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如何理解?

廿由八晒


老子曰: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如何理解。

在老子写出《道德经》之前,所有的文人圣人都教人如何做大做强,推崇的是强者、大者的哲学。

只有老子毅然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柔弱胜刚强”,建议世人“知强守弱”,领袖人物“受国之垢”、“受国不祥”,仅凭此点,《道德经》便可高踞世界哲学之巅峰。

而这句: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出自《道德经》第34章,原文是: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

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用现在的语言习惯解释为:“大道广布无垠,它左右着天地万物。

这句话阐述道不自大所以成其大的道理,道广布在天地间,化育左右着万物,但它做这些都是自然而为,不辞让,不表功,不自专,不拿大,从不自认为伟大,所以成其大。

万物靠它生长,它却不自居有功,成就功业却不占有名誉,养育万物却不以主人自居。

道生育天地万物之间,它谦卑低调,没有自我私心,可小如微尘;它包容万物,大公无私,可大到无边,这种可大可小,正体现了道的弹性和能量。

道尚且如此保持谦卑自然,而人呢,有什么资格自大呢?

没有私欲,可称它为“小”。

道有化育万物之能力万物归附它却不自以为是主宰,可称它为“大”。

道功业巨大,但从不表功,从不自大,为什么?因为它大公无私,爱养万物,没私心没自我,所以可做到无我无心,可谦卑到微尘里,也可包容万物,大到无边无际。

正因它始终不认为自己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而我们个人在宇宙中如微尘,生命和能力都有限,所以更要效法自然大道,谦卑自守,包容豁达,能屈能伸,能进能退,吃小亏享大福。

《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部举足轻重的经典著作,是我国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它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文约意丰,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内容涉及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今天,世界文化交流日趋一体化,科技和物质发展迅猛,价值观多元化,社会竞争日渐激烈,而静下心来读读经典,学习古人的智慧,显得更有现实的意义或许,其中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和智慧,会为迷茫的我们提供某种借鉴。

我是跛脚的猫,愿意读经典,学习传统文化的智慧,做一个安静的,智慧的猫。


喝咖啡的猫猫


老子曰:“是以圣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句出自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三十四章》。

老子说:“明道之君能够被人尊崇而统治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自始至终不妄自尊大而能虚静处下,所以才能为天下人所归附和拥护,而成就其君王的尊贵和伟大。

天地之大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地不只为自己生长而存在。天地无私的化育、繁荣万物。繁荣的万物又通过自身作用反过来改造天地。天地被万物不断更新,进而历久常新,所以长生。

圣人虽然是圣人,但总是置身于众人之后,综合全面的倾听别人的意见,审慎的考虑矛盾的各个方面。所以当圣人抓住主要矛盾并给出解决方案的时候,他总是得到众人的支持,所以他身先了。圣人考虑事情总是跳出自己所在的小范围,从更大的视角看待整个趋势,认清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总是向着更长远更有利的方向做事,所以身存了。

很多人眼光短浅,急功近利,烦恼一生,忙碌一生,看似为自己和后人创造了大笔财富,其实却为人类文明无所贡献。我们倘若把“自生”升华,开始为公想,也许我们对人类文明就有点贡献,

也许我们成为不了伟大的圣人,但某个想法、灵感却是可以震惊世界启迪千年的。

一个人终生的成就是可以空前绝后的。但只有无私奉献,才能让这些想法成就长生永存;只有无私奉献,才能证明我们对人类是有点价值的。这种价值就好“故能成其大”。


请问填写什么龙飞凤舞


我是颜小二,我来回答。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句话可谓是《老子》一书中的经典,细细品味一番,就这句话的内容本身来说,它其实是在暗示我们“道”之所以伟大的“秘诀”,因为道“不自为大”。但“尽信书不如无书”,透过文字,我们能获得更多东西。

  • 也就是说,从“道”本身来讲,这句话告诉了我们“道”伟大的秘诀。
  • 从为人处世上理解,则告诉我们,高明的人一定是谦逊的。

那么,要透彻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我们就从以上两个方面来分别解读吧。

1、道的“不自为大”成就了道的“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句话出自《老子》“任成第三十四章”为了理解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我们有必要联系一下这章的上下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段议论其实是老子给我们描绘了一下“道”的姿态,“道”的姿态是什么样的呢?它虽然成就万物,它虽然这般地伟大,但是,它却并不“高傲”(为了好描述“道”的姿态,这里不得不拟人化,各位把握下感觉就好)。

按照老子的说法,“道”漫流广泛,可以流向左边,也可以流向右边,它无所不到,万物明明是依附于它繁衍生息,但是它却一句话不说,道明明有大功劳大成就,但是却不自以为有功。

所以,没有欲望的道,就可以叫做“小”,其实这里的“小”,更多是在形容“道”谦逊的姿态。

也正是因为道的“小”,又能成就万物,于是万物归从它。可即便获得万物归从,道也不作万物的主宰,这个时候,“道”的存在是属“大”,但它却不自以为伟大。由此,我们细细品味会发现,正是因为他“大”的本身,小的“姿态”,反而让它不仅在专注中获得成就万物的能力,还赢得了万物的归从,成就了它的大。

也就是说,我们从老子叙述中可以了解“道”的两个特点:

  • 第一,“道”成就万物,本身就是十分强大的存在,所以可以称它为“大”。
  • 第二,“道”的姿态很小,它可左可右,默默成就万物,一句话都不说,更不会居功自傲,亦不会因为自己成就了万物而自以为是万物的主宰。

也就是说,老子告诉我们,本身就属于“大”的存在的“道”,却以“小”的姿态去成就万物。不仅利天下万物,而且还不干预、不利用万物,更不要什么回报,姿态十分低,这样强大而谦逊的“领导”,怎么会不引得万物归从呢?因此才有了老子那句,“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的感叹,而这其中逻辑的合理性值得大家体会。

2、以“小”的姿态成就自身之“大”的道给予我们的处世智慧

从老子的叙述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明白,“道”属十分强大的存在,成就万物,十分伟大,但是,它的姿态却极其“低”,不自以为伟大。而正是这种“高能力”和“低姿态”的结合,反而成就了“道”的伟大。而这之中实则有深刻的处世智慧。

首先,我们从能力角度出发来探讨。什么样的人十分有能力?专注的人。

什么样的人专注?大抵是不会因为虚荣名利之类的物欲分心的人。

所以,一个强大且十分有能力的人,是不会在乎外在虚荣的,因此才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在这样的专注态势下,成就自己属水到渠成。

其次,我们从人际角度出发来探讨。能力强大是一方面,情商亦是一方面。

有的人居功自傲,虽然成就了别人,但是太显摆,这样也会引得人心背离。

而有的人,成就了人,一点没有居高自傲的意思。明明可以站在巅峰俯视众人,但是把姿态压得比被自己成就的人还低,这样的人自然是众望所归的存在。

所以,我么可以认为,“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在处世智慧上其实更多是在告诉我们,一方面,谦虚可以让人专注,而专注则可以让人提升;另一方面,谦逊的低姿态,会让有能力者成为众望所归的存在。

3、小结

最后,我们来梳理一下老子这句话的逻辑。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句话,如果单单从“道”本身来说,其实是老子向我们展现了道属“大”的存在,却以“小”的姿态面对万物。而正是他“为而不居”、成就万物而“不自以为有功”的姿态,才得以不因一己之私干预万物,继而让天下万物自然生长,因此也得以成为天下万物众望所归的存在。在逻辑上来看,确实是道的“不自为大”,也就是道“小”的姿态,成就了它众望所归的伟大。

从为人处世来看,老子这句话实则是告诉我们,“低姿态”一方面可以让我们专注,以此来成就我们的能力,同时,高能力者的低姿态,不仅可以让其成为众望所归的存在,还能减少一些因为攀比等类似情况给自身带来的麻烦。



颜小二述哲文


出自: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在学术界,关于老子的「道」的属性,有几种不同观点,最典型的主要是唯物论和唯心论截然对立的观点。持「唯心论」观点的学者认为「老子的『道』是一个超时空的无差别的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对此,张松如认为,「我们不这样看。『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怎么能是『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呢?而且,就它覆育万物,而不自以为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欲也,可名小于』;就万物归附它,而不知道谁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名也,可名于大』。无欲、无名、可小、可大,这个『道』又怎么能是『超时空的无差别』呢?」许多学者认为,「道」作为抽象概念,它既不表现物质现实事物的本身,也不能离开形式推论或理论假设的思想,它只是由思维形式表述的一些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张松如《老子校读》第206页)。我们同意张松如的观点,「道」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它虽然是耳、目、触、嗅诸感觉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然界,而不是仅凭人们的主观臆想存在的精神性概念。这一点是我们准确理解《道德经》中有关「道」的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老子在本章里发挥的「不辞」、「不有」、「不为主」的精神,可以消解占有欲、支配欲,从「衣养万物」中,使人们感受到爱与温暖的氛围。


诗歌子宁


“老子曰: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句话其实是出自道家经典《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叫做《道德真经》《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同时更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更是被世人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其实分为上篇《德经》,以及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一到三十七章为《道经》,三十八到八十一章为《德经》。它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作为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家将《道德经》作为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就算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漫长岁月以来,《道德经》不但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时光的流逝而被淘汰,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其哲理的光辉和恒久的生命力反而更加引人注目。《道德经》中所蕴含的不尽哲学,更是不断的征服着如今的人们,甚至为人们指引思想。

  老子说:“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由于他始终都不认为自己伟大,所以才成就了自己的伟大。老子认为,一个人只有“终不自为大”,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人。对于“终不自为大”,老子还有进一步的分析,就是“四不”:“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不自我表现,所以才名扬天下;不自以为是,所以才名声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成为众人之长。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自信而不自大,自謙而不自卑。就是老子典型的“以不为而达到有为”的思想。继而他又说道:“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些都是以不为而达到有为的很具体做法,富有深刻的哲学道理。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不自见,就是不自我显摆和表现,不炫耀自己的能力、功劳、身份和地位。领导干部因手中权力所致,不自制就很容易自我膨胀,有意无意间抬高自己。自视过高,会被认为是对他人的蔑视。越是水平高、能力强、功劳大,越要懂得““矜功不立,虑愿不至”的道理,做到“已之虽有,其状若无;已之虽实,其容若虚”。唯其如此,才能做到明,即清醒明白。一个能够洞明世事、知己轻重的人,做事处人就一定能够把握好分寸。

  孔子在《礼记·表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出厚;彰人之善而没人之功,以求下贤。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尊之。这段话意思是,君子不自我夸耀自己做的事,不自己宣传自己的功劳。有了超常的德行,也不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样去做,目的是保持自己忠厚谦虚的品行。表彰别人的美德,赞赏别人的功劳,目的是尊敬贤能的人。所以君子虽然贬低自己却更加得到民众的尊敬。

  孔子在这段话中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自己的成绩和别人的功劳。同时也在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在几千年前的的封建社会,我们的先贤都能正确对待荣誉,生活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的我们面对成功和荣誉却沉不住气,甚至为了标榜自己而诋毁别人,实在是匪夷所思,实在是愧对先贤。

  骄傲自大是无能的表征。不自是,从团结共事角度讲,自以为是,会排斥许多好主张、好建议,使得那些有能力有水平的人不受器重,自己变成孤家寡人。从事物发展规律来讲不能一味相信自己的判断,一意孤行,必须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群策群力,只有如此,才能使决策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所采取的措施更加符合发展规律。自信不能变成自大。不能夜郎自大,我行我素。盲目自大,固步自封。

  忍让非懦弱,自大终糊涂。不自伐,不自夸也。论语中说:无伐善,无施劳,就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显示自己的功劳,不必喜形于色。大凡品德高尚、气量博大之人,都能做到居功不傲。汉代名将冯异立下赫赫战功,但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被世人称为“大树将军”。

  “不自矜,故长。”就是不自傲自大,就能不断进步。南怀谨说: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脾气大。就是说,真正有本事的人,既有知识水平,也修身养性到家,所以不发脾气;有点本事的人,知识水平不错,但未修炼到家,所以有些脾气;只有那些没有本事的人,能力水平差还要争面子,所以总爱发脾气。脱尽利名缰锁,世界原来自大。人要自信、自強、自謙,不要自大、自卑。

  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我们自己。若是一个人能够战胜自己,那么也就再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了。而我们很多人却往往自己患了病,却依然不自知,处事优柔寡断。不然就是狂妄自大,或者过分地崇拜他人,由此而自卑。人们一旦战胜了自己,那么他的思想也会随之提升一个境界,人生也会随之打开崭新的篇章。

  人切不能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因为是人生的三大暗礁。我们应该自谦不自卑、自信却不自大。脚踏实地,树立好形象是每个人都希望做的事,但是如何去树立一个好形象呢?反而是越不自以为是,时常保持低调,虚心待人,踏实做事的人,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往往如此反而就越能给人留下美好印象,成为那些形象高大的人。


骁爻侯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道经第三十四章》)意思是

老子说:“明道之君能够被人尊崇而统治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自始至终不妄自尊大而能虚静处下,所以才能为天下人所归附和拥护,而成就其君王的尊贵和伟大。”



苍岩吹雪


大成 能故也 大為不其以也

大成 能之人 聖以是

大於 名可主 為弗而焉

歸物 萬小於 名可也

欲無 恆則主 為弗而焉

歸物 萬也有 名弗而事遂

功成 也右左 可其呵渢道



走过来I走过去


正是因为道从来不自以为大,才真正成就了自身的伟大。

虽然功绩最大,却绝不自居有功,道虽然推动着万物生长,但是它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无意的,道所起的作用,只是基于它的本性,道从来不把这些结果视为自己的功劳,因为道没有任何欲望。

《菜根谭》云,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一个人做了一点好事就急着让人知道,说明他行事的目的只是为了虚名和别人的夸赞,这种人在做好事的时候,已经种下了伪善的恶根,与这种有意为之相反,道既无心为之,更不会想去炫耀,所以这种本然之为更显得伟大和崇高。


水清朴一


道德经弘扬的是一种精神,万事遵循其规律,不要违背。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东西才能长久,源远流长。所有人为的事情都不会长久,所谓成不骄、败不馁。

道德经在劝世人不能逆天而行外,说的最多的就是劝人善,最高的境界是上善若水,水始终把自己放的最低,平时存在于角落里,杂草中,地底下,不与山争高,不与百花争艳,默默滋润着万物,人们总是忽视他的存在,但却都离不开他。但一旦成势则可摧毁万物,势不可挡。


浅深创业者


出自《道德经》第34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意思就是,大道有广泛的能量,可以左右万物,但它滋养万物生长却不宣扬自己,功成名就了却不图虚名,护养万物却不妄做万物的主人,常用无欲的方法获得聪明智慧,从而小有名气,万物都归顺了却不强调自己是万物的主子,从此获得大的成就,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非常谦虚,所以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