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國讀書?


饒毅: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國讀書?

►饒毅,《知識分子》主編、北京大學講席教授。

他曾在中國和美國做學生、而後在美國和中國做家長、還在美國和中國做過教師,他是中美兩國教育的親歷者與實踐者,也是冷靜的觀察家與思考者。

要不要送孩子出國讀書,中美兩國教育各有何特點及優劣比較,應當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與批判力……

這些眾人關注的問題,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怎麼看?

●●●

如今,有些家長在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不要引進西方的方法,二是有些孩子要不要送到西方去進行教育,比如到美國或英國去接受學校教育。這些問題都與中美教育的差異有關。

年齡太小不宜出國讀書

我不主張國內家長送小學生、中學生去國外讀書。主要原因在於,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和家庭的關係、和家庭成員的親密程度密切相關,與家庭分離對他一生會有很大的影響。

我見過一個極端的例子。我在美國華盛頓大學任教之初,曾有一位中國外交官的兒子在那裡讀書,他在比較小的時候就被送到美國去,舉目無親,不能排除孤獨對他的影響。他後來生了病,不是學業問題,回國探親時自殺了。要考慮到家庭的溫暖對孩子的一生很重要。家長能夠不受孤獨的影響不代表孩子也可以,每個人不同。

除此之外,當然還要考慮教育的方式。美國和中國的教育當然有差別,但這些差別並不能簡單概括為“美國的教育對所有的孩子好,中國的教育對所有的孩子差”,甚至反過來講也不對。

實際目前來說,美國的研究生教育比中國普遍要好,但中國有些機構,比如北大、清華等高校的某些學科,可能也不錯。至於大學裡的有些學科,是美國好還是中國好?可能美國好的要稍微多點,但也不是特別多,中國有些大學有些學科明顯比美國大學的同樣學科的教育更好。但中小學教育方面,兩國差別很大,不過也不是簡單的誰好誰差。

不分科教育的美國中小學

在美國的很多小學,同一位老師教英文也教數學。其實,不同老師的特長不一樣,當他跨學科教學時,會影響有些學科的教學。一般來說,美國中小學老師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課程,不如中國——要強調的是,這種比較建立在中美兩國的同等學區、同類學校的基礎上。

也就是說,中國的中小學,理科的教育其實普遍比美國的好。我兒子前後在北大附中和芝加哥的公立中學讀書。在芝加哥公立中學時,他發現,這裡比北大附中差得太遠了,所以他有時候不願意上課,認為還不如自己在網上學習,或者是自己拿本書看一下。他懷疑有些美國老師都沒有搞懂要講的內容。

對一般人來說,中國的教育模式可以為自己打下比較好的理科基礎,當然這也有缺點——當你的孩子理科就是很差,文科比較好的時候,如果逼著他學理科,他就會覺得心情很壓抑,會懷疑理科學不好是不是意味著自己笨,所以會造成心理壓力。

我們其實希望社會、學校、家長都弄清楚,不同的人有不同特點,並不是說誰笨誰聰明,也不是說理科很好就是聰明,文科很好就是笨。雖然我偶爾也想這樣說,可是我只是開玩笑,並相信這種玩笑是不對的。文科好的也是認知能力強,理科好的是另外一種認知能力強。

分析、批判與思維教育的缺失

我們的中文教學,對應美國的英文教學。實際上,我們的中文教學比美國的英文教學要差,可能普遍差很遠。原因在於,我們的中文教學主要是學習語言文字和表達,而英文教學在語言文字基礎上,要教分析、批判、和創新。後幾個層面,在中文裡面極少作為課程內容。

中文的考試,是理解文字、總結內容、舉一反三,而不對文章進行分析、批判,更不談在分析和批判的基礎上思考怎麼寫得更好、更有創意。

我在想,為什麼2015年我在北大畢業典禮的致辭會得到很多人的喜歡,其實我的語文很差,但我寫畢業典禮的致辭時專門想過如何有創意,在模式上與眾不同,而在內容上又一定要真情實意。如果憑文字功底,我比大部分中國人差,與中國文科畢業的人比,我差得很遠,不信仔細看看我遣詞用句非常侷限,因為我的中文詞彙量不到現在小學五年級,而我吸收了後來接觸的創新思維,把小學五年級的水平發揮好,不是靠語言文字本身。

我需要分析:以前的中文畢業典禮致辭都是學美國人的講故事,美國人講故事有其道理,但也因為英文不適合寫排比,可能在詩歌和平時一般文章之間很少其他模式,而中文應該有多種表達方式,我用的排比句,不是詩歌,但用了中文的一個優勢。事實上我本來準備了中文和英文兩個版本,到最後無法用英文版,因為完全不能與中文版相比。而在內容上,我也放棄了講故事,而是用一個概念,一箇中國很多人會有共鳴的概念,這是在批判了已有的致辭的基礎上進行創造,而不是模仿其他中文和英文的畢業典禮致辭。其實每年有很多畢業典禮致辭,我要給的時候,就是希望不一樣,而且更好。如果這樣的教育在中國的中學就被提醒,而不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教學,恐怕很多中國的中學生都比我寫得好。

美國的中學教育,對孩子早期形成批判精神,養成理智的辯論的良好習慣,提倡創造性,都有幫助。

一個比較理想的方法,當然是中國的理科教育和美國的文科教育相結合,當然這也不是很容易。文科中所教的分析批判,當然在理科裡面其實有一部分,但在中國可能沒有很好地強調。在文科裡面教批評和創造,中國中學生就能夠得到相當大的促進,但如果是在大學研究生期間教,雖然晚了一點,也能學會。所以,不是說中學、小學沒有學,大學、研究生就不能學,而是說中小學時期能很快學會。在一定程度上,大學、研究生補的這部分內容有效——因為中學期間學的分析和批判,如果知識積累、教育背景比較少,其實也無法較好地運用分析、批判和創造。

年輕時不妨多學點理科

通過以上比較,我希望老師或者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長來分析,需不需要在這個時候給他補一補缺陷。

另外,家長如果準備在中小學階段送孩子出國的話,應該考慮到,他如果是理科很強的學生,到了海外,他的理科得到發揮、發展的可能性,也可能比在中國低很多,而不是高很多。

在這裡,我還要加一個我個人的“偏見”,當然,我必須強調,這是一個“偏見”:我認為,一個孩子如果能夠學好理科的話,那在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多學點理科。

小學、中學甚至大學,不學很多文科的話,到晚一點還能學,這是我自己的偏見,我自己所做的一些工作中,有與歷史和文科相關的,我以前並沒有學過這一方面,但感到年紀大了也能學會。

而如果先學文,以後再想學理,困難恐怕相當大,但有過這樣的人。著名的當代物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的Witten教授大學時學歷史,後來他研究物理,數學非常好。這樣的例子很少有,多數人先學文科再學理科會比較困難。

那麼,如果孩子不出國,在中國讀中小學,能不能培養創造力呢?

我覺得,在這方面,可能學校能做的比較少,因為學校有比較大的壓力,要保證學生升學(和有其他限制)。但家長可以做,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讀一些文科的作品,包括中文的古文,或者是現代文,甚至是魯迅的文章。家長可以把文章拎出來與孩子一起討論,分析甚至反駁、批判魯迅的觀點,而提出哪些文章可以怎麼寫得更好,哪些想法還需要考慮其他方面,鼓勵孩子在批評的基礎上提出更好的想法、寫法。

培養創造性與理性討論

除了分析和批判以外,創造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這樣的,需要家長注重對孩子的培養。

家長如果在平時經常注意小孩子觀察的事物,讓他們對看到的事物提出自己的觀點想法,甚至做一些課題,就可以鼓勵孩子的創造性。家長甚至可以就近送孩子到大學研究所,或者是一些工作單位,讓他去參加活動,讓他培養創造性,讓他參與,看看決策是怎樣做出的。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強調——批判性不僅僅是批評別人,而是說也要批評自己,另外還要懂得理智地討論。

我們中小學缺乏批判性的訓練,其實對社會造成的損害不僅是不互相批評,而有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一批評起來就沒有理智。這也是美國中小學教批評和討論時,為何一定要教如何理性討論的原因。

理性討論的過程,對於建設一個真正理性而又真正和諧而不是壓制的社會,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部分,我其實很希望中國的中小學校長、中小學老師,到外國去學一些,然後把這些可以用的東西用到中國來,建設性的批評和理智的討論,對增加我們社會的向心力會有很大幫助。

結語

我認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知道,教育也是很有趣的,因為我在看小孩,也在看學生的情況下,發現不同學生的特長。作為家長、同時作為老師去發現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所以,我希望大家在關心教育的過程中,也把它作為一項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