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微信回覆“收到”和“好”的人,容易被炒掉?答案太顛覆了

為什麼微信回覆“收到”和“好”的人,容易被炒掉?答案太顛覆了

文 / 阿寶團隊&解題寶寶

最近,我在後臺收到一條私信。

這個粉絲最近在一家公司當實習生,姑且稱她為小MI吧。

上週,領導給小MI發了一條微信,大概內容是讓她安排一下協助開展線上會議之類的。

當時小MI正忙得暈頭轉向,不過也在第一時間回覆了“好了”。

結果當天就被上司訓話,“收到任務後,不要這麼敷衍。”

小MI不服,這很正常的回覆啊,領導這操作也忒油膩了!

為什麼微信回覆“收到”和“好”的人,容易被炒掉?答案太顛覆了

我很理解她的不爽。

畢竟,人在職場漂,總遇到一兩個極品領導......

但撇開這層不講,微信回覆的確包含不少學問。

正常領導的微信,到底應該怎麼回覆,才能不扣分,加分帶節奏呢?

接下來給大家分享幾個不同角度來解決回覆微信這一難題:

1.為什麼回覆“好的”“嗯嗯”風險高?

2.收到領導的短信應該怎麼回覆?

3.其他注意事項

為什麼微信回覆“收到”和“好”的人,容易被炒掉?答案太顛覆了

1

為什麼“好的”、

“嗯嗯”風險高?

從小MI的角度看來,回覆好的”或“嗯嗯”,意思就是:我會照辦。

但這個回覆,卻給領導添堵了。

首先,小MI是個實習生。

對領導來說,她就是個職場新人,工作能力還沒完全摸清。

收到“嗯嗯”“好的”回覆後,上司可能是一臉問號:

她知道接下來要怎麼做嗎?

一點問題都沒有嗎?

她有沒有理解這個通知?

為什麼微信回覆“收到”和“好”的人,容易被炒掉?答案太顛覆了

剛進入職場或者接收新項目的同學要記住一句話:沒有平白無故的信任。

所以,收到任務後,除了回覆好的,最好附上具體的工作步驟,或者簡單陳述任務方向。

算是給領導一劑“定心丸”。

其次,這裡還涉及一點人性問題。

大家試著回想一下,如果你發了一串長長的消息給對方,結果對方只回復了短短兩個字“好的”。

你是不是會覺得對方不夠重視你?

為什麼微信回覆“收到”和“好”的人,容易被炒掉?答案太顛覆了

將心比心,領導再怎麼作,他也是個普通人。

碰上一些體貼的領導,他們還會及時提點你,幫助你把工作做得更好。

因此在回覆上司信息時,最好不要單獨回覆“好的”或“嗯嗯”。

為什麼微信回覆“收到”和“好”的人,容易被炒掉?答案太顛覆了

2

除此之外,阿寶還總結了一些常見的回覆微信套路,大家不妨學一學

比如,上司發微信要你安排客戶的行程,你作為接待人員,這樣回覆是不是讓領導更舒服更放心一些呢?

“收到。我馬上制定一個接待方案,當面向您彙報。”

收到,表示接受指令;

制定方案,表態立即執行;

當面彙報,表示行動措施需要領導確認。

接受、表態、行動“三個要素”都齊全了,上司是不是感到有種“放心”的感覺呢。

多敲十秒鐘,加分帶節奏。十秒鐘,買不來吃虧,買不到上當,何樂而不為呢?

比如,上司發微信要你安排會議,這是通知性的微信,很多職場人往往都回復“好的”或“收到”。

是不是給人心不在焉、懶懶應付的感覺呢?

壞了,又刺激老闆的“小心臟”了。如果這樣回覆呢?

“收到。按時參加,已準備好方案。”

你看,傳遞的信息就明確多了。

如果只回一個“收到”,只是表明你收到了通知,去不去呢?領導心裡沒底。是不是準備好了會議材料,領導心裡沒數。

你這樣回覆,在上司的心裡,默默給你加了10分呢~

比如,收到上司微信,需要你準備下次開會的資料。這是延伸性的要求,很多職場小白回覆“收到”,給上司一種你在傻傻地回應“哦”的感覺。

成熟的職場人一般這麼回覆,

“收到。我馬上準備,晚上8點前發您郵箱,請確認。如有改動,請您隨時聯繫我。修改定稿會在明早8:00放您桌上。”

有時間,有條件,是不是給領導一種“雷厲風行又井井有條”的感覺呢?

為什麼微信回覆“收到”和“好”的人,容易被炒掉?答案太顛覆了

3

其他注意事項

將心比心,一次性收到幾條60幾秒語音,誰不抓狂啊?

為什麼微信回覆“收到”和“好”的人,容易被炒掉?答案太顛覆了

語音是方便發送方,而不是接收方

如果對方正好在開會,根本不方便處理你的語音消息......再碰上緊急情況,那不得急死人?

這裡分享一個替代的方法,語音輸入法。即便有錯別字,不影響理解。

微信的數據是單機的,服務器沒有備份,文件很快會過期。

但是工作文件,大家一般會需要重複打開2~3次。

沒有及時保存,一旦過期,又需要同事重新上傳,效率很低。

為什麼微信回覆“收到”和“好”的人,容易被炒掉?答案太顛覆了

另外,微信接收到的文件無法做分類歸檔處理,搜索調取等操作都會比較困難。所以建議大家不如用郵件的方式、共享文檔等方式來分享工作文件。

③ 不要通過微信群去管理一個項目和事件

很多職場人有一個習慣,每接一個項目,就建一個新群。

看起來似乎沒毛病。

但是,這缺乏規範性。

大家的想法、執行思路、文件數據,全都一鍋亂燉......

為什麼微信回覆“收到”和“好”的人,容易被炒掉?答案太顛覆了

如果是長達半年一年的項目,那等到覆盤的時候,你很難進行梳理總結。

回收資料,又是一項大工程。

所以總結起來,微信群不適合基於事件的管理。社交工具的方便性,讓很多人忽視了工作的規範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