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的亲戚都这么有实力?曹操刚起兵仁,洪,惇,渊就来了,还都带了人马?

小强扒历史


众所周知曹操的基本盘就是他这帮宗亲,按现在说法来说是带有股份的。



在这帮宗亲里最有名的夏侯二兄弟,元让,妙才史料没有记载有多富裕。他们是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人。

倒是前期了两件事,夏侯惇十四岁杀了人,原因是这个人侮辱了夏侯惇的老师。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

而夏侯渊在饥荒时没有粮食只能放弃了自己的儿子,为了救活自己的侄女。

时兗、豫大乱,渊以饥乏,弃其幼子,而活亡弟孤女。

这个孤女有可能是张飞的夫人。


其余的宗亲有很多出身豪强颇有财力。

比如曹天人,曹仁就是个官n代,跟随曹操前,曹仁就有了千余人的队伍。

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也。魏书曰:仁祖褒,颍川太守。父炽,侍中、长水校尉。少好弓马弋猎。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馀人,周旋淮、泗之间。



曹仁的弟弟就是虎豹骑统领曹纯是个富二代。

纯字子和。年十四而丧父,与同产兄仁别居。承父业,富於财,僮仆人客以百数。

曹洪也不差,伯父是尚书令!东汉制度都知道尚书台是东汉的权利中枢,曹洪的伯父作为尚书台的长官,可见其背景。跟随曹操前曹洪已经是个县长了。

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也。魏书曰:洪伯父鼎为尚书令,任洪为蕲春长。



不仅背景强大,曹洪还很有钱,曹丕曾经向其借钱,但曹洪有个毛病:抠门!由此小心眼的曹丕当然记恨曹洪。

始,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

曹操起兵,父亲曾是高官太尉,这帮宗亲是高官后代,要么就是家财万贯的地方豪强。虽然比不上袁绍袁术这二位四世三公的家世但也足以甩开一大票人。

如上所述“白手起家”这个词真的和曹操挨不上!


暴躁的皮卡丘


夏侯家与曹家还是有差别的。两家人加入曹操阵营的身份和情况也不同。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在过继之前曹嵩就是夏侯家的人,所以说从血缘关系上讲,夏侯惇和曹操那算是堂兄弟了,夏侯渊是夏侯惇的族第,也可以说是曹操的族弟了。

曹仁和曹操的关系是也堂兄弟,但是由于曹操的父亲是养子,所以曹操和曹仁没有血缘关系,只是法理上堂兄弟,曹洪与曹操也是这种关系。

为什么要说清楚曹操与他们的关系呢?因为曹家和夏侯家的在当时的地位完全不一样,抛开曹操,曹仁和夏侯惇没有任何关系。曹家在当时是大户人家,有钱、有权、有势,而夏侯家虽然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比起曹家还有差距,这种差距就决定了他们加入曹营的方式不同。

根据《三国志》记载,夏侯惇与夏侯渊并非是带着人马加入曹操的阵营中,他们两都是在曹操起兵之后,只身加入,被曹操任命为官员。夏侯惇是“太祖(曹操)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夏侯渊是“太祖(曹操)起兵,以(渊)别部司马、骑都尉从,迁陈留、颍川太守。”,所以说曹操骑兵的时候,夏侯惇与夏侯渊并么有带兵前来。

曹洪和曹仁则完全不同,曹仁是“后豪杰并起,仁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旋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曹洪则是“洪将家兵千余人,······与太祖会与龙亢。”。所以所曹仁、曹洪都是带兵加入曹操的阵营中,并且曹洪家有钱,他的“家兵”就有千余人。

曹家与夏侯家的相比,更加有钱。这也得益于曹家在近三代都有人在朝廷做高官,他们都是大户人家,在乱世的时候,这些大户人家就会招募兵丁,这些兵丁就是他们能带领加入曹操阵营的人员。

总体而言,曹操的亲戚中,曹仁、曹洪因为家族有钱,带领部队加入曹操;夏侯惇、夏侯渊则是只身入股,并没带部队加入,这也是因为他们家族没有很多的钱。


帝国烽火


为啥曹操的亲戚这么厉害,刚起兵曹仁,曹洪,夏侯惇都来了,还带部队?(流誉原创抄袭必究)



这其实不奇怪,只要看看当时的大背景,就容易明白。曹操起兵之时,是初平元年(190),这距离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已有六年,汉室江山,烽烟四起,天下动荡。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自小就喜欢习武,在乱世之时,武力既能自保,又是热门,自然就会聚集一批人,随在身边。实际曹操起兵之后,当时投奔的曹氏兄弟、只有曹仁是带着兵的。



据《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 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也。少好弓马弋猎。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旅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曹仁自幼喜好弓马,善于交际,广结英雄豪杰。曹操起兵之前,曹仁已经拥有一千多人的队伍,纵横淮阴、泗水之间,听到曹操招募兵马,曹仁带上自己部下,投奔曹操,当时任职别部司马(约正营级)。



曹洪确实也给曹操增加过兵员,不过,那是曹洪参军以后,曹操发出檄文,召集诸侯,组成联军,共同讨伐董卓时,经过汜水关、虎牢关几次鏖战,华雄被杀,吕布败阵,董卓军支撑不住,只好放弃洛阳,逃往长安。这按说应乘胜追击,但众诸侯都想保存实力,各怀鬼胎,犹豫观望,谁也不肯出头。曹操气愤,独自带上刚组建的队伍追击,在荥阳附近,被徐荣打败,当时曹操战马也没了,徐荣追兵将近,情况危机,曹洪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曹操推辞,曹洪说 : “天下可以没有曹洪,不能没有曹公”,坚持让曹操骑马,曹洪步行返回驻地。曹洪的好友、扬州刺史陈温,雪中送碳,带着家兵一千多人募兵,招募了两千多人,再往东又募集丹扬兵数千,在龙亢这个地方投入曹操,及时补充了曹操这次失败的损失。



看《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曹洪篇》:【 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荧阳,为卓将徐荣所败。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余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干人,与太祖会龙亢。】



夏侯兄弟入伍时,并没有带部队。看《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夏侯惇篇》:【 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夏侯渊篇》:【 夏侯渊字妙才,惇族弟也。太祖居家,曾有县官事,渊代引重罪,太祖营救之,得免。太祖起兵,以别部司马、骑都尉从 】夏侯惇虽没带着人,但军职却高于带着兵的曹仁。瞧,夏侯惇一开始,就是“裨将”,比曹仁那个“别部司马”高了好几个级别。这从后面的任职,也可看出 : 很早,夏侯惇就被任命河南尹,建安七年(202)破邺城后,夏侯惇升任伏波将军,曹丕上台后,进一步升迁大将军。而曹仁建安二十四(219)才任征南将军。不过,夏侯渊和曹仁是一样的,起步都是别部司马,夏侯渊还兼任骑都尉,带领骑兵部队。


流誉后


简单来说,曹家、夏侯家都是地方豪族,动辄可以聚众上千人,若是要具体分析,就要参考史料以及一些考古研究成果。

一、曹家、夏侯家都不是普通家庭,而是沛国谯县的大豪族,其家族在汉末的影响力或许比不过四世三公的袁家(袁绍、袁术等)、杨家(杨彪、杨修等),但绝对也是当时的一流家族

曹家自称曹参之后,夏侯家自称夏侯婴之后,曹参、夏侯婴都是西汉开国的第一等大功臣,刘邦封侯时,曹参仅仅次于萧何,位列功臣第二,夏侯婴绝对也是前二十的大功臣。只是西汉初年到东汉末年已经过四百年,其中的真相很难说得清。听说现代DNA技术证明曹操家族和曹参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然而谯县和丰沛不远,当时豪族之间的过继关系也颇为复杂,很难说曹家、夏侯家的说法就完全是编造的。甚至有这种可能(以下为星火辰猜测),曹操家族不管原来是否姓曹,因为和曹参家族有某种亲密关系,被认为同宗,于是以曹参为祖。这并非是毫无理由的猜测,看西汉的灌夫就是如此,其父因为身为灌婴(灌婴是与曹参、夏侯婴地位完全相等的西汉开国功臣)家臣,被赐姓为灌,于是灌夫就自认为灌家子侄。

不管怎么说,曹家、夏侯家都是当地一流豪族,有自己的庄园,庄园里甚至养有看家护院的私兵,能拉起一支数千人的队伍不足为怪。当然,曹家、夏侯家与具有全国影响的袁家、杨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因为袁家、杨家不但世代当东汉中央朝廷的高官,而且是儒学世家,门生故吏满天下,而曹家、夏侯家却需要往西汉去找祖先以振门楣,更何况曹家的曹腾(曹操的祖父)是个大宦官,被当时的清流所瞧不上。

二、曹家、夏侯家里面,是否每个人都可以拉起一支队伍来?这些人为何要以曹操为首领?

其实不管什么家族,里面都有混得好的,和混得不好的。曹家、夏侯家即便身为地方豪族,也不是他的每个成员都有很强势力,彼此能力也大有差异。我们在史书上看到的诸曹、诸夏侯,那都是这两个家族里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其实还有更多诸曹、诸夏侯,成为了淹没在荒烟蔓草间的无名之人。即便是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四人之间,也明显可以看出他们初起兵时势力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夏侯家似乎比曹家要衰落。

从《三国志》里面四个人的传记来看,曹洪似乎是最富有的,起兵就有上千人,到扬州找个刺史朋友,又能拉起数千人。而曹仁也很有势力,更有胆气,因此自己在江淮间来起一支上千人的队伍来,再投的曹操。相比起来,夏侯惇、夏侯渊都没有见到这种描述,显然,他们初投曹操时肯定是没有上千人,甚至只是单身来投都有可能(倘若有很多人来投,三国志一般是会记载的)。为什么夏侯惇、夏侯渊即便单身来投,曹操依旧很看重他们,倒不是因为曹操有可能原姓夏侯,而是曹操在早年已经与这两人意气相投,深相结纳,而且夏侯家和曹家之间的确是血浓于水的关系(又有DNA研究说曹操和夏侯没关系,但夏侯和曹之间,不管通过姻亲,还是曹参、夏侯婴早年的相约之类的,肯定是有脱不开的关系的)。

这些人都很厉害,为什么偏偏以曹操为首?这一方面是曹操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曹操一系在曹家内的宗族地位、在朝廷上的社会地位带来的。曹操的能力不用多说。曹操家的社会地位呢?曹操的祖父曹腾虽然只是宦官,却是曾经拥立皇帝的大宦官,做到了宦官最高的大长秋,被封侯。而曹操的老爹曹嵩虽然买的官,但买的是太尉,在官位上除了太傅之外,也不能再高了。正因为如此,曹腾虽然在曹家兄弟里排行老小,却实际成了宗族的代言人,曹操一系自然成为了宗族的族长。而且,曹操在仁、洪、惇、渊里年龄也是最大的,自然是这几个人的兄长。

三、通常来说,一个能力稍强的人,拉起身边五个人一起做事儿不算难事儿,那么按照曹仁、曹洪的身份,我们可以简单算算

三国志明确记载,曹仁、曹洪初起兵时,都已经有上千人了。按照一个普通人能拉起五个人算,让这五个人再分别去拉五个人,就是五五二十五,然后是125、625、3125。也就是说不过转五次,就能拉出个三千人的队伍。实际以曹洪、曹仁田庄本就有数百人来算,不过转四次。

而曹仁、曹洪的祖、父辈都是些什么人?都是郡守级别的人,按照当时的阶层等级,奴婢最低,然后是平民,基层三老、亭长等,到县一级,再到郡一级,然后是中央官员。也就是说以第五级的高阶层,要拉起只用四转的千人队伍来,岂不是很简单的事儿吗?


星火辰


因为在东汉时期,还是世家大族的社会,每个家族都有很多死士、宾客,还有无数的苦力。曹家,夏侯家是当时的顶尖世家大族之一。

首先,曹家是汉名相曹参之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肯定的。而且,当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收养曹嵩,而不是过继,说明曹腾跟曹嵩没有血缘关系。也就是曹操背后站着两个曹家,一个是曹腾的曹参的曹家,一个是曹嵩背后的曹家。

汉朝时候,有血缘关系的才会过继。没有血缘关系的,会收养。所以可以确认曹腾和曹嵩没有血缘关系。

曹腾历侍了四位皇帝,位至大长秋,侯爵,不倒。可以说善于处理宫中关系,又品德高尚,所以曹家肯定会有所壮大的。

而曹嵩的曹家呢?《阿瞒传》里说曹嵩是本姓夏侯,所以曹嵩本应是叫夏侯嵩。背后站着的是夏侯家。

夏侯在汉朝也是世家大族,开祖是汉朝开国功臣夏侯婴,只不过后面没落了,才会出现被曹家收养的事!而曹腾收养曹嵩,整个曹家都托付给了曹嵩。

第一,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

第二,曹嵩花巨资买了太尉当,声望达到了鼎峰。

可以说曹嵩手握曹家,夏侯家两家的生死大权了。虽然夏侯家没落了,但在曹嵩手里又发达起来了。整个三国时期,又出现多位夏侯名人,比如夏侯兄弟,夏侯玄,夏侯湛等。

曹操做为曹嵩的继承人,自然也手握两大家族资源!而且本身本事大,号召力强,做为同辈的兄弟曹仁等人,自然会鼎力相助!

本身曹嵩财力雄厚,自然曹操财力就雄厚。背后出钱让曹仁等人去招兵买马,也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就出现了,曹操起兵!曹仁等人就都能带着几千兵马来相助的事了!





对影难眠


了解了“世家大族”,就了解了我国古代社会。古代的世家大族,不仅仅是自身繁衍了很多人口,拥有了很多钱财和土地,更重要的标志是:拥有成千上万的农奴的依附。

三国里面,许褚是怎么出场的?有贼兵侵犯褚壁(许褚家的村寨),许褚召集宗族数千家,保护村寨。还没有做官的许褚,哪来这么多人手?数千家人为啥听他差遣?因为许褚家就是当地的豪强大族,当地的田庄都是许褚家族的,那“宗族数千家”除了少数许褚自家的家丁,更多的是依附于许褚家族的佃农(农奴)。

古代郡县制,朝廷的统治只能到了县一级,县级以下的基层就是豪强地主的天下,那些数量庞大的佃农(农奴)就是豪强地主家的私产——这就是“宗法地主专制社会”。

我国古代,虽然也有自由身的自耕农农民,但占主流的是依附在地主豪强家的佃农(农奴)。古代地主,可不是有几亩地、雇几个长工就算地主。豪强大族拥有几千亩上万亩田产,拥有好几个村子的管理权很正常。

现在地名里有“**庄”、“**邑”的,都是豪强大族的田庄、食邑发展出来的。现在还有些地方管农民叫“庄户”,“庄户”就是古代对农奴、佃农的称呼。豪强大族对依附的农奴,基本上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三国里,夏侯惇家族就是沛国谯县的豪强大族。祖上夏侯婴跟着刘邦起家,发展几百年到夏侯惇这一代,夏侯家的势力已经成为谯县一霸,手下的农奴何止上千户。夏侯家族更有众多武装的家丁、护卫、私兵。

曹操起兵,表面上说的是曹仁、曹洪、夏侯渊兄弟来投,带来的却是众多私兵和青壮农奴。当然啦,曹家也是谯县的豪强大族,要不然曹操当初也不会被举孝廉做官(洛阳北部尉)。在东汉,举孝廉做官的都是豪强大族子弟——古代社会的套路:有一个人做了官,家族起家发达,广置产业。大族子弟有了举孝廉做官资格,回头继续壮大家族。只要不是改朝换代站错队,这个家族就会一直繁荣下去。

仔细看三国里那些有名有姓的文臣武将,很多都是一方豪强大族的代言人(别以为刘、关、张三兄弟出生寒微,这只是跟那些特大豪族相比显得寒酸而已,其实各自家族在地方上也是势力不小)。真正的寒门子弟,出头的机会很少。

曹操起家,靠的就是沛谯大族和颍川豪族。而曹魏统一北方后,希望用“九品中正制”多起用寒族,打压老豪族,无形中又造就了一批魏晋南北朝豪族。


尔朱少帅


首先从曹操的爷爷曹腾说起,曹腾是个宦官,是没有子女的,但他找夏侯一族的人过继了一个孩子作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为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父亲。然后曹腾还有个侄子曹炽,曹炽生了两个儿子分别叫曹仁和曹纯,还有一个侄子叫曹洪,所以从名义上讲他们三个都是曹操的从弟,但是和曹操却并没有实际的血缘关系。而夏侯氏这边,曹嵩的生父是夏侯惇和夏侯渊的祖父,所以夏侯两兄弟是曹操血缘上的族弟。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当时皇帝身边的第一红人,在宦官中也算做到了最顶级的程度,而且他懂得取舍,并没有过分的追求权势,最后被封为费亭侯,善始善终。他过继而来的儿子曹嵩袭爵费亭侯,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当然这其中少不了曹腾的暗中运作。有这样的家世,就算接下来的子孙是头“猪”,也能凭着关系在官场平步青云,况且那时的朝野已经非常昏暗,除了激烈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外,大汉的官职也被明码标价的进行售卖。到曹操的时候,如果不是身逢乱世,曹操的仕途也应该是顺风顺水,最终同样位极人臣的。所以曹家的势力在当时虽然比不上袁家这种四世三公,但也算是名门望族,家底丰厚。所以曹操和夏侯氏的关系是非常亲近的,血缘上的关系,在当时混乱的政治背景下,有人起头肯定会想一起干,更何况这个人还是自己的亲戚。古代比较注重家族势力,只有一个家族的人,抱成一团,集合大家的力量,才可能干成大事。如曾国藩利用自己的宗族及亲朋好友关系,组成威震天下的湘军,顺利镇压太平天国。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这四位曹操的本家兄弟,就是曹操的宗族势力,他们各自也有亲朋好友,可以轻松聚集千人,一同投奔曹操,镇压黄巾军,讨伐董卓。



还有就是在任用人才方面,曹公是在是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诸侯。袁绍吸引人才靠的是自己的实力和响亮的名声。刘备吸引人才靠的是自己的假仁假义和逢场作戏,而曹公吸引人才,则是从对方的心理层面入手,弄清楚那个时候的人才心中真正所渴求的东西,并且将这些东西表现在自己的身上,这样一来,自然有非常多的人才归顺于自己。

比如说,曹洪善于防守,于是曹操就让他去镇守合肥:许诸有勇无谋,因此曹操就让他做自己的贴身保镖:毛玠为人清廉,因此被任命去选拔官吏。这些例子都表明曹操是一个善于在看清属下的特点之后再进行任命的主公。郭嘉在当初还没有投奔曹操之前,是袁绍效命的。但是我们知道袁绍这个人表面上看是一个礼贤下士,渴求人才的主公,但实际上这个人非常的小心眼,他非常嫉妒那些才华在他之上的人,但是郭嘉在袁绍的帐中就因为袁绍的嫉妒因此没有得到多少重用,自己给主公提的建议也没有多少被采纳的。因此,郭嘉离开了袁绍,后又听说曹操在家乡召集人马,于是他又去了曹操那里。结果,在他和曹操的一番长谈之后,认定了眼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己一直在追寻的主公。由此看来,曹操在面对人才的时候确实表现出了自己知人善用的一面。包括后来的关羽,都是曹操真心实意的去礼贤下士,希望能为己用。所以曹操在这方面做的是非常到位,引来了不少能征善战的大将。


大老二爷


不论是其父过继的曹家,还是其父血亲夏侯家,都是当时实力强大的世家大族,有钱有势,且人多势众,短时间内从两个本家中拉起一支千把人的队伍是非常容易的。当然,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财力方面,曹操的父亲曹嵩年轻时就担任司隶校尉一职,也就是京城以及京城周边军事防务主官。皇帝刘宏在位期间,公开卖官,曹嵩在187年时,花了巨资买了一个太尉的职务,这是仅次于大将军的全国军事主官的官衔,史书上记载是花了一亿万。可见,曹家的财力有多么雄厚。



第二,在名望方面,曹嵩的养父曹腾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宦官,被认为是大汉功勋曹参的后人。他举荐过很多名士,例如名将张温,张奂等,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在宫中工作三十余年,从来没有出现过失,深得皇帝信任。以至于曹操在年轻的时候,在担任京城治安官期间,以违反宵禁的名义用棍棒打死了蹇硕的叔父蹇图,尽管当时权倾朝野的蹇硕咽不下这口气,也只能通过晋升县令的当时把曹操调离京城。

第三,在人际关系经营方面,曹操做得很好。年少时,曹操就表现出重情义,热情好客的一面,所以,在当官后,仍旧与张邈等这些被朝廷视为乱臣贼子的人交往。后来因为宦官集团打压而丢官,曹操就回了其父亲的故乡亳州谯县。曹操那么仗义,回到夏侯家族那边过日子,自然不会亏待了父老乡亲。从而得到了夏侯家族的支持。

第四,历史性机遇降临。第二次黄巾军之乱爆发后,朝廷无力再战,只能将兵权下放到各郡县。这时候,曹操回到了谯县募兵防盗,平息叛乱以后,有功劳的人就升官,没功劳的将士就地解散,朝廷这样的做法令天下人心寒,作为故乡军队的主帅,曹操此时积累了一定的人气。正是因为朝廷打算过河拆桥,所以才有了大将军何进不肯交出兵权,皇帝刘宏为了平衡外戚和宦官的势力,让蹇硕担任京城防御最高指挥官,并派何进外出征战的事情,结果引发了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局面。


董卓入京后不久,曹操,袁绍等人就知道大事不妙,所以纷纷逃离京城。这时候,曹操是带着一大笔钱财走的,他是在挚友张邈管辖的地界上开始招募士兵的,张邈素有仗义疏财的好名声,平时善于结交各路豪杰,所以,让曹操招募到了一定的兵员。加上收拢曹家,夏侯家旧部,曹操一下子就有了对抗董卓的家底。于是就有了题主所说的那样,一起兵,就有了夏侯渊,曹洪等人的加入,实际上,这些人都是曹操讨伐黄巾军的旧部。

随着军队人数不断扩大,曹操就没那么多的财力物力去支撑大军的开销了,于是就有了摸金校尉这个专职盗墓的官职,留下了不好的名声。


酒中史话


看看曹家、夏侯家当时的背景和实力,我们就非常清楚其中原因了。

有钱

《三国志》说曹操是西汉开国功臣曹参的后人。这一点,尚有争议。

但是,曹家有钱,是无可争议的。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讨董卓。——《三国志.武帝纪》。

看着想哭呀!一般人散家财,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为什么曹操散家财能养只军队呢?

不过,这可不是老曹家第一次这么豪气。

曹操的老爹——曹嵩,为了当太尉,花了一万亿!

曹嵩这么豪气,也是因为他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

当时,豪强地主拥有私兵已经蔚然成风。


即使许褚这种强宗都能募乡里宗亲千余人,曹家人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早在曹操起兵前,曹仁就已经拉拢了千余人。


仁亦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旋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三国志.曹仁》

看来,曹家人都很有钱,曹仁、曹洪,他们整个千人部曲是没有什么压力的。

有关系

曹操因是“阉竖之后”,被士人们所鄙视。

不过,家里既有中常侍,又有太尉,即使不能“门生故吏遍天下”,但有社会关系还是很强的。


就算是曹家小弟曹洪,都有惊人的社会关系。

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余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千余人···《三国志.曹洪》。

当时,曹洪还非常年轻。他就已经和扬州刺史关系好到了这样的地步!

曹操就更不用说了。


和曹操玩到一起的都是袁绍这样的顶级豪族。曹操起兵时,也得到了张邈的大力支持。

独特的身世:资源翻倍

曹操独特的身份,又使他得到了“双倍”资源。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而曹嵩,本来是夏侯家的人!

所以,夏侯家,可以算是曹操的本家。夏侯惇、夏侯渊,也就是曹操的从兄弟了!

夏侯家,据说是夏侯婴的后人。(刘邦除掉了一堆功臣,天下还是功臣的后人拿下了呀!)

是不是夏侯婴的后人,尚有争议。(刘备是不是刘邦后人都说不清,曹参、夏侯婴的后人,又如何考证呢?)

不过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夏侯家也是有钱,有关系!

早在曹嵩之前,夏侯家与曹家就已经世代通亲了。既然曹家是豪强,想来夏侯家至少也是门当户对的。

曹操本人,又与夏侯家兄弟有着过命的交情。


当初,曹操犯了事,夏侯渊顶罪!曹操又把夏侯渊救了出来!

所以,曹操虽然家世和袁绍比有差距,但也不是刘备这种虚头巴脑的“汉室宗亲”可比的。

没有后路:乱世到来,不得不自保。

有钱,有关系,但是,乱世中,依然保护不了自己!


曹休,他祖父曹鼎做过河间相、吴郡太守、尚书令。算是个大领导吧!

那又怎么样?乱世到来后(黄巾之乱),宗族散去。

十几岁的曹休只得独自带着母亲四处飘零。

曹嵩,曹操的亲爹,前太尉。

那又怎么样?乱世之中,照样被劫掠杀害!

乱世之中,社会规则变了。

有钱、有关系,未必可以保护自己!

只有成为,或者依附强者,才可以生存。

既然家里有一个强者,为何不去支持他呢?

魏晋是豪族社会,以家族为单位参与竞争是社会常态。

曹操以家族势力起兵。到后来强大时,仍以诸夏侯曹在五子良将之上,是明智之举。

不过,即便在那个时代,依然有刘备这样的草根脱颖而出。

虽然今天许多朋友在担忧“阶层固化”,但毫无疑问的是:今天的社会流动性已经远远强于魏晋时期。

所以,如果没有好的家世,通过努力奋斗,或许也是可以出头的哦。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曹操起兵时曹家和夏侯家的亲族确实起了很大作用。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都是曹操早期手下的主要军事将领。而且他们还自带干粮,在投奔曹操时带来了不少兵马和物资。比如像曹仁就带来了千余壮丁。

曹家和夏侯家能拿出这么多的人力、物力支持曹操,其实和东汉后期豪强势力坐大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里说的豪强指的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地方宗族集团。这些豪强往往占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大量的奴仆、贫民,在地方上有着很大的势力。当然,这种豪强对于统治者对于统治地方的威胁很大,因此历代大多采取了压制的政策,而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强迫豪强大族迁徙。

像刘邦就徙齐、楚等地的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到关中,以隔绝他们和地方上的联系,避免对自己统治构成威胁。汉武帝也曾经将各地“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的人迁到茂陵以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不过到了随着地方豪强慢慢发展,他们不仅仅拥有大量土地,还凭借自己财力让子弟读书、出仕以后,地方上属吏不是出身于豪强,就是与豪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豪强就能左右地方政局。而一些大的豪强更是进入中枢,成为真正的士族。像东汉末年的弘农杨氏、汝南袁氏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样士族豪强势力日益加强,再想削弱他们就没那么容易了,他们甚至公然拒绝迁移。到汉元帝时承认强行迁移地方豪强并非“久长之策”,其实就是和豪强妥协。

王莽篡汉后,规定奴婢“不得买卖”,并推行王田制以限制田地兼并,试图削弱豪强们的势力。然而这一做法遭到失败,而利益受损的豪强也成为反对王莽的主力。刘秀就是出身南阳豪强,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也多是南阳、河北等地豪强出身。可以说刘秀能登基,和豪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所以在东汉时,豪强权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豪强往往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干涉地方政务,甚至在战乱时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自保。

到东汉末年,特别是黄巾军起义以后,豪强们依靠其在地方上的影响,将宗族、宾客和民众聚集在一起大量武装私兵自保。因此能拉出几百甚至几千武装的豪强并不在少数。

像许褚就“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结寨自保。而糜竺和糜芳资助刘备时,除了提供金银军粮等物资外,还拿出了“奴客二千”,以加强刘备的军事力量,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也是靠着自己私养的三千死士作为开始的武力。由此可见士族和地方豪强实力之强。

而曹家是西汉开国功臣、相国曹参之后。特别是曹腾拥立桓帝有功被封侯,权势大盛,此后家中出了不少大官。像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担任过太尉。曹仁的祖父曹褒当过颍川太守,父亲曹炽官至侍中、长水校尉。曹洪的伯父曹鼎担任过尚书令,自己也当过蕲春长。显然曹家比一般的豪强要强的多,只是略逊于司马懿这样的士族,比糜竺和许褚肯定要强得多。

夏侯家同样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之后,当然到东汉时没祖上那么显赫了。不过至少在谯郡夏侯家也是有名的大族,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强于许褚没什么问题。

所以曹家和夏侯家一旦决定资助曹操,拿出几千壮丁来真不是什么大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