说话”的,尽管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产区,但是远远做不到供需平衡,也就是说食盐的配给都是由政府专供的,并且是限量采购。

综上所述,“食盐虽小,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啊!”,所以自古以来贩卖私盐是犯法的,严重的甚至会有杀身之祸,谁敢贩卖私盐就是动了皇帝的“奶酪”。

回到题目,贩卖咸鱼会不会犯法?

当然不会了,但是咸鱼需要用盐来腌制,这在古代也不是谁想吃就能吃的起的,腌制咸味的食物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保存,比如我们现在的腊肉,腊肠等,这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代没有冰箱,比如杀一头猪,家里人口要是有限,一顿吃不完,放几天就会变质,时而久之聪明的古人就想到了办法通过盐等来腌制、风化,使这些食物利于保存,继而随着各代美食家的改良形成了现在的各地都有的独特“腊味”。

咸鱼也属于“腊味”的一种,贩卖咸鱼肯定不犯法,不过在古代除了出海打渔的渔民外,一般能吃的其咸鱼的肯定家里条件都很好,并且会有一定的人脉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来说出海打渔人家腌制的咸鱼,我们都知道盐分好多种,有“池盐”、“井盐”、“海盐”等,出海的渔民打上来的海鱼其实不用放盐,就用海水煮也是有味道的,所以说渔民用海鱼腌制咸鱼基本上是不用放盐的,再者说,海边都会有盐渍,渔民有便利条件,自己家用还是可以的。

如果是内陆人家,没有海鱼,基本上吃的都是河鱼,这种鱼如果腌制必须用盐,考虑到盐的稀缺性,在古代能吃的起咸鱼的真的很少。


如果您对本人文字满意,请多加关注或随手一赞,非常感谢。


鸿涵先生


欢迎走进文史工作坊!

中国古代对盐铁都实行严格的管控制度,盐的专卖制度直到1945年被国民政府废除的。

古代是非常缺盐的,秦始皇死的时候,为了掩盖死去的事实,秘不发丧,也就弄了几筐咸鱼,但是据历史记载,当时的人只是闻到一股臭味,那是因为腌制的咸鱼里的盐不够,夏天发臭,皇帝如此,更何况百姓呢?

比如今天的苗族人特别喜欢吃鲊辣子,那就是历史上缺盐造成的。古代苗族地区不产盐,汉唐的许多暴动就是因为封建统治绝食盐供应造成的。盐是百味之本,古人就靠辣味、酸味、含碱的荞灰调味。这也是苗族人为何爱用辣椒的原因。

至于这位同志问的问题,笔者回答你没有梦想你连咸鱼都不是!古人盐都吃不到,哪有本事吃到咸鱼,就是卖成本也不够啊。


文史工作坊


会对这事有疑问主要是因为不知道晒海盐是什么时候开始普及的!

最早的海盐不是晒的,最早是《管子》记录有“暮春之初,北海之民即煮海为盐”。所以那时候海盐是有了,但不是晒的,是煮的,所以历史上直到今天我们吃的都是以井盐为主,浓度不同呀?海水制盐相比井盐效率太低!

历史记载明初海润、海盈还是有煎有晒,直到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海丰场率先易煎为晒,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制盐旧工艺,被无棣人发明的新工艺所代替,使制盐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无棣人对盐业生产的贡献功不可没。但是这技术同样被官府控制,老百姓自己还是不能大规模晒盐的!

所以历史上盐因为盐铁专营的缘故,售价比制作成本高很多,但是因为生产工艺的问题,海盐在历史上是很晚才真正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的!

这样,既然盐对于渔民来说不能实现廉价大规模,咸鱼也就不会太便宜了!换句话说那个时代能吃上咸鱼恐怕比吃盐更贵呢!


越马长弓


“人盐并获,若无持械,止以贩私治罪”,在我国古代,盐铁一直是官营产业,也就是被官府垄断,民间是不允许私自贩卖的,但现在代社会有一句话叫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么古代下面有'这种响应的对策呢?

“古代贩卖私盐犯法,那贩卖咸鱼犯法吗?”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个很好的想法,但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古代的官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聪明。朝廷公文规定,所有渔民胭脂咸鱼,必须购买官方所制的官盐,而官方所定制的官价又是普通渔民腌制咸鱼所承受不起的,古代每斤官盐的价格大约为一百文到三百文之间,而腌制五斤咸鱼大约需要一斤的官盐,渔民每船都是成百上千斤的,这个价格是远远高于所制收益的,简单来说就是得不偿失,赔个底朝天。



但清朝时候却有另一种规定:渔民腌制咸鱼不用购买官盐,直接购买廉价的渔盐即可,为了防止普通百姓冒充渔民去够买渔盐,官府会对渔民的出海情况和所捕鱼数进行记录,并将渔盐染成红色,以便与其它官盐区别。


那么最后会有朋友问渔盐这么便宜为什么不直接买呢?(微笑脸),我买的起鱼我还差买盐的钱吗?总得来说是没有太大的可行度的,我们要知道劳动人民的智慧都是无穷的,我们可以想到,古人当然也可以想到,随之而来的就是相应的政 策。


历史伶俜者


炒米来颠覆一下你对古代“咸鱼”的认识。咸鱼真的很贵,而且在历史长河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用“盐”腌渍的“下饭神器”并不在普通百姓的饭桌上。

有个词叫“鲞”(Xiang),原本是指的将鱼刨开晒干。后来引申为各种腌腊的食品。


苏州有个特产,叫“虾籽鲞鱼”。旅游的人到了苏州观前街,在百年老店“采芝斋”、“叶受和”、“稻香村”等等都有卖,包装各不相同,口味也各有差异。但基本上都是咸鲜口味为主。

这个特产历史悠久,其原型“鲞鱼”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鲞鱼”原本就是东海特产的鳓鱼,由于吴王夫差在一次出征的过程中,被偶然充当了军粮,“余者曝干载归”,被带回苏州。也就是说除了海水粘在鱼身上的盐分外,基本上整个过程是没有用到盐的。

还有一个词叫“腊”(XI),原本就是干肉,肉干的意思,后来也引申为腌腊(LA)的食品。


四川、湖南、广东等地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美食”,叫“腊肉”。这个历史也非常早,也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最早也是在没有盐巴腌制的条件下,产生的长期贮存容易变质的肉类的方法。他是通过烟熏的方式让肉类在短时期内迅速失去水分,通过油脂和细小的碳颗类封腊住肉类,使其可以长期保存。

但是在没有“盐”参与之前的“鲞鱼”和“腊肉”实际上并不能太长期的保存,特别是鱼,会出现腐败变臭的情况。

所以秦始皇死后,赵高秘不发丧,而且为了遮盖尸体腐败发出臭味,就在车队后拉了一车咸鱼,鱼未必是咸的,但是一定是臭的。


当古人遗憾自己食物保存的方式还不够成熟的时候,赵高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但实际上,鱼的鲜美在古人的认识中早就成型了。否则“鲜”字里不会有鱼;否则“鲞”字的原来写法不会是“美加鱼”;否则更不会有鲁昭公送“鲤”给孔子。

但是普通家庭是不懂的用盐腌渍鱼吗?不是,因为咸鱼真的很贵。


而是自从管仲“官山海”开始,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食盐一直都是“国家垄断专卖”,严禁民间私自买卖,一直到2014年才彻底食盐专卖才被彻底取消。

历史上从程咬金到陈友谅,都是赫赫有名的私盐贩子,私盐贩子通常都很有钱,但是风险自然非常大,在唐朝几乎是差不多贩卖一斤私盐左右,朝廷就可以砍你的头了。所以用私盐腌渍咸鱼不是成本问题,而是风险问题。

但是在宋朝的时候,在东京汴梁已经可以买到很多种类的鱼鲞了;到了南宋更是临安城里更是专门卖各种鱼鲞的固定商户有几百家之巨了。


因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宋朝专门开辟了专门的“渔盐”政策。也就是朝廷专门为出海打渔的渔民们提供了专门用来“腌渍咸鱼”的食盐。

但是如果你认为这些渔民们每次出海,打回那么多鱼,可以腌鱼的时候,留下一点盐自己家里用,或者留点咸鱼自己吃。那就是想太多了。

因为官府给你“盐引”的时候,是严格按照你捕鱼的条数给你提供的盐,关键价格没得商量。所以一条“咸鱼”的成本,可能比你想象的要高得多。

因为捕捞成本、盐成本、腌渍时间以及损耗成本、运输成本,这些成本加到一起,你觉得咸鱼是普通人家的餐桌必备么?


最近热播的《芝麻胡同》里,一个腌咸菜的,家里竟然能雇得起几个下人;到了夏天可以喝得上冰镇的绿豆汤;而且腌的咸菜比肉贵,供应的全是响当当的富贵人家。你还觉得咸菜是因为没钱才吃的东西吗?

同理,你还觉得贩咸鱼没盐值钱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