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方:公司的民主與專制

馬方:公司的民主與專制

泰山管理學院 馬方院長

談到民主與專制,人們很容易聯想到一個國家的政體,其實,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甚至一個家庭,都存在著民主與專制的問題,並不神秘。

老闆的領導風格通常決定一個企業的管理風格,可以簡單的分為兩種:民主開放式和獨裁專制式,這兩種管理風格,各有優劣。非常有意思的是,老闆們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對社會的認知為自己的管理風格找到充分的理由,稻盛和夫就曾經說過,真正的領導者應該是以大愛為根基的反映民意的獨裁者。那麼民主與專制這兩種不同的管理風格在公司中是個什麼狀態呢?

兩種風格的優劣

專制式管理模式的特點:1、決策效率比較高,但是風險也很大。因為老闆一個人說了算,一拍桌子就可以,所以很快就可以做決定。不過現實中卻有很多企業,由於老闆一個人的決策而死掉。2、執行成本高。因為老闆不允許其他人發表意見,所以內部缺乏共識,導致執行成本高,甚至會引起團隊的分崩離析。

民主式管理模式的特點:1、決策效率低。由於團隊成員要花時間充分討論,所以溝通成本非常高,導致決策成本高,而且容易錯失很多機會。2、執行成本低。由於經過了充分討論,所以理解比較充分,而且由於團隊成員參與感強,執行成本就會變的很低,而團隊認同感變的很強,團隊穩定性也會變強。

民主是一種趨勢

在現實中有這樣幾種現象:年齡越大的人越喜歡專制,年輕的人則相對喜歡民主;低學歷的人喜歡專制,高學歷的人通常喜歡民主;出身窮苦的老闆喜歡專制,出身條件好的特別是富二代們,更多的是喜歡民主;傳統行業專制的多,互聯網行業民主的多。

分析這些現象會發現民主是未來的一個趨勢,隨著80後、90後特別是00後主宰這個世界的時候,未來的管理風格,民主這種模式一定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比如現在的互聯網企業,匯聚的是一群年輕的精英,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互聯網企業多采用民主式的管理模式了。大家都知道的韓都衣舍,其小組制非常著名,這是它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小組制背後還有其董事會的民主化。

在韓都衣舍,董事會決策非常民主,民主的超乎想象,任何一項決議都是百分之百通過。我和趙迎光董事長做過探討,我說這樣的話你們會非常痛苦,決策會非常慢,他表示認同,但是他又說,不過我們決策的成功率非常高。

民主化在公司裡的漸進趨勢

公司決策分兩個層面,一個是戰略層面的,一個是經營層面的,戰略層面是董事會、高管會議做的決策,經營層面是部門負責人對日常市場運營那些事做的決策。在公司發展的不同階段,決策方式有不同的體現。

一些管理模式創新,比如阿米巴、海爾的自組織、內部創業以及以前的事業部制,本質上就是把日常經營層面的權限給了員工。越來越多的人明白讓員工共同參與的重要性,所以日常經營層面上的專制在逐步削弱,逐步被民主取代。之所以民主可以取代專制,是因為民主真正為企業帶來了活力。

公司在很小的時候,通常是老闆一個人說了算,專制的多一些。但是當公司要發展要變大,要引進外部的投資者或者吸引更多優秀的人進來的時候,就會有一些變化,很多戰略層面上的決策就開始變的多元化、民主化。

引進外部投資,公司的股權就會分散,外部人就會介入公司的決策,資本有了一定的話語權,專制就不再可能。也就是說隨著公司不斷髮展和壯大,公司的決策也必須不斷的民主化,甚至再到一定程度,公司的創始人可能在公司連決策權都沒有,因為創始人的股份會變的越來越小,比如豐田家族、福特家族,他們在企業當中的股份就一個點,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得不採用開放的民主模式。

企業的成長路徑

企業發展的一個基本成長路徑就是從專制到不斷民主化的過程。企業創立之初往往是一個人專制,發展到一定程度必須把經營權開放給員工,讓員工自己說了算,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員工活力。當企業再發展,要引進投資人、引進社會上更精英的人才甚至合夥人時,就不得不把決策權開放給他們,只有這樣才能把企業一起做的更大更好。

即便是不理解,不想這麼做,也不得不這麼做。比如公司要掛牌新三板,就必須成立董事會,那麼投資人就要進董事會。按德魯克的說法,企業的權益是股東所有,管理是全員共同參與控制,利益是社會共享。換句話說就是,這個企業不是老闆一個人能做成的,而是多數人共同做成的。所以企業家骨子裡要有一種胸懷,海納百川,群策群力,才能使企業基業長青。

換個角度看,經營企業和養孩子很像。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可以完全說了算,隨著孩子不斷長大,慢慢就一點一點開始說了不算了,直到完全說了不算。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還是要做好監護人的責任,並且可以影響孩子,幫助孩子做一些選擇,等到孩子可以完全自主,家長就必須完全放手,充當一個顧問的角色,這是比較明智的選擇。經營企業何嘗不是這樣一個逐步放手的過程?

建議

任何一個企業,只要還活著,有發展,就都會面臨從專制走向民主的過程,只不過是快慢、深淺的問題,所以我們做企業的首先要對企業的民主化進程這種趨勢要有充分的認識。從專制走向民主,通常會先從經營權開始分離,然後從經營權到分紅權甚至所有權然後到控制權再到決策權,是逐漸分離的一個過程。企業要有能力認識到自己在這個進程中的哪一步,知道下一步該走到哪裡,這樣你就可以變的理性,不至於茫然。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做企業也一樣,老闆要有意識的按照現在的企業制度來組建、治理企業,未雨綢繆。在企業到了一定規模之後要提前做好董事會的建設,這樣就可以早熟悉、早健全、早控制,但是控制的終極目的並不是為了控制,而是為了建立規則以實現將來的不控制卻不失控。比如Facebook公司修改了公司章程,其創始人扎克伯格的女兒不繼承公司的控制權,而是把控制權還給公司。

民主與專制的管理模式,存在於公司治理的各個不同階段,各有利弊。充分認識這兩種管理模式,看清發展的趨勢,在不同的階段做好不同的選擇,順勢而為,才能讓企業如虎添翼,錦上添花,否則只能阻礙企業的發展。

本文作者為股權戰略管理專家、泰山管理學院院長馬方,發表於《銷售與市場——管理版》總第591期(2016-08),僅代表學術觀點,不持任何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