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的中国家庭,缺位的父亲,失控的母亲

“我是森林之王!”

“你就是森林之王。”

此时,有架飞机起飞,声音很大,把孩子吓得差点从父亲的肩膀上滑下来。爸爸紧紧把孩子抱在怀里说:“别怕,爸爸在这儿。”《狮子王》里辛巴和爸爸的对话,温馨、动人的一幕。

尽管人人都希望能有这样的相处,可现实中或来自爸爸对儿子的打压:刚才还说自己是世界主人,听到飞机起飞就吓个屁滚尿流;或来自妈妈对爸爸的贬损:别听你爸的,他自己吓得先跑了......不断上演。

迷茫的中国家庭,缺位的父亲,失控的母亲

不管怎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孩子的成长需要母亲的温柔呵护,也需要来自父亲的界限与意志。

发声呼吁甚至讨伐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也一度成为热点,并因被女性高度认同,屡被推向风口浪尖。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除了进化、社会的因素,还有哪些隐性因素造成了事实上家庭中父亲的缺位,或许女性脱不了个中干系。


1.

父亲的缺位,完成与母亲的配合

婷说她从小就和父母住,一直到上大学,从没离开过,奇怪的是她对父亲几乎没有印象却满脑子仇恨。

婷打记事起,家里就天天上演“战事”。记忆中除了些惊人的场面,比如家里吵完架后,气冲冲要离开的父亲,拉开院门的瞬间,门外满是看热闹的邻居……再就是妈妈那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家中长辈“痛诉”父亲的“不是”。

羞耻、痛恨、愤怒也许这些词汇才是跟婷父亲搭边的。

妈妈向长辈说,在家也说,大小物件、事情,只要是坏的都和父亲有关,婷曾亲眼看到父亲盛怒之下的砸、摔,也亲耳记下妈妈的指责,痛诉爸爸掀桌子、打婷的哥哥……

迷茫的中国家庭,缺位的父亲,失控的母亲

妈妈不知道那为了生计奔波、不善言辞的男人,盛怒之下的脆弱、无助。家中被男人碎裂的物件是他内在孩童受伤的外在呈现,也许受伤最重的还有婷看不见的心灵。

父亲从不向孩子们表达情感,在妈妈长久地“催眠”中,孩子们都认为父亲是破坏家庭的“罪魁祸首”,婷对父亲恨之入骨。

带着一路对父亲模糊且仇恨的印象婷渐渐长大了,她发觉自己喜欢和年长的男性亲近,特别是性格温和宽厚的年长男性,而且她常常对他们有超乎寻常的期待。她困惑不已。

转眼婷到了嫁人的年纪,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她却只想找一个有爱的家庭里长大的男人。

婷幸福地生活了几年。直到有一天,婷在书房辅导孩子,她无意识间不耐烦的声音不断传出,坐在客厅能直视这一幕的爱人,猛地冲进来,婷下意识地挡在孩子面前,扭曲着面孔的爱人将她扑倒……

那一瞬间,婷崩溃了。她从来没有看见过如此愤怒和失控的爱人,婷瞬间回到了几十年前…..

模糊印象中的父亲、母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混杂着常在孩子面前说爱人“坏话”的自己一幕幕地闪过。

婷感觉怪怪的,现实层面的确是爱人做得不对,可她总感觉有藏在其中的秘密,一时也厘不清……

家庭关系是一个人一生所有关系的模板。

迷茫的中国家庭,缺位的父亲,失控的母亲

婴儿刚出生时,他就是全世界,只能看到和感受自己。当渐渐知道他人的意志和感受是不同于自己的存在,他的成长就又向前迈进一步;可是如果世界只有“我”和“你”,难以容纳其中的“坏”,需要第三方来投射、安放这个“坏”,很多时候母子之外的父亲被纳入了进来。

当妈妈屡屡当着孩子讲爸爸坏话,无意识中妈妈将好全盘留下,将坏扔给了父亲。从孩子的角度看,妈妈都是好的,爸爸都是坏的。即便孩子没觉得爸爸不好,妈妈一直说就像“催眠”孩子一样。就像婷,因为和哥哥年龄差很大,她从没看到爸爸掀桌子、打哥哥,但这一幕却时常出现在脑海。

当看到这一切后,婷发觉对父亲的仇恨少了许多,可以更客观地看待母亲说的,当然,还有跟着母亲一起冤枉父亲的愧疚以及由此滋生的对母亲的“恨”。

而当婷再听到孩子说爸爸有多不好时,她会觉察,是孩子在试探自己,是爸爸确实做得不够好,抑或是自己的需要。

好的都是妈妈的,坏的都是爸爸的。

爸爸“坏”是为了配合母亲的“好”。爸爸缺位是潜意识里和母亲的合谋。

从这点看,每一位母亲都要觉察,家庭中夫妻才是核心,如果孩子因和母亲过度紧密、被母亲“催眠”,孩子终有长大、理解各中缘由的一天,那时母亲的人设也许崩塌、孩子对母亲失望且极有可能终其一生背负对父亲的愧疚情感。

2.

父亲的缺位,无以言说的未成长之痛

英在婚后一直和夫家的大家庭住一起,婆婆强势且大包大揽,公公在家里是赚钱养家的背景存在。英说她是透过自己儿子的存在而存在的。

爱人虽不是独子,却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在婆婆眼里极尽优点。尽管已为人父,但只要在家,一个手机、一个角落几乎就是他的全部。英为此吵过闹过,效果都不明显。于是英和儿子一起住,爱人自己住。

迷茫的中国家庭,缺位的父亲,失控的母亲

正常的家庭关系,夫妻俩手拉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间位置。可现实中经常看到的是母子或父女关系紧密。就像英的家庭,英和儿子手拉手,爸爸站在后面。英说自己有什么事,第一个过来关切的肯定是儿子。

可以看出,当核心小家庭和原生大家庭住一起,英的丈夫需随时在丈夫、父亲及儿子的身份间切换,可他自己尚需原生家庭妈妈的庇护,又怎么能担当起丈夫、父亲的责任呢?倒是儿子代替他成了英的“心灵伴侣”。

家庭中,夫妻关系是首位。这样的序位,孩子不用担心父母,更能全然地做自己,因为孩子内心深处知道不管发生什么,总有来自后方稳稳的支持,这样更能感受到安全感,感受到被重视。

当孩子代替爸爸的位置,他们并不会觉得自己受了重视,相反会认为是自己的错,才导致爸妈这样,他们只会自责。

对儿童而言,接收来自妈妈心理上的依赖,漫长岁月中,那是沉重的生命压力。这不仅令他背负母亲的幸福,也没有办法正常面对爸爸,更会殃及自己的未来婚姻。

诚然,重男轻女在我们社会、文化下依然有深远影响,一面是家族、社会对男孩不同寻常的期待,一面是母亲将自己的命运捆绑在儿子身上,而当小男孩长大,将久滞母子情结。就像英的爱人,核心家庭和原生家庭交织,无法独自承担小家庭的风雨,造成事实上的父亲缺位。而英的儿子长大,后果也不难想象。

父亲的缺位,不是本意所为,是家庭序位混乱所致。

迷茫的中国家庭,缺位的父亲,失控的母亲

然而这并不是缺位的全部理由。

男人需要成长,妻子需要放手,当把孩子交给丈夫,要允许丈夫最初的手忙脚乱,一旦父亲和孩子连接上了,父爱自然流向孩子。父亲自动归位。

想起施琪嘉老师讲他小时候横渡长江的经历,爸爸一大早起来给他做满满一碗肉带着,那是全家半个月的肉量,他说父亲多做一些母亲该做的事,更能让孩子感受到父爱。

3.

父亲缺位,代际重复的延续

涵打记事起,爸爸就是一张满是严肃、冷峻的脸庞,亲昵的笑容只在别人眼里见过。倒是爷爷时常让他感觉温暖。

见到涵爸时,听说涵已抑郁很久,当说起涵紧锁的双眉,涵爸难过地说不知道如何做父亲,小时自己就怕爸爸,现在涵也怕他。尽管他内心深处渴望和爸爸轻松聊天自在相处,但他对涵和爸爸对自己的方式莫名如出一辙。

涵爸现实的在身边,涵却感受不到温度且遥不可及,和爷爷的亲近才有些许心理的温暖。

迷茫的中国家庭,缺位的父亲,失控的母亲

这很奇怪,爷爷不会当爸爸、会当爷爷。这也许是很多中国家庭的现状,当为人父母时忙碌、缺位,能在隔代间传递温暖,有甚者直接越过父母进行隔代抚养。

也许很多中国的父母在做父母问题上迟到、错位了。男人需要成长到隔辈,才懂得如何做父母,而这时往往干预到核心家庭,有的干脆把孩子的父母倒逼成孩子的哥哥姐姐。

当岁月将严厉带走,满满的慈悲和爱尽情地流淌出来。

潜意识最能制造一个最理解自己的孩子。当自己的父亲缺位,他们也会鬼使神差地造就自己在现实中父亲身份的缺位。

海灵格说,女人的能量场是男人的16倍,女人有能力转换伴侣和小孩。女人是家庭的中心,能带来内在的活力。

而现实中,女性对男性的期待多多,赚钱养家、温暖呵护、孝敬父母、照顾孩子等等。

张爱玲说,“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这让我想到“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久居KTV排行榜首。因此,我们文化下的男人需要更多的流泪、释放、爱和抚慰,才更有可能回到现实被人依靠。

父亲要像一座山一样地存在着。任何子女无论多大,无论跑多远,只要他一回头,立刻可以看到山,同时也觉得山充满关注地看着他,一股被爱的感觉自然产生,疗愈的力量于是涌上。

男人们,请站稳丈夫、父亲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