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寄奴曾住(九)

義熙十三年(417年)9月,太尉劉裕入長安。下令將後秦諸公卿盡數處死,送姚泓至建康處斬。將長安的珍寶珠玉遍賜將士,率北伐眾將士拜謁漢高帝劉邦的陵寢,大會文武於故漢未央宮。


長安、洛陽皆已收復,劉裕準備遷都洛陽,來經略北方,王仲德勸諫道:“這種大事必然導致朝廷震動,如今大軍征戰在外已經一年多,將士們都思念家鄉,遷都之議恐怕不行。”劉裕又退一步,準備留在長安,整頓軍隊,為徹底穩定關中與討伐北魏做準備,但是他接到了自京口舉義旗以來最大的噩耗:劉穆之病故。


劉穆之卒。太尉裕聞之,驚慟哀惋者累日。

驚慟哀惋,極度的震驚和悲哀。劉裕知道,自己一生的功業,到此為止了。

劉穆之對劉裕來講,是一個特殊的存在。自京口舉義旗之後,劉穆之便進入劉裕幕府,此後,討桓玄、徵南燕以及歷次征伐,只要劉裕出征,劉穆之或者“事無大小,一決穆之”,或者“總攝內外”,為劉裕調度軍需物資,實在是最重要的下屬,當仁不讓的二把手。


前文曾經講過,劉裕雖然權勢已經位極人臣,但是東晉朝廷的士族門門閥內心裡是看不起他的。劉裕一直有著深深的自卑,而劉穆之從一舉一動開始教起,使得劉裕的所作所為符合當時士族的禮儀。劉裕的字寫得極為難看,劉穆之便告訴他:“寫字雖然是小事,但您身居高位,所寫之字定然會流傳甚廣,需要稍加留意。”劉裕卻依然寫不好,但是由於害怕別人嘲笑,就更想改變字跡,劉穆之建議說:“既然練不好,那寫字的時候便寫大一點,字大,可以隱藏一些缺點,而且顯得有氣勢。”自此之後,劉裕批覆公文的時候,一張紙通常就只寫六七個字,嘲笑的聲音也漸漸少了。後來劉裕回憶起來這些事情的時候說:“穆之死後,人輕易我。”劉穆之的去世不光從政治上帶給了劉裕巨大的打擊,更大的影響可能來自心理。義熙十三年的劉裕已經54歲了,而劉穆之去世的時候是58歲。兩人年紀相差不大,而劉裕此時最大的兒子,世子劉義符,年僅11歲。自己的位置十分尷尬,退一步為守藩之將,不說朝廷答應與否,多年南征北戰的將士是肯定不會答應的。只有進一步登基稱帝, 方才符合整個北府軍團的利益。可是此時功績已足,但若要稱帝,還需一些部署,劉穆之突然病故,要是自己再不幸身亡,則根本無人可以繼承事業,也是無人可以託付的。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劉裕決定,撤軍。


蕭相守關成漢業,穆之一死宋班師。赫連拓跋非難取,天意從來未易知。

劉裕留次子劉義真為都督雍、梁、秦州諸軍事、安西將軍、領雍、東秦二州刺史。以長史王修輔佐,王鎮惡、沈田子、毛德租、傅弘之領兵協助。


東秦州。這一行政區劃的命令下來,隴右流亡到此的漢人們都明白了劉裕的意思,短時間內不會再西進了。但是緊接著,長安的民眾聽聞大軍即將東還的消息,徹底慌了神。三秦父老聞裕將還,詣門流涕訴曰:“殘民不沾王化,於今百年,始睹衣冠,人人相賀。長安十陵是公家墳墓,咸陽宮殿是公家室宅,舍此欲何之乎!”


眾多民眾到軍營哭訴:“我們在胡人的統治下,百年未見漢人衣冠,所以朝廷軍隊到來之時,人人稱賀。長安的陵寢是朝廷祖宗之墳墓,長安的宮殿是朝廷當年的宅邸,如今捨棄這些卻要去哪裡呢?”劉裕聽聞之後,甚是痛心,但局勢如此,不得已而東還,於是下書告訴民眾說:


“受命朝廷,不得擅留。誠多諸君懷本之志,今以次息與文武賢才共鎮此境,勉與之居。”


藉口而已。誰人不知,此時劉裕要是往西,朝廷是決然不敢往東的。崔浩的話,一語成讖:“劉裕之平禍亂,司馬德宗之曹操也!”義熙十三年(417年)12月,在停留關中3個月後,太尉劉裕自長安出發,由洛水入黃河,從疏通開的汴渠東歸。


祖宗遺憤,雪於一旦,最終,也毀於一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