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一辈的喜欢催婚?

邓晶星


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觉得中国老一辈的思想一直传承至今,到了一定得年龄不结婚就好像不能在结婚了,也许在他们眼中结婚到了年龄就是法责,所以他们没恶意也就是一种自然壮态,你在经历大龄大女们这种事情都在上演。

其实父母也是想在他们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子女的幸福快乐,对于中国人都传统都是以成家立业为基础所以长辈们都喜欢说该结婚了 ,还有就是父母也想给我们一些多多的帮助让我们减轻生活压力。对于目前的现状来看父母觉得我们到了25/30岁还没有结婚就有可能很难找到对象。所以就形成了一种观点,早点结婚就是最好的一个选择。

总结一下如果你的年纪超过25岁上可以考虑结婚。我知道能够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另一半真的很难,我们不想结婚是不想去将就也不想去讨好别人,可能是觉得拥有财富自由才能拥有爱情把。放下所有的观点简简单单这才是真。


宅轩雅居


第一种可能是,见面没什么说的,所以没话找话说。你见到人家孩子没啥说的,不也问一句,小朋友学习怎么样啊。

第二种,八卦心理。好奇宝宝,想知道任何人的近况,花边新闻哈哈

第三种,真正关心你的。我是三十三了才结婚。如果我现在碰到不想找对象结婚的亲戚,我就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他我的人生经验。早点结婚没坏处。就像是去麦田里挑麦穗,如果你错过了中间又大又好的,这山望着那山高,最后只会后悔。





不负时光777


为什么老一辈的喜欢催婚?其实不只是老一辈。我个人也觉得到了这个年纪就应该做这个年纪的事情。本人94年,妥妥的90后了,也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我的想法也在一年一变。\r人生,就是在不停地思索和摸索。

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我觉得我不想结婚,或者说不想那么早结婚。刚毕业的时候,班上有个女生就订婚结婚生孩子了,一气呵成。

刚开始的时候还很纳闷:为什么年纪轻轻想不开这么早结婚?外面的花花世界还没玩够,有孩子有家庭哪里自在?

然而,过了两年,现在的我觉得,结婚生子是人生的一部分,有了会更完美,更幸福。那早生早恢复,然后可以去做一直想做的事,因为现在有伴侣陪伴,有人支持,不怕折腾不怕失败,我个人觉得这种平平淡淡的生活美好的,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有爱人,有孩子(后话),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作为一个女生的想法(男生我不知道)。\r与其说老一辈喜欢催婚,不如说老一辈是希望你过的安稳幸福。因为这是他们对于安稳幸福生活的定义,所以他们觉得年轻的我们也需要。\r我们现在之所以觉得他们催或者是烦,也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没有体会到他们那个年代的漂泊和苦楚,有父母给我们的温暖港湾,就可以在外面肆无忌惮潇洒地生活。

然而父母会有老去的一天,我们也会老去。

在父母眼里,我们越晚成家,他们就越担心,担心种种,儿女孤独终老在他们眼里无疑最坏的结果,因为亲情和天伦之乐是用再多的钱买不了的,他们不想让这种情况发生,催婚便是把这种情况扼杀在萌芽或是假想阶段。

可能也有人说,结婚生孩子以后生活就剩一地鸡毛。这就是生活,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如果打定主意不结婚,那完全不会有这些鸡毛。

但结婚作为将来时,这些总会面对,毕竟我们确实就是普通人,结婚生子就是必须要面对的,没有办法。

相信好好经营生活,是会获得幸福的!任何成功,都要付出努力,幸福生活也是一样!![玫瑰]


独孤夜雨


为什么老一辈喜欢催婚,因为老一辈认为过日子过的就是人气,你不结婚哪来的后代。说说我自己吧!因为我自己从小吃苦受罪够了,我家老公家经济条件都不好,我真不想看着我的孩子一出生就啥都没有。我刚结婚我婆婆就不停的催我们生孩子,可我跟老公商量好了过几年再生孩子,可是婆婆不乐意啊!不在一起了天天是打电话催,说什么村里人都在问结婚咋也不见你儿媳妇怀孕呢!听到这些话我就恼火,最怕的事就是回老公家,害怕面对她们咄咄逼人的嘴脸,我也不是那么没主见的人,听多了我就开始跟婆婆吵了,吵得最厉害的一次我把他儿子打了,真是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啊!经过这次打架我也彻底明白了我就是一个外人,谁也别想做我的主!


远嫁的姐们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一、出于对子女人生幸福的关心   

在中国的文化习惯中,“孩子是父母身上一块肉”,管孩子长、管孩子短,已经成为天经地义。先不说管孩子婚姻,即使孩子啃老,有些父母都心甘情愿。说到为孩子张罗婚恋,更是乐此不疲。   

在许多城市,都能见到一些公园里有大片区域的“婚介角”,许多家长在那儿举着或树上挂着打印好的晚辈的个人信息,“买卖”的氛围非常浓厚。他们用一种执拗的方式爱着孩子,这样,很多孩子被催得受不了,感觉再不结婚生子,好像犯了大错一样。   

老人为儿女的终身大事着急,无非是想让儿女早日成家、好好过日子,这种希望其安定、幸福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顾子女的想法和现状,固执地要给儿孙找对象、催婚、逼婚,对子女来说是很大的负担,到头来催婚不成还催生事端,就得不偿失了。无论儿孙们如何反对这一类的行为,都依然不能抹煞它的根本动机——关怀子女的幸福。   

二、与国人的文化观念有关   

父母认为子女的人生轨迹就是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他们要看着孩子把“人生大事”一项一项完成了,才会觉得一生完整,才不算失败。一旦儿女偏离了这个轨道,他们往往觉得很难接受,特别是一些自己结婚比较早的老年人,经常在嘴边念叨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都上小学了。”   

“安居乐业”是绝大多数人对生活的追求。但在当今社会中,生活、生存的状态不再是四平八稳、亦步亦趋,安居、工作、发展的不稳定性远超出人们的掌控。家中长辈也有此感受,故内心着急、焦虑,想通过自己 “帮”儿女一把,好让他们“稳定”下来。   

三、催婚的长辈内心空虚、焦虑   

许多老人退休后,空虚无聊,总要找点儿寄托,儿女的婚事就成了最好的寄托点。如果老人周围的亲朋好友多念叨几句,他们内在的焦虑就会被激发出来,变得愈加焦虑。其实,儿孙的婚姻大事是他们焦虑的替罪羊,这样的老年人,即使孩子被催得结婚了,他们还会涌现出新的焦虑点。也许是催儿女赶快身孩子,也许是其他的事情。   

过度焦虑的老年人最好进行身心的自我调节,比如丰富业余生活,培养个人爱好等,当精神生活充实了,也就没有太多时间操心子女的婚事;如果自己调整不好,则需要看看心理医生,以免把焦虑转嫁给子女。

四、催婚是老人与儿孙之间的联结

许多长辈催着儿女、子孙找对象结婚生子,是希望能与子女儿孙之间找到一点联结。当孩子还在襁褓中,家长所能给予的,是一个劲地喂、穿、护;孩子上学读书后,家长所能关注的,就是作业、成绩、排名。当孩子工作后,从老人角度看,一年好容易见孩子一次面,他们很希望能够与子女有更多的互动,但是说孩子的生活环境不清楚,工作内容不知道,社交情况不熟悉,没法儿就此展开话题。能与孩子形成联结的话题,只剩下血缘宗脉了。因此,老年人会用关心儿女人生大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五、缺乏边界   

心理学上有个重要的概念叫“边界”,但在中国的家庭,彼此拥有边界是很困难的。很多家庭的父母为了孩子而活;等到孩子长大后,孩子又为了父母而活。频频催儿女结婚的家庭,就是家长模糊了与孩子的边界。   

有些妈妈会对孩子说,“要不是为了你,我和你爸早就离婚了!”健康的家庭应该是父母有父母的生活,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催婚的父母看起来处处为子女操心,很爱孩子,本质上却是在控制孩子的生活。他们潜移默化中给子女灌输这样的一种理念:你要是不结婚就是不听话,你不听话,就是对不起我。事实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子女是否要结婚,以及什么时候结婚,只是他们的选择。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灵灵讲说


在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中,高亚麟对此做出了回答:“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也就是说:“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在,你看不见死神,父母一没,墙就没了,你将直面死亡。”

初听此话让人不明所以然,细品让人心中生堵。

已步入不惑之年的父母早就承担着很多我们并未感知过的一切,相比于死神,他们更害怕他们离开后,我们依旧只是一个人没人疼爱。

在《父亲的死》中周国平写道:“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盾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就变得摸糊,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

是的,父母在,我们永远是孩子,父母不在,我们就被迫成为了大人。

所以说父母催婚的动机,实则是想自己的儿女今后幸福。他们的出发点,无非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女好。





我是嘎嘎姑娘


时代变化的太快,但人的思想本质上并没有变化多少,尤其是人作为动物的这个属性,是永远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谓动物的属性,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繁衍后代,而繁衍后代的本能又促使我们产生了于此相对应的文化。

所谓文化层次上的原因,说的高级一点就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就是国家的大事就是祭祀和打仗。祭祀当然是要自己的后代祭祀自己,你都没有后代哪来的人祭祀你,所以有后代这件事很重要。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比较通俗的解释。

通常情况下,为什么老一辈人喜欢催婚的潜台词就是我们年轻人不着急结婚,事实上你不着急结婚一个很大的真实原因就是你可能还不够老,换句话说,只要你到了一定岁数,你就会真的意识到你需要结婚了。

人类喜欢小孩子是天性,你见到小孩子也是会喜欢的,这个没有办法,猫会受到人类的宠爱跟他抓老鼠没有关系,本质上就是因为猫的叫声和体重都很像婴儿,这一点很少能够被人察觉,猫咪正是凭借着自己的这个特征,稳稳的占据着宠物界数一数二的地位,相比于跟他争第一累死累活的狗来说,猫所做的几乎等于零。

不是你不喜欢结婚,而是你还没有到那个岁数,这应该是最不会引发争议的一个答案,其他的所有两代人之间的争论都有可能是激烈的,甚至是有对错的,但是关于结婚这件事,父母绝对是对的。

只有当你真的有了孩子,你才会明白孩子对你的意义,这件事是写在你基因密码里面的,你永远都有繁衍的冲动,永远都有永生的理想,这是人的本能,你所处的年纪,文化,经济地位等等差异,都只是暂时压制或者延缓了这些本能。

可是当外在的压制条件解除之后,想要个孩子的愿望就会像潮水一般向你用来,无法抑制,所以能结婚还是结婚吧。若果暂时不想结,那就等等,但是千万不要以为父母天然就是错的,就是落后的。


昭烈名臣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长辈们为啥都喜欢催婚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邀请了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王挺 老师为我们做了回答,王老师将从两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吧~

第一:为什么会出现催婚现象?

第二:遇到催婚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催婚现象呢?这里面六个可以解释的点。

首先,就是进化的背景。人为什么非得结婚呢?因为人首先是两性繁殖的,而且两性繁殖是有最佳年龄的,比如最佳生育年龄是28岁到30岁,所以好像结婚对我们大家来说就变成了一个在这个时间必须要完成的事。

第二,结婚对人类来说是有一个明显的隐喻作用的。

比如生育和繁衍。在现代社会里边,我们结婚以后才可以生育和繁衍。如果没结婚却怀上孩子,虽然现在可能很多人也能接受,但在主流社会文化中,这个还是不被一些人接受的。所以你结了婚,你才能有生育和繁衍的价值。而从进化的角度上来看,人都是要去繁衍的,不然他的基因就无法传递。

对于人类来说,婚姻可能还有更多的价值。比如说,女性生儿育女,那么她的母亲的身份就是确定的,因为孩子是从她肚子里生出来的。但对父亲来说就不一定了,因为从你老婆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孩子不一定是你的。所以,男性有一个亲子关系的不确定性焦虑的。而在婚姻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婚姻这种束缚的形式,向别人宣告这是我老婆、你们大家都离她远一点。

婚姻对女性来说也是同样有价值的。如果一个女性通过非婚的方式就生育了孩子,在过去的历史中,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因为她要几乎无法独立的去养育孩子。而如果有一个男性的帮助,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得多。因此,在过去,女性可以通过婚姻的方式来绑定某一个有资源的男性,来向自己提供足够的用于养育后代的资源。在过去的很长一段的历史中,事情都是这样子的。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婚姻还能达到生育以外的目的,比如说为了两国邦交友好,和亲,将公主外嫁等等。

对于人类来说,人类的择偶不像动物的择偶。动物的择偶有着极强的自主性。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的,想找谁就找谁,只要你力气够大,或者你长得够漂亮,你都能获得异性。动物的父母绝对不会参与到孩子的婚姻中去。可是在人类历史上,父母在子女身上的投资是非常大的,对于父母来说,他们会考虑到长久以来的投资会不会打水漂。另外,人类亲子之间的连接也要远远的比动物的连接要紧密得多。除了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会去抚养自己的孩子外。在长大之后,孩子也会反哺自己的父母。所以人类的亲子关系一直是连接着的,这种关系非常紧密,要完全脱离父母的教育,完全脱离父母的依恋关系,这是不可能的。而且,人类的离家也非常晚。很多人可能结了婚都没有离家,还跟父母住在一起,吃父母的、用父母的,买车买房子都要父母给钱,所以就是结了婚以后都没有离家。这种情况就造成在人类社会中才会出现这种逼婚现象。

第三,过去的原始社会中是没有婚姻的,所以没有催婚这一说。

但自从有了婚姻,催婚的现象就跨文化的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西方有罗密欧和朱丽叶,东方有梁山伯和祝英台。人类为什么要催婚呢?首先,在人类社会中,结婚是成年的标志。如果一个人一直没结婚,不管你长多大了,大家都觉得你还像是个孩子,你还没有离家。第二,就是现代的社会婚姻,特别是中国的现代社会,婚姻一种被认可的形式,它可以非常好地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另外,婚姻可以非常清晰地规定一些社会权利,比如说买房、生育、教育、继承等等,很多事情都是需要婚姻的这个形式来保证的。你买房,这到底是婚前财产还是婚后财产?你生育的孩子,这个孩子跟你父母的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孩子将来受教育,能跟着谁来落户口?将来这个财产谁有继承权谁没有继承权?

以上三点,都是一些进化的和社会的因素对婚姻的要求。但我想,为什么在婚姻中会出现逼婚现象、催婚现象呢?

最重要的因素,首先应该是父母的局限。

我们刚刚说过,父母在孩子身上投资巨大,所以他们自然会希望介入到子女的各种决策上。在父母的心中他会想着,这个孩子是我养大的,所以他就一直惦记着我怎样才可以让我的“投资”变得非常有效、变得不会被糟蹋了。也正是基于此,所以父母才会很多时候插手孩子的婚姻的选择,他希望能够介入到这种决策之中,帮助自己的孩子决策一个较好的婚姻,然后以保证自己的投资不要浪费了。

出现催婚现象的第二个原因,就是老一辈父母不太相信爱情,他们对爱情和生活的幸福相关度也不是那么敏感。

老一辈的很多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之间有没有矛盾呢?有。但因为过去的社会条件限制,他们离婚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无爱的甚至无性的婚姻也可以持续几十年。所以这成为了他们说教的资本:我跟谁谁谁当年也没有谈过什么恋爱,我们不是照样过了好多年吗?你看我们不是也很幸福吗?

在那个年代里,对爱情和生活的幸福感和相关性是不敏感的。所以当现代年轻人说:我一定要有爱情才会结婚,他的条件再好,我不爱他,我就不想跟他结婚。这在父母那里就很难理解的。你看他条件这样好、那样好,你要跟他在一块过着,过着过着就爱了。这个就是他们的局限性所在。

另一个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父母难以避免地会卷入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圈子的攀比之中,他们的择偶标准也不一样:你看谁谁的孩子已经结婚,谁谁的孩子都多大了,谁谁嫁了个什么样的人,那个人有多少多少钱。他们眼睛里所看到的都是别人光鲜的那一面,看不到背后的其他面。另外,受到同侪压力的影响,比如你的表弟、表妹他们都已经结婚了,在父母他们肯定会觉得很难受。当他们跟别人去聚会时,别人问你家孩子怎么样了?他们内心里面其实也是很崩溃的。所以当他们把这些压力从外面吸收回来以后,自然会转移到自己孩子身上来。

催婚的另一点是,父母不太会表达自己的爱。

很多父母是怕孩子吃亏,总想着我对孩子一定要把握好,结婚是个大事,孩子要想结婚,他必须得选一个怎样的人,他根本不会考虑到你们感情是什么样,他只考虑这个人现在看起来能不能给自己的孩子幸福。也正是基于这种状态,你说他说错了吗?其实我们仔细去考虑的话,也没有错,因为他们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

我刚刚说了很多父母的局限性。但是我想在最后总结一点,希望大家能够注意,父母的很多局限性确实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之所以跟父母发生冲突、发生矛盾,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过他们的人生,我们没有过他们一样的日子,没有过他们一样的生活。在我们现在看来,觉得不应该这样的事情,在他们那个年代就是理所应当的。

我们不可以要求他们完全跟我们变得一样,所以在这个时候,当我们跟他们出现矛盾的时候,更多的需要采用的沟通的方式,而不是过激的方式去表达。

除了父母局限性之外,其实很多被逼婚的人、被催婚的人自己也是有一些问题的。

常见的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情感创伤。比如自己的父母关系不良,成为一个前车之鉴。这导致孩子有点恐婚,对婚姻失去信心。觉得与其过这样的婚姻,还不如我一个人过。还有一些父母吵架时会对孩子说,还不是为了你才没有离婚。其实这对孩子的创伤非常大,他似乎把自己痛苦的原因都归结在孩子身上了。这种情况特别容易造成孩子对婚姻的恐惧。

第二,亲子关系不良。比如有很多控制型的父母,他们评价孩子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是否听话。但其实他们和孩子间的沟通非常少,沟通模式也是命令式的。所以我们也会听到某些父母在跟孩子催婚的时,会威胁孩子,你要是不听我的话我就跟你断绝来往、断绝关系。

第三,受某种教育影响,导致没有恋爱经历,而后进入催婚阶段。有些我们的父母经常是这样,从小禁止孩子早恋,不许谈恋爱,要离异性远一点。结果突然过了某个时间,一般是大学毕业、或者是25岁以后,父母会突然严禁谈恋爱变成你怎么还不结婚?几乎没有过渡。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爱情到底该是什么样的。还没有来得及真正开始一段开始,就被进入了一个催婚的阶段。

第四,一些人对爱情过于理想化。比如看琼瑶阿姨、都教授这种电视剧、文艺作品,按图索骥地去寻找自己的爱情、寻找自己的婚姻,那么也会坑了不少少男少女。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大部分都是俗人,都是普通人,我们都是需要去互相磨合的,去欣赏对方的优点并且包容对方的缺点。可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到这一点,所以在情感问题上面特别容易受创伤。而不少对催婚的青年,其实也正是因为情感创伤的后遗症,导致了迟迟不能进入婚姻。

最后我想谈谈这个时代的状况。时代的改变使得催婚现象出现了。为什么我们都觉得过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么理所应当的一件事为什么现在变得这么难?因为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完全变化了。女性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提升了,她自己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和孩子,哪怕我不需要一个异性也是可以的。所以她对男性的依赖明显降低了,那么她可以有更长更长的时间来专注于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专注于去寻找一个异性。这样的条件下,女性对男性的要求也会更高,她会需要一个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男性成为自己的结婚的对象。

另外,在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人也都更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异性了。过去每一个人身边能够接触的异性是非常有限的。而现在我们通过网络,不光是跟同一个城市的,甚至是全国的乃至国外的一些人都可以进行联系。而且我们接触到这些异性,还可以通过视频,通过图片、平面媒体,来不断的获得优秀异性的一些特质,你就自然会去与自己身边的人比较。所以就特别容易出现婚姻延迟的现象。

时代衍变的最后一条,就是婚前的条件,什么条件才能结婚?婚前的条件使得初婚的年龄越来越晚了。比如我在南京,一个数据说南京的平均初婚年龄是30.4岁。我们现在对结婚的条件与要求提高了很多,没有房子不行,没有车子不行,你房贷太多不行,各种事情都不行。

进化的要求,社会的评价,父母的局限性,你的情感创伤以及时代的衍变这些原因,使得我们现在结婚这件事,变得没那么容易了,而且确实也容易发生一些矛盾,父母会过多的介入。

那么,出现这些矛盾以后该怎么办呢?

首先,你应该明白婚姻是你的自由,没有任何人有权利因任何原因逼迫你跟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另外,婚姻确实应该慎重,视婚姻如儿戏,不仅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对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孩子也都是极不负责任的。

面对催婚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给出六条意见:

首先,做到完整的独立,这个独立既包括了经济的独立,也要保证了人格的独立。

首先我们先说经济独立。在你工作之后,你的经济就应该完全独立了,不需要去依赖父母了。这时牛你就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而如果你还是什么事都不能独立,当啃老族的时候,你有什么理由或资本去抗争呢?

除了经济独立外,人格的独立也很重要。人的成长有几个抵抗期,比如说第一个抵抗期是在3岁左右的时候,我们开始有了自己行动的独立。第二个抵抗期是青春期,我们要求更完整的人格独立。可中国的大部分孩子在这个时期其实并没有完全的得到发展,在青春期忙着学习,又住在自己家里边,父母也很少会考虑到孩子需要人格的独立。所以在那个时候,孩子一直还像小孩,父母也还把你当成一个孩子。有些人会会担心,如果我去做这种人格独立的要求,万一父母伤心了怎么办?你不要难过,因为这几乎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父母和孩子必须在斗争的过程中才能找到各自应有的边界在哪里,哪些事情我是可以征求你们意见的,哪些事情你们是必须听我的。如果你没有这样一个斗争的过程,那么你永远无法在家庭中进行完整的人格独立。

其次,就要学会理解父母为什么会催婚。

因为大部分时候父母催婚并不是说非要控制你。而是他们会担心你,担心你岁数大了,有什么打算。假如你有自己的完整规划,你可以好好坐下来跟父母谈谈。比如你可以告诉爸妈,在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集体里面,这个年龄段大家还都没有结婚。如果我现在结婚,反而会显得跟他们格格不入。其次,我不是不结婚,我将来还是要考虑结婚。但是我一定要遇到一个合适的人,等到条件都成熟。当父母知道你对自己有非常清醒的认识、非常正确的评价、有完整的规划的时候,我想他们的焦虑就会明显下降,他们对你这种催促就会减少得多。

第三,如果要遇到实在是被逼无奈的时候怎么办?

记住这句话:不带敌意的坚决。不带敌意的坚决是我不愿意这样做,但是我不是因为我讨厌你,而是我觉得这个事是应该我自己独立决定的事情,你们不需要去插手。这就是不带敌意的坚决。你拒绝父母不是因为你不爱他们,而是你有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在这种情况下,确实需要你能够很坚决的跟他们讲,这件事我会自己考虑,我有我自己的打算,我有我自己的决定,我也有我自己的决策,所以暂时不需要你们对我逼得太多。你们提的意见我可以听,但是如果你们想替我做决定,绝对不可以。

第四,要处理好自己的情感创伤。如果你真的是因为过去情感创伤导致自己不敢进入一段婚姻,或者是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技术去进入一段心理关系的话,那么这本身就是一个心理问题。你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来帮助你,去解决它,让你更有勇气的进入一段新的亲密关系中,来面对自己将来所要面对的婚姻。

第五,要有合理的择偶标准。

我们有时候会制定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择偶标准,如果你把每一条都硬卡着去核实的话,你会发现你可能面对的人群就会变得非常非常小,变成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标准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没有完美的感情,没有完美的婚姻。一个真正的所谓的好的婚姻,其实是你们两个互相去妥协、互相去协调、互相去支持、互相去包容的结果。所以不要太过期待于一个完美的东西。

最后,就是要做到爱情和事业两不误。

在年轻这个阶段,可能确实我们会有很多事业上的压力,需要创业、需要不断地学习、需要提高自己在公司的地位等等,确实可能会比较忙。但是我个人觉得,再忙都不是让你拒绝一段亲密关系的理由,因为一段好的亲密关系只可能帮助你进入到一个更好的状态,而不会是阻碍你。我们每个人都要争取做到爱情事业两不误,爱情事业双丰收。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伯牙伯牙我是子期


 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还没结婚生子,你可能已经成为“被催族”的一员。对于很多年龄适婚却仍单身的年轻人来说,最怕的就是被父母无休止地“催婚”。对于长辈无休止的催婚,人们既苦恼又困惑:长辈们为何都那么喜欢催婚呢?

  一、出于对子女人生幸福的关心

  在中国的文化习惯中,“孩子是父母身上一块肉”,管孩子长、管孩子短,已经成为天经地义。先不说管孩子婚姻,即使孩子啃老,有些父母都心甘情愿。说到为孩子张罗婚恋,更是乐此不疲。

  在许多城市,都能见到一些公园里有大片区域的“婚介角”,许多家长在那儿举着或树上挂着打印好的晚辈的个人信息,“买卖”的氛围非常浓厚。他们用一种执拗的方式爱着孩子,这样,很多孩子被催得受不了,感觉再不结婚生子,好像犯了大错一样。

  老人为儿女的终身大事着急,无非是想让儿女早日成家、好好过日子,这种希望其安定、幸福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顾子女的想法和现状,固执地要给儿孙找对象、催婚、逼婚,对子女来说是很大的负担,到头来催婚不成还催生事端,就得不偿失了。无论儿孙们如何反对这一类的行为,都依然不能抹煞它的根本动机——关怀子女的幸福。

  二、与国人的文化观念有关

  父母认为子女的人生轨迹就是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他们要看着孩子把“人生大事”一项一项完成了,才会觉得一生完整,才不算失败。一旦儿女偏离了这个轨道,他们往往觉得很难接受,特别是一些自己结婚比较早的老年人,经常在嘴边念叨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都上小学了。”

  “安居乐业”是绝大多数人对生活的追求。但在当今社会中,生活、生存的状态不再是四平八稳、亦步亦趋,安居、工作、发展的不稳定性远超出人们的掌控。家中长辈也有此感受,故内心着急、焦虑,想通过自己 “帮”儿女一把,好让他们“稳定”下来。

  三、催婚的长辈内心空虚、焦虑

  许多老人退休后,空虚无聊,总要找点儿寄托,儿女的婚事就成了最好的寄托点。如果老人周围的亲朋好友多念叨几句,他们内在的焦虑就会被激发出来,变得愈加焦虑。其实,儿孙的婚姻大事是他们焦虑的替罪羊,这样的老年人,即使孩子被催得结婚了,他们还会涌现出新的焦虑点。也许是催儿女赶快身孩子,也许是其他的事情。

  过度焦虑的老年人最好进行身心的自我调节,比如丰富业余生活,培养个人爱好等,当精神生活充实了,也就没有太多时间操心子女的婚事;如果自己调整不好,则需要看看心理医生,以免把焦虑转嫁给子女。

四、催婚是老人与儿孙之间的联结

许多长辈催着儿女、子孙找对象结婚生子,是希望能与子女儿孙之间找到一点联结。当孩子还在襁褓中,家长所能给予的,是一个劲地喂、穿、护;孩子上学读书后,家长所能关注的,就是作业、成绩、排名。当孩子工作后,从老人角度看,一年好容易见孩子一次面,他们很希望能够与子女有更多的互动,但是说孩子的生活环境不清楚,工作内容不知道,社交情况不熟悉,没法儿就此展开话题。能与孩子形成联结的话题,只剩下血缘宗脉了。因此,老年人会用关心儿女人生大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五、缺乏边界

  心理学上有个重要的概念叫“边界”,但在中国的家庭,彼此拥有边界是很困难的。很多家庭的父母为了孩子而活;等到孩子长大后,孩子又为了父母而活。频频催儿女结婚的家庭,就是家长模糊了与孩子的边界。

  有些妈妈会对孩子说,“要不是为了你,我和你爸早就离婚了!”健康的家庭应该是父母有父母的生活,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催婚的父母看起来处处为子女操心,很爱孩子,本质上却是在控制孩子的生活。他们潜移默化中给子女灌输这样的一种理念:你要是不结婚就是不听话,你不听话,就是对不起我。事实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子女是否要结婚,以及什么时候结婚,只是他们的选择。

  要解开“催婚心结”,一方面老一辈自己要生活得更好,过得充实而愉快,有自己的生活天地;另一方面,小辈们在成长动态、内心想法和婚恋上的规划,尤其是自己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追求,尽可能地对长辈敞开心扉,增进老人对自己的理解,增强彼此的了解,消除老人的担心和焦虑,老人就不至于通过催婚求心安了。


苏子的情感世界


虽然有时候觉得催婚挺讨厌的,还特别倔强的说一定要找到真爱。但是凡事都不能想的过于绝对,有些话确实应该记在心上。

比如说姥姥说“什么年纪就应该做什么事情”不是仅仅催你赶快结婚生子,他们也许只是希望你拥有一个稳定的家。

妈妈说“我还是不希望你以后远嫁”,她不是不讲道理,只是怕我以后受了委屈没人说。

还有,即使催婚也千万不要在父母面前说“我要单一辈子”的傻话,也许一句话都够他们愁几个晚上了。还是要继续相信爱情,遇到了就努力争取[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